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探究高校劳动育人效果、影响因素,有助于精准把握高校劳动教育方向、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基于天津市19所高校的调查数据,研究发现:高校劳动教育依然处在初级阶段;劳动认知是劳动教育的初始动力源,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是劳动育人的关键要素,教师学科专业素养和劳动素养影响劳动育人成效,劳动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制度对于劳动育人缺一不可,考核评价是劳动教育实效的保障手段,校园劳动文化对劳动育人效果也有重要影响。研究建议:新阶段劳动育人需要强化个体内驱力、高校自组织力、支持保障力,将“学中干”“干中学”相结合,深化劳动教育认知,加快专业师资培养,推动多元融合性劳动教育,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创建特色劳动主题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战略任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统筹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指导。研究认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具有可行性、必然性、实然性,新时代又面临最新的育人目标、全面的教育体系、更新的教材内容、先进的实施方法等现实要求,因此,各学段的劳动教育都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制订劳动教育一体化大纲,实现劳动教育一体化联动,凝聚劳动教育一体化合力,构建劳动教育一体化平台,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3.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栽体。加强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要加大宣传教育、搭建服务平台、丰富活动内容、完善长效机制、构建“大思政”的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建本科院校的扩招,大批青年进入思政课教学岗位,形成了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师资结构。思政课青年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实践者,其师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新建本科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师德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加强新建本科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从构建思政课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环境的视角提出了促进青年教师师德提高的有效途径,为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开展思政课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劳动美学与劳动关系学属于不同的学科范畴,但二者的内在关系非常密切。将有关“劳动过程”、“劳动者自身”、“劳动产品”美学问题研究的成果融入劳动关系研究之中,对实现和谐劳动关系并进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徐荣 《时代风采》2011,(17):28-28
会泽县总工会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坚持以“维护农民工和职工合法权益,营造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以“加强帮扶体系建设,努力为职工群众办好事实事”为着力点,以“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推进工会自身建设”为动力,努力搭建“七个平台”。  相似文献   

7.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其实施情况会直接影响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在强调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实践育人思想理念的同时,应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学生全员参与、结合课程内容、融入流行元素等原则,并在教学中规范管理、有序实施、深化反思,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背景下,提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而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是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经济社会的需要.更是构建“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最现实、最有效的切入点之一。  相似文献   

9.
网络育人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十大育人"体系之一。网络育人平台是一个包括育人主体、育人介体和育人环体在内的复杂系统,可以使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受到教育。这就要求高校构建网络育人协同机制,形成高校网络育人的"合力"。以育人主体、育人介体、育人环体的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育人主体力量,融合育人媒介平台,调和育人多重环境,打造高校网络育人专业队伍,联通高校网络育人的丰富资源,创设高校网络育人的文化氛围,构建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培养集生产、服务和管理于一身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教育的鲜明特色。民办高职思政课必须积极发挥校内各方力量形成协同育人的态势,这既是适应新形势下产教融合大趋势的应然之举,也是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其主要形式包括:发挥学校董事会的引领作用;借助校内各系部、处室以及学生社团的力量开展"用核心价值引领学生成才"的各类协同育人活动;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思政课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设立"立德树人奖"等方式来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  相似文献   

11.
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本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作为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理论依据和价值引领,充分挖掘高校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进而深入思考如何通过劳动教育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使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方面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突出劳动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建立完善保障劳动教育有效落实的体制机制。这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实效性、针对性、吸引力、获得感,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科学的劳动观和劳动教育思想,是列宁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对列宁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实践路径进行了分析和梳理。研究认为,列宁的劳动教育思想深刻揭示了劳动对人的成长的决定性作用,阐明了苏维埃政权下劳动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战略地位,并通过实践的大力推动,在全社会逐渐形成了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为培养一代共产主义青年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向。列宁劳动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体现在:首先,劳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战略任务;其次,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关键在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再次,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最后,劳动教育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时代,主流媒体的劳模报道仍是开展榜样教育的重要方式。基于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 主流媒体的劳模报道的分析,研究发现,这些报道不仅一如既往地凸显了“劳模精神”的引领作用,还增添了 “工匠精神”“劳动精神”两种精神形态。研究认为,三种精神彼此关联,又各有侧重,使榜样教育呈现的精 神谱系更为完善。劳模精神是杰出的劳动榜样即劳模所标识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引领劳动者学习先进、争当先 进;工匠精神整合了对“精业”劳动者的专业性要求,构成劳动者精益求精、超越自我的内生动力;而劳动精 神则包含了对所有合格劳动者的普遍性要求。劳模报道中呈现出三种精神形态,增强了榜样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层次性、针对性,有助于提升劳模报道立德树人的实效,增强榜样教育培根铸魂的效力。  相似文献   

14.
劳动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亦是劳动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的前提.从马克思恩格斯将生产劳动上升到"人类社会存在的第一个前提",到毛泽东主张"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再到习近平以高远的历史唯物主义视野对劳动本质进行深入探索,以坚定的信念树立劳动精神,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劳动教育,都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深刻内涵和马克思...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大量学校的劳动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由于劳动素养培育 的渐进性和具身性,我国劳动教育目前存在学段间系统性欠缺、协同性不足等问题。由于时空壁垒和学段目标 的限制,各学段劳动教育一体化在没有科学规划之前,难以全面落实。本研究以教育系统论为根本依据,针对 我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在结构上逐级延伸且次第整合、在知识和技能上有所偏重却又有序耦合的特点,建议各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始终契合学生本身的内在需求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围绕各学段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真实情境, 在劳动知识传授和实践教学中以学生的个体基础为前提,递进式地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从而可以有效打破劳 动教育的时空壁垒。同时,通过纵向进阶、横向协作的方式,打造区域性学校共同体,全面绘好劳动教育一体 化的经纬图。  相似文献   

16.
劳动教育在“五育”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劳动教育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劳动教育,事关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局,事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局。当前,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在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的同时,还存在师资队伍不全、“五育”融合度不高、主体协同不足等问题。基于此,研究建议:劳动教育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刻认识劳动的内涵及其价值底蕴,把握劳动教育的时代意义;要多元协同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建立贯通“五育”的劳动教育机制;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7.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战略意义。本研究运用修正的“渐进—多源流理论”分析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研究发现:劳动教育的不良指标、负面的政策反馈、焦点问题和事件构成问题源流;执政理念和价值选择、民意表达构成了政治源流;领导核心的推动作用、专家学者的政策建议、地方探索和经验、网络媒体的助推形成政策源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讲话打开了政策之窗。研究认为,在有限理性视野中,新时代劳动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一个渐进调适的过程,中国语境下本土化因素对各源流产生重要影响,各源流渐进性明显,要关注网络对各源流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强化政策执行、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8.
《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以便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造和创新精神、勇于实践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大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以此对高校学生"三创教育"提出要求,要求各高校积极转变办学理念,树立以"三创教育"为指导方针,把培养具有"三创"精神和"三创"能力的人才作为高校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正确认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劳动教育的关系对于更好地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 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进行溯源并对其演变历程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 探讨新时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发展方向。研究认为,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教育目的具有共性,在教育方式 上均注重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从而致力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经世致用之才。在新时代, 新技术和新产业不断发展,生产劳动有了新形式,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扩展到更多领域,升华为内涵更丰富 的劳动教育,教劳结合与劳动教育相互依托,互为支撑。  相似文献   

20.
调解能够比较及时有效地处理争议,使其化解于诉讼之前或之外。研究将劳动争议调解分为两类:一是"小调解",二是大调解。大调解又分为一般大调解和特殊大调解。大调解的法理基础主要是劳动政策层面,由于在对其法定性问题的认识上分歧严重,使得大调解在学界和实践中都有很大争论并延伸到劳动争议中来。实践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劳动争议之特殊大调解成功模式,如"山东模式""天津模式",为大调解之合理性提供了有力证明和支撑,也为大调解在劳动争议特别是集体劳动争议中的广泛实施,提供了可行性的实践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