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开创者。他在领导俄共(布)和俄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依据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治思想,其中蕴涵着丰富而系统的法理观,主要包括法治观、法价值观、民主观、法制观和人权观等。认真梳理和深入研究列宁法治思想中的法理观,对于深化列宁法治思想的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法理学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新特点出发,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改革开放,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适应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依法执政,执政为民,关注民生,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等治国理政的新观点、新命题、新思想,特别是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些战略思想体现在民主法治上,形成了人本法律观、和谐法治观、依法执政观、民生法治观、”三个至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思想、观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学,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法学理论上的升华,法治实践上的突破。给我们许多深刻启示: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结合起来,实现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有机统一;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必须坚持立足国情同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成果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法学国际化同民族文化的有机统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学术界从法哲学、人与法律的关系、法律方法论等不同角度论述了人本法律思想,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这些研究进一步证实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科学性,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理论活力和思想资源,为建设法治国家和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指导和法律氛围。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没有正规的上过大学,没有正统的受过法学理论训练,但是,他早期对法和宪政法律的认识或思考,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经济学的探究,使他同马克思一起,拉开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帷幕,并使世界刮目。对其早期法律思想的理解及研究,是我们探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不可少的。本文拟从恩格斯早期思想研究中阐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律观的形成及其现实意义,并求教于学者和同仁。  相似文献   

5.
中国规范法学发展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范法学是法学的脊梁和法治的主要理论支撑。鉴于法律规范词本身即是对行为模态的设定,从法律规范词入手的规范法学研究,事实上就是对法律概念与法律规范命题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揭示出法律的意义、结构和法律秩序的内在实现机制,有可能对我国的法学理论和法治建设作出较为明显的贡献,理应成为法学理论研究的重心。在全力推进法治建设的时代,规范法学的重要性与我国规范法学研究落后现状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预示着规范法学必将迎来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阐述了深刻的法学原理、展现了深厚的历史底蕴、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凸显出我国的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以阶级意识和社会主义国家观念为出发点,对社会主义法与道德的关系作出论断,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做了理论铺垫。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百年进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关于法制与道德建设的观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关于法制与道德建设的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论述、科学发展观关于法治与道德协调发展的论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走向良法善治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7.
中国在引进和借鉴西方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实现了重要的历史转型,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法律思想观念和建国后左倾思潮的影响,在法治理念中存在一定问题与偏差,从而制约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发展;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立足于中国国情,是科学的、先进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法治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加强社会主又民主法制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民主与法制紧密结合、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立法工作;加强经济法治;严格执行宪法和法律,维护法制的统一性和严肃性;加强法制教育;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保障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建设政法队伍;认真学习法律和法学知识,加强法学研究和建设;强化法律监督;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等十三个方面对江泽民法治思想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9.
卷首语     
吾刊奉弘扬人文学术,倡导求是争鸣,服务法律实践,推进法治文明为宗旨,力图而为国内法学期刊中之特色刊物。有鉴于此,本刊将秉承一贯之理念——在以法学为主的基础上兼顾其他社会科学门类;在关注中国整体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同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吾刊奉弘扬人文学术,倡导求是争鸣,服务法律实践,推进法治文明为宗旨,力图而为国内法学期刊中之特色刊物。有鉴于此,本刊将秉承一贯之理念——在以法学为主的基础上兼顾其他社会科学门类;在关注中国整体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同  相似文献   

11.
卷首语     
吾刊奉弘扬人文学术,倡导求是争鸣,服务法律实践,推进法治文明为宗旨,力图而为国内法学期刊中之特色刊物。有鉴于此,本刊将秉承一贯之理念——在以法学为主的基础上兼顾其他社会科学门类;在关注中国整体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同  相似文献   

12.
法理学研究存在着"语言转向"的趋势,即系统运用语言哲学的智识框架来进行法学研究,随之带来了法律知识的"语言化"。源于维特根斯坦的双重哲学观,法律场域中存在着知识的"图像论"与"反本质主义观"的对立,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转向。这种知识观的对立与转向,深刻影响了法律知识结构与属性的研究。建设法治体系,实现法治文明,需要在中国语境下,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知识观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生法治观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法律认知的敏锐性和法律情感的两极性、法律行为的冲动性与法律意志的薄弱性、法治观念的开放性、法律信仰与法律实践的矛盾性。影响当代大学生法治现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法治观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也应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4.
恶法亦法理论萌芽于苏格拉底,形成于奥斯丁。如果说良法理论催生了实质法治,那么,恶法亦法理论则催生了近代形式法治。恶法亦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价值表现为:它有助于中国在法治初级阶段强化规则意识;有助于解决当代中国法律难于实施的问题。归根结底,最根本的还是寄望以此解决中国法治的生根问题。有鉴于此,法学理论应从浪漫主义转为坚持法律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11,26(3):I0001-I0001
吾刊奉弘扬人文学术,倡导求是争鸣,服务法律实践,推进法治文明为宗旨,力图而为国内法学期刊中之特色刊物。有鉴于此,本刊将秉承一贯之理念一在以法学为主的基础上兼顾其他社会科学门类;在关注中国整体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同时,  相似文献   

16.
卷首语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10,25(3):I0001-I0001
吾刊奉弘扬人文学术,倡导求是争鸣,服务法律实践,推进法治文明为宗旨,力图而为国内法学期刊中之特色刊物。有鉴于此,本刊将秉承一贯之理念一在以法学为主的基础上兼顾其他社会科学门类;在关注中国整体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同时,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10,25(6):I0001-I0001
吾刊奉弘扬人文学术,倡导求是争鸣,服务法律实践,推进法治文明为宗旨,力图而为国内法学期刊中之特色刊物。有鉴于此,本刊将秉承一贯之理念——在以法学为主的基础上兼顾其他社会科学门类;在关注中国整体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同时,  相似文献   

18.
卷首语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11,(1):I0001-I0001
吾刊奉弘扬人文学术,倡导求是争鸣,服务法律实践,推进法治文明为宗旨,力图而为国内法学期刊中之特色刊物。有鉴于此,本刊将秉承一贯之理念一在以法学为主的基础上兼顾其他社会科学门类;在关注中国整体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同时,  相似文献   

19.
卷首语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10,25(4):I0001-I0001
吾刊奉弘扬人文学术,倡导求是争鸣,服务法律实践,推进法治文明为宗旨,力图而为国内法学期刊中之特色刊物。有鉴于此,本刊将秉承一贯之理念一在以法学为主的基础上兼顾其他社会科学门类;在关注中国整体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同时,  相似文献   

20.
法学应当把科学地认识人权、认真对待人权、切实保障人权、持续发展人权作为终极关怀和研究重心。在社会转型时期,时代特点决定了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理论上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理论支持和法治理念,实践中以培养了解国情的高素质法律人才为目的。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弹性整合知识结构,将人权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纳入法学体系是本文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