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策子系统框架和政策改变:政策过程的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实证主义”对政策过程的分析 ,强调的是政策过程中政策话语的作用。文章讨论政策网络和政策共同体整合思想和利益的方式 ,展示了不同的子系统框架与政策改变过程之间的关系。在一个既定的政策部门里 ,政策子系统的属性揭示出政策子系统回应思想和利益变化的倾向 ,政策子系统的属性表征着政策改变的方式和速度。  相似文献   

2.
政策执行是政策循环中的关键阶段,是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基本途径。而政策执行的核心就在于如何选择和设计有效的政策工具。作为政府政策工具和政策执行环节的政策宣传,直接影响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关系到公共政策能否实现预期的政策目标和政策效果。政策宣传不仅是一种信息工具。而且也是一种引导性工具和劝诫性政策工具,是公共政策执行的重要工具、手段和方法,具有政策信息传播功能、政策行动引导功能和政策行为劝诫功能。同时,政策宣传作为一种非强制性的政策工具,其对于目标群体的影响力又有着现实限度。因此,新时期我国的政策宣传应随着其政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包括:更新宣传理念、改进宣传方式、创新宣传体制、优化宣传环境以及提升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3.
节能提高能效一直是各国及组织呼吁及采取的首要措施,能源战略均提到世界各国的重要议事日程,各国政府都在充分利用政治、经济等有利因素保证其国内市场的需求与稳定。中国政府通过保重点、增供给、调需求、稳市场等措施对市场进行调控,上半年国内市场总体实现了煤电油气运供需基本保持平衡。  相似文献   

4.
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将政策内容付诸实施,转变为现实的过程。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政策执行的好与差,直接关系到政策成败,而政策成败则关系到社会公共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从更深层次而言,涉及到社会利益分配的公正与否,因为公共政策本身是政府行为的直接产品,其本质是政府对全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从这角度上讲,政策执行比政策制定更为重要。政策执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从而加剧政策执行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使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  相似文献   

5.
政策终结是因政策无法有效解决政策问题而主动终结的过程。但是,在政策过程中政策终结是少有发生的现象,甚或终结的政策死而复生。政策终结启动标准的确立,是实现政策终结科学化、规范化和理性化的重要环节。政策终结的启动标准主要包括“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政策资源的获取能力”和“政策情境的变迁方向”等三个方面。这三个标准不是孤立的,在实践中需要综合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回顾了西方国家政策转移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政策转移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并描述了对政策转移研究的批评观点。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公安机关要正确执行公安政策,必须正确认识公安政策执行的作用,正确理解公安政策和法律的关系,划清公安政策教育与套用政策非法取证的界限,还要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以及做好公安政策宣传工作,以保证公安机关行之有效的执行公安政策。  相似文献   

8.
刑事政策是犯罪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和司法实践的基本指导思想。本文阐述了刑事政策的概念、结构和功能以及刑事政策合理化等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创新政策设计的理念和框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分析创新政策的理念和知识基础上 ,基于社会科学理论、政府学习和政策实践反馈三者之间的互动 ,提出了我国创新政策设计的概念性框架和模型  相似文献   

10.
公共政策有周期性,研究政策周期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提高政策决策性和完善政府理论的重要方式。本文主要介绍政策周期及政策终结的含义,探讨政策周期与政策终结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而明确认识两者关系对提高行政决策科学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侨务政策评估是检验侨务政策影响和成效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常用的评估方式有试点式评估、检查式评估、调研式评估、总结式评估、信访式评估、报导式评估等。我国侨务政策评估主要以非正式、内部和定性评估为主,评估的规范性和实效性不足。为此,要树立正确的评估理念、提高侨务政策评估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政策过程理论研究从一开始就争论不休,而这些争论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寻求因果关系理论的逻辑下,形成了大量的主流政策过程理论或框架。而今,政策过程理论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包括叙事政策框架、子系统及其超越、决策和官僚机构、政策过程的综合框架等方面的发展。这种新发展及其趋势,对我国政策过程理论的研究来讲无疑具有诸多启示:(1)区分和厘清政策过程理论研究中的关键概念;(2)继承与创新政策过程理论的研究方法;(3)实现行动主体的多元化、精细化与政策子系统的超越;(4)合理把握官僚机构在我国政策过程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民主化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政策形态随之逐步实现从供给主导型向需求主导型的转变。但两种政策形态的单独作用都不足以解决所有的政策问题,在政府与社会共存合作的关系模式下,构建公共政策供需双方互动博弈的制度平台和政策网络,在平等协商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共识显然是调适两者关系并实现政策目标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洛伊提出的政策类型理论以"政策特征决定政治过程"的假设为基础,从公共权力运用的两个维度构建出四分的政策分类框架。这一政策类型理论一经提出即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同时也激发了诸多学者的质疑和批判,以及针对质疑和批判进行的辩护和发展。一些开拓性研究表明,该理论对于透视和分析中国背景下的公共政策过程同样具有深邃的理论洞察力。循着"政策类型视角下政策过程"的思路,可以发展出关于中国公共政策规划与决策、执行与评估等不同阶段的经验性假设,以逐渐积累关于中国政策过程的知识和认知,并发展出本土化的政策过程理论。  相似文献   

15.
失业问题是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中出现的新问题。促进就业政策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国有经济改革浪潮中,具有维护社会稳定、减少城市贫困的政策目标。政府为小额贷款业主提供担保是我国借鉴国外经验所选择的市场主导型的政策工具。该政策鼓励失业者通过创业实现再就业,而非直接向失业者提供物质援助或工作岗位。随着转型期下岗问题逐步向市场经济下的失业问题转化,小额贷款担保政策本身也发生着变迁。本文从Sabatier的倡导联盟模型出发,考察上海小额贷款担保政策的选择和变迁过程(2000-2011)和动力,结合其他地区的政策实践,对该模型进行修正,并从政策变迁视角再探中国的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16.
近一个时期,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抓落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再要求全党务必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狠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两股歪风。这是有很强现实针对性的。认真抓政策落实,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大问题。 政策是党的生命,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手段。党的政策贯彻落实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到我们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加强。大家说,改革开放以来,基层的同志做了大量艰苦扎实的努力,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党和政府的一些政策在基层尤其是在农村落实得还不够到位,有的地区、有的部门还比较普遍地存在着“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政策落实难,到底难在哪里?  相似文献   

17.
西方公共政策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西方公共政策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面反思和拓展的阶段。在这一时期 ,学者们首先澄清了公共政策研究“混沌”的现实 ,致力于整合分裂的公共政策研究局面。在这个基础上 ,学者们致力于拓展政策过程理论的研究 ,提出了新的政策过程模型。而关于公共政策子系统和政策网络的系列研究 ,则致力于打破过程阶段论的窠臼 ,把行为者和网络的视角嵌入到政策过程的研究之中 ,表明近 2 0年来西方公共政策研究焦点向动态层面的转移  相似文献   

18.
传统日本行政法学被限定于法律解释学,采用法学方法规范地解释实定的法律条文,而没有将立法阶段的事项纳入行政法学的视野之中。阿部泰隆等学者针对这种以法律解释学为中心的日本行政法学理论与实务相脱节的问题,将法政策学中的考察方法运用于行政法学中,由此提出了行政法政策论。行政法政策论不仅将行政法学作为法解释学,而且将立法过程也纳入行政法学视野,并注重法解释学与法政策学之间的关联,以此构建适合行政实践发展的行政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政策实践基本经验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实际上就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政策实践史。我们党政策实践的基本经验主要有 :坚持以人民利益作为政策的价值取向 ,坚持民主的和科学的政策运行机制 ,坚持把中国国情作为政策制定的依据 ,坚持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政策决策方法 ,坚持一切经过试验的政策执行程序 ,坚持实践第一的政策评价标准 ,坚持不断解放思想的政策创新机制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政策实践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政府信息网络化带来的信息传播革命 ,必将深刻地影响到公共政策系统的运行 ,而据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系统可被粗略划分为三大环节 :政策输入、政策转换、政策输出 ,这三大环节的循环往复始终是以信息的传递为基础的 ,信息网络化对公共政策系统的影响具有正负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