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行政组织变革是行政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运用“力场分析”法,对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进行分析归纳,可以全面把握有关情况,推动相应变革平稳健康地进行。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对于治理领域产生的变革要求在理论上予以重构与创新,将人工智能置于治理的内部“理论证成”与外部“风险识别”的二阶结构中提出并论证治理算法化这一分析框架,不失为一条在人工智能时代探讨治理变革的有益进路。治理算法化成立的先决条件除了“可计算化”模块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重塑治理的边界。其源起既是治理信任补强之需,亦有个体化时代建构集体行动之必要。治理算法化应始终秉持以人为尺度的应用逻辑。治理算法化存在“道”与“术”的异步困境,即存在商业逻辑优先于治理逻辑、算法偏见内化为公共理性、技术权力泛化为液态监控以及拟态真实取代治理情境等风险。因此,治理算法化仍须进一步促进技术与人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3.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现代化变革的核心是对权力的分配和制衡,通过制度设计实现各利益相关主体间权力、责任和利益的相互制衡.回顾我国高等教育内部权力分配的发展历史、探索不同时期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制度变迁规律,将为构建现代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奠定基础.当前,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变革的制度瓶颈集中表现为利益相关者间的权力失衡,比如政府与高校、行政与学术、决策与监督等.为此,需从大学章程建设、均衡权力配置、教授治学等角度构建权力制衡机制,保障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现代化变革.  相似文献   

4.
建设中国特色大学内部治理体系,是中国高等教育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为破解我国大学内部治理体系面临的“权力困境”,建立以高校内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为支撑的权力协调机制,将是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有效途径.为此,以大学中党委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等权力要素为核心,重构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优化权力运行的制度安排,并选择以“大学事务流”为串联和牵引,进而从认知、结构、机制和文化四个维度,构建以“三权三层三制约”为框架的中国特色大学内部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5.
丁延龄 《工会论坛》2005,11(6):23-25
上世纪七十年代各国开始的“治道变革”,可视为转变与重构社会公共利益实现机制的一种努力。新的社会公共利益实现机制的特征在于权力的分散与多中心化,政府不再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唯一权威,市场与社会自身的力量受到重视。总之,新的秩序强调的是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以及不同实现形式之间的相互合作与补充。  相似文献   

6.
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以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基本标志,倡导一种生态化的生产方式,以生态伦理为道德标准,以绿色技术为载体的生态时代篇章已经到来.生态时代之于法律的意义就在于其引致了法律的全面变革,型塑生态化的法律与塑造以理性“生态人”为表征的全新的人之形象势在必行.法律可以理解为是广义上社会契约的文本形式,不同契约理论下的主体假设是不尽相同的,因之我们需要借助契约理论主体假设的演变为线索,从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层面上探讨“生态人”模式,首先塑造一个抽象的理想类型的“生态人”,然后再还原一个生活在真实世界的“生态人”,终极目标希冀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达致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7.
规范村级小微权力运行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村级小微权力覆盖资源分配、公共服务、村民自治等多个领域,资源流变、法治根基、组织化建设、文化浸润等非均质性社会基础条件在运行风险和规范难度的双重面向上多元交错,勾勒出村级小微权力实际运行中的差异图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场域投射分析显示,不同行动者的生存心态、资本决定其在小微权力场域中的位置及博弈策略。全面规范村级小微权力必须贯彻系统思维,以制度确权“正名”,以场域控权“增能”,以乡风塑权“铸魂”,重构有规则、有灵魂的村庄公共秩序。  相似文献   

8.
李德顺先生在《21世纪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趋势》这篇论文中提出人类思维方式在四个方面发生变革,即关注“关系思维”,“主体思维”、“多向思维”、“动态的变革思维”,本文从这四个方面一一入手,谈了这种变革的思维方式对文学研究思维改进,以及对看文学对象的角度、对文学价值的评价等方面启发。  相似文献   

9.
以知识经济和全球化为特征的新时期地到来,全球范围的治道变革浪潮,以及国内经济、政治现代化的驱动,中国将借鉴国外“治理范式理论丛林”的指导,进行艰难的政府治理范式创新,本文沿着治道变革的历史脉络,分析了中国当前的行政环境,并提出了中国政府新的治理范式的理论构架.  相似文献   

10.
高等学校的内部权力结构通常由学术与行政二元权力结构体系构成.学术权力是一种“松散结合系统”,行政权力具有科层制结构.英国私立高校的总体权力结构为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并重的双重结合模式.其纵向权力结构分为三个层次,由低至高分别是系、学部和学校;横向权力结构包含掌握学术权力的评议会与掌握行政权力的校务委员会和理事会,以及兼享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并作为连接二者桥梁的副校长.民主化的学术权力和中坚化的行政权力正是英国私立高校内部权力结构朝向大学治理的努力结果.  相似文献   

11.
司法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其独立具有相对性,同时,司法过程也非完全封闭,具有开放性。在此语境下,群众感觉由于其自身的合理性使得其作为司法裁判依据有了正当性基础并且符合现实需求。关键在于如何转化,使其披上“合法性”外衣。基于现代司法的基本要求,通过立法和司法实现程序性转化是两种可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转化犯是指行为人在实施足以构成基本罪的危害行为后,由于行为人主观方面的变化,并出现了特定的犯罪情节,而使基本罪的性质转化为另一重罪,而按重罪定罪量刑的犯罪形态。转化犯的构成特征分为客观特征和主观特征。客观特征主要由形式特征、前提、转化条件、法律特征等构成;主观特征主要围绕犯罪故意及犯意转化而展开。  相似文献   

13.
在新体制下,如何对教育改造工作重新定位,直面改革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以实现改造质量的提高,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要课题。新体制下罪犯教育改造工作创新的对策是:创新观念,树立教育为先、教育为本的“大教育观”;创新内容,着力构建教育改造工作的新平台;创新方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育改造的有效载体;创新手段,努力提高教育改造的科技含量;创新队伍,全面提高监狱民警的整体执法素质。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体制和机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大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新的就业文化正在形成。受社会结构变动的影响,在青年特点的作用下,青年群体旧有的就业文化发生转型,新的就业文化正在构建。  相似文献   

15.
农户利益持续增长的意义是:农户收入持续增长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农户权益的有效保护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治基础;农户利益全面增长为我国农业从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农业作了准备;农户利益持续增长为我国社会政治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农业经济持续发展是农户利益增长的根本前提;尽管农户的生活水准和生产的条件有了巨大的改善,但农村仍有一些新的问题发生;农户利益持续增长与农村政治稳定的关系;农户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有四点:农户政治经济上的参与权及农户剩余索取权扩张受阻;农户的负担某种程度上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农民的负担违背了一些基本原则;农民增收的内在机理欠畅。  相似文献   

16.
随着银行卡的日益普及 ,利用高科技手段变造银行卡并进行诈骗犯罪活动的案件不断增多 ,具有作案过程迅速 ,犯罪手段智能化 ,组织性和隐蔽强等特点。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持卡人的防范意识 ;银行系统要全面落实防范措施 ,做好基础工作 ;协调各方面力量 ,共同打击犯罪。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管理合作网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既要强化政府服务社会的能力,又要培育社会自治能力,既要转变政府职能,横向调整优化政府社会管理机构,纵向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财权,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又要充分发挥非政府社会治理主体的力量,推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的形成与运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不同产地牛膝的红外光谱和红外导数光谱并对其差异性进行分析,为牛膝药材的快速鉴别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结合二阶导数光谱对不同产地的牛膝药材进行鉴别,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红外光谱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牛膝的红外吸收峰主要在3289、2975、2890、1723、1630、1403、1321、1241、1018、927、814、773 cm-1附近,虽然不同产地牛膝所含化学成分具有相似性,但不同产地牛膝红外吸收峰的位置和相对强度存在一定差异;并且在二阶导数红外图谱的1800~800 cm-1波段中有更加明显差别,可以为其鉴别提供更准确的依据.聚类分析显示不同批次间相似度很高,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1723、1630、927、814、651 cm-1等处的吸收峰对区分不同产地牛膝药材的贡献较大,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和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的牛膝药材综合评分较高.结论 红外光谱法与二阶导数光谱相结合不仅可以提供中药材所含化学成分的相关信息,还可以对其不同产地进行区分,实现对牛膝的快速鉴别.  相似文献   

19.
转化型抢劫罪转化的前提条件应当为罪,而不是危害行为;在主观条件中存有犯罪目的的双重性;客观条件的确定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同时是否可以直接适用抢劫罪的加重处罚情节要区别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统计分析1991年至1999年河南省农村刑事犯罪的特点及案件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认为在一定时期内河南省农村犯罪日益呈现出案件性质严重、危害升级、作案时间相对集中、犯罪侵害的主体明显、犯罪人员以青少年为主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