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欧美等发达国家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这虽然有苛求中国的一面,但根本原因却在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政府职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必须不断转变职能;转变政府职能与政府机构改革有紧密的联系;政府机构、职能转变的互动必须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3.
我国政府职能的历史回顾和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成君 《唯实》2001,(7):54-57
政府职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关系的变革以及由此引发的政治关系的变革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因素.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受传统政治文化的负面影响,加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健全、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等因素,一直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要使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达到预期的目标,一方面要加强理论研究,科学界定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另一方面,要加快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积极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建立成熟的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4.
解读市场经济与当代妇女家庭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是透视妇女权利和地位的重要视角,社会经济发展是其变化的根本原因。文章旨在概述市场经济条件下妇女家庭地位的现状,进而剖析原因所在,认为市场经济这把“双刃剑”带来的诸多变化直接影响着妇女的社会地位,进而影响她们的家庭地位和夫妻平权状况。并据此提出若干建议,以期为提高我国妇女家庭地位、促进婚姻家庭的幸福和谐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的外部力量将通过世贸组织给我国的行政管理带来更全面、更深刻的影响.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政府管理能力上存在的差距,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的产业竞争力,也妨碍了国家更有效地利用世贸组织的规则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WTO规则,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以来,在向市场经济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其中政府职能如何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转变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定位 经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工作的中心,因此,在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掌握了国家政权以后,领导和组织经济建设就成为国家机构的一项基本职能。领导和组织经济建设这一国家机构的基本职能,主要由政府来承担,这就明确地确定了政府的基本职能。 把“领导和组织经济建设”规定为政…  相似文献   

7.
刘云广 《前线》2014,(7):80-82
<正>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通过的《中共北京市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本市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落实好市委的决策部署,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决破除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首都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政府职能转变意义重大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问题都与政府职能和管理  相似文献   

8.
于建忠 《求实》2002,(6):36-3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能是现代市场经济 ,要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 ,其关键是必须转变政府职能 ,做到“有所为” ,“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建设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实质上使生产力发展重心从"物"转变为"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不是所有制问题,而是生产力问题。当公有制作为生产方式的标志地位消失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才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适应时代条件变化的新选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认识公有制经济地位,则成为需要直面的新难题。生产资料所有制在历史发展中地位和作用并非一成不变。生产资料公有制无论对于生产力还是对于生产关系,都不如劳动者创新积极性重要。市场经济之所以被社会主义者看中,就是国其自由竞争机制对创新劳动的持续激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变了依仗公有制体现先进生产力的传统做法,改由激励劳动推动生产力发展;公有制财富通过作用于劳动力生产转而推动物质生产;公有制经济有望适应市场竞争,而其率先践行共享理念,将使自身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先行一步,在适当范围采取适当形式推行知识产权共享机制,人类未来将实现精神产品共享。  相似文献   

10.
论加入WTO后我国的政府职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进铭  陶然 《求实》2002,(12):51-53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政府的作用在于促进市场的形成并保证市场的有序、有效运行。加入WTO将进一步加快我国的市场化进程 ,并对我国的政府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大体而言 ,加入WTO后我国的政府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为市场经济的形成构建制度框架 ,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 ,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设施 ,实现由干预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实现共同富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提升我国政府执行力的障碍因素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政府执行力不足的问题已经引起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我国政府执行力提升的障碍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干群关系不融洽;中央与地方关系不顺畅;部门关系不协调;权法关系不明晰;权力与权利关系不和谐。提升我国政府执行力应做到:树立服务理念,转变工作作风;均衡利益配置,减少执行层级;深化机构改革,完善执行流程;强化法治意识,完善行政问责;明晰权责定位,推动公众问责。  相似文献   

12.
许经勇 《学习论坛》2008,(10):56-59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率先启动的,尔后逐渐地向城市推进.但是,值得人们深思的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呈扩大的趋势.究其原因,就是以权利义务不平等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即偏爱城市的二元结构体制从未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并因此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以变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为重点的攻坚阶段.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政府包办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已被证明不再有效.在数量庞大的社会事业改革中,市场化是近年来呼声很高的一种改革取向.而事实上市场化本身是一个宽泛的概念,需要首先对社会事业市场化做出厘定.更为重要的是,在市场化思想指导下,改革的关键乃是路径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加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不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对我们的要求,而且也是我们进一步推动改革深入发展的一种现实需要。因为我们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经过30多年的艰苦实践与悉心探索,我们的目的基本达到了。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还很不完善、很不健全,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之不断完善、成熟与发展起来。这是我国下一步改革一定要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地方政府职能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要科学定位,否则将直接影响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发展生产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是我国经济安全的基础,积极参与国际关系协调,大胆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经济潮流,是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考察与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在现实状况下作出的合理选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在管理活动中以服务型政府为改革目标,开展了多项改革行动,包括社会服务承诺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电子政务、政府超市、政务公开以及行政效能建设等。然而,由于服务型政府理论的不成熟和我国现行的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方的服务型政府建设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面对存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战略层次上思考如何推进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历程述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促进传统政府职能的转变,从实质上改变高度集权的政府管理模式,建立精简统一高效规范的服务型政府,我国先后进行了六次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这六次机构改革,经历了由浅层次到深层次,由单纯裁减到综合配套改革,由精简机构、理顺关系到体制改革、制度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地方政府信用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浙江大学 1 0名MPA学员的非结构式和半结构式访谈基础上 ,设计了一份“我国地方政府信用缺失成因”的问卷调查表 ,对浙江大学 2 80余名MPA学员和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调查表明 ,我国目前地方政府信用缺失有六大主要表现形式。调查结果的隶属度分析表明 :“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不科学”、“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对地方政府的行政监督乏力”、“政府作为经济人的自利性”、“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和“委托代理制度的缺陷”是造成我国目前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 ,治理我国地方政府信用缺失问题 ,以尽快地提高地方政府信用水平。  相似文献   

20.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但不是万能的;政府的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也有缺陷。因此,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是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