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制造业青年农民工文化教育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他们的经济收入、休闲娱乐文化活动、目前的生活感受和生活状况、工作状况、维护自身权益情况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等。青年农民工已经成为支撑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整体偏低的文化教育水平不能满足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采取多种措施对青年农民工进行补偿教育。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总体水平总体偏低。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提供政策制度支持;发挥城市社区的作用,创建主要依托平台;主动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凝聚社会力量,助力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但由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农民工还存在精神生活贫乏、精神生活设施匮乏等问题。文章以贵阳市为例,通过实证调查农民工精神生活的现状及特点,提出解决农民工精神生活问题的相应对策,以期提升农民工精神生活质量,更好地促进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0年福建省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调查数据,从性别角色、资源交换和生命周期三种理论入手,分析了福建省农民工文化生活在婚姻、年龄、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因素影响下的时间、金钱投入及文化活动种类方面的性别差异,并就研究结论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文化生活“孤岛化”现象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早已引起全国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问题的走向对我国的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城市化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受制度、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方面的影响尤其深刻。目前,我国的农民工文化生活"孤岛化"现象比较明显,这主要是由农民工收入低、文化素质不高及社会支持力度不足等因素引起的。对农民工文化生活"孤岛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对于解决我国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会产生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基本无法得到保障,农民工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很低,各供给方对农民工文化生活的提供严重不足,呈现出一种需求与供给的双低态势。  相似文献   

7.
当前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呈现出“一低一高”的特点,即“整体水平低、整体需求高”。经济收入与结余相对较低,闲暇时间与工作强度不对称.社交网络较为单一。社会参与成效不明显,因而制约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丰富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应以政府部门为先导,做好“转方式、强服务”的基础工作;以基层团组织为依托,打造“全覆盖、重参与”的工作格局;以社区为阵地,加强“共分享、促德育”的文化功能;以社会资源为补充,形成“聚合力,共推进”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北京市外来人口聚集区中的农民工调查数据,探讨了特大城市外来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意识。研究结果显示:(1)多数农民工以"家庭式入住"和"非正规就业"的流动形态在聚集区中工作生活;(2)聚集区中的多数外来农民工具有明显的生活压力感和不公平感,生活幸福感也相对较低,这不仅受到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等个体基本属性的影响,还受到工作劳动状况的影响;(3)随着生活期望的提高,外来农民工的生活意识呈现不同于以往的理性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是广东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由于存在制度性障碍,身份认同、文化以及生活方式、自身素质等问题,农民工市民化面临重重困难。化解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必须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社会公共服务管理和教育培训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0.
从农民工的经济状况、家庭及子女教育状况、社会生活状况、文化心理状况可以看出,农民工在城市社会尚处于底层地位,是城市社会的边缘群体,具有农民与市民的双重特征。要改变农民工现状,必须改革现有户籍制度,消除户籍身份的差别;加强对进城农民工的组织与管理;提高农民工的自身素质,增加与城市居民的交往,增强对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公共文化需求调研——以东莞农民工文化生活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民工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农民工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以东莞的农民工文化生活为例,他们的身份基本是处于"不工不农、不城不乡"的状态,除了经济权益很难有充分的保障外,更为贫乏的是他们的精神生活、文化权利的保障,传统的家族、家庭结构基本解构,心灵的无处栖息。了解农民工的公共文化需求,推进公共文化建设,适应人口流动需求促进交融文化成为当前一个时代性课题。  相似文献   

12.
以游民意识与主文化的冲突为视角解读农民工犯罪问题,面临着文化冲突理论适用场域的差异、游民意识的存在、农民工犯罪亚文化的形成等疑问。而从根本上讲,制度性障碍造成的不良生活环境是农民工犯罪的主因,因此以文化冲突理论解读农民工犯罪问题,并不准确。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市民化"的实质是农民工争取公民权,因此"农民工市民化"是农民工争取完整公民权的基础。浙江省外省务工人员具有三大特征:文化程度、技术等级较低;生活、工作于社会底层;有着强烈的改变现状、追求未来意愿,甚至可能采取集体行动。这三大特征的内在逻辑是,"文化程度、技术技能等级较低"与"生活、工作于社会底层"相一致,并且会陷入恶性循环;"文化程度、技术技能等级较低"与"有着强烈的改变现状、追求未来的意愿,甚至采取行动"相冲突,并且一方面很难依靠个人自行解决,另一方面又很容易激化为社会矛盾。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发现存在着以下内在矛盾:外省务工人员较低的整体素质与浙江省全面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建设创新型省份发展要求的内在矛盾;外省农民工"市民化"的强烈意愿与浙江省土地等自然资源、各级政府需要承担的"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的内在矛盾。要防止以民粹主义的态度渲染不同利益群体间的不平等,科学处理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利益调整问题。党和政府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各项政策的提出、调整和实施,都要在广泛征求、听取各利益群体的意见的基础上做出。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出现与发展,彰显了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发展。目前农民工政治参与存在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呈现出流动和边缘化的特点。农民工政治参与方式主要有制度性和实证性的两种分类。目前农民工政治参与主要受到外部因素如制度、经济组织和内部因素如个人素质和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应从环境、制度和个人能力等方面推动农民工政治参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培训权缺失现象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工荒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在呼唤社会关注农民工的发展问题。农民工的思想、文化和技能素质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我们所理解的针对农民工的培训不应仅仅局限于技能的培训,应是一种引导性、综合性、发展性的培训,是经济、法律、生活、交往等各方面的培训。农民工培训是一件关系农民、农村、城镇发展乃至全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迫切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边缘性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农民工在整个社会中处于边缘性的地位,不仅表现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方面,同时也表现在他们的政治生活方面。本文对农民工政治参与边缘性的现状、后果及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当下大量新生代农民工人户分离,进驻城市务工,已成为城市的中间层。但是,对市场经济的过分追捧、政治文化发展的滞后以及传统户籍制度的阻隔和法律法规的缺陷使新生代农民工的选举权克减问题日益严重。为此,必须统筹城乡,改革户籍制度;与时俱进,改革法律制度,依法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选举权;人大代表应职业化、专业化,改革"代表为官"的体制;新生代农民工应社团化,使其成为一个单独的选区,独立参加选举活动;在分配上更加注重公平,切实改善农民工的经济状况,从而以改革户籍制度为突破口,切实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选举权益。  相似文献   

18.
目前,农民工的物质利益,已得到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和关注。相比之下,对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的关注,则显得有些不足。今后应动员各界力量,加大对农民工文化生活方面的投入,努力建设好农民工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是衡量其市民化程度的重要标识.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文化水平和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保障水平都对其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实证调查显示,无论消费水平还是消费方式,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都有很大的差异性,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对其消费水平正相关,教育水平、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也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具有抑制作用.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和强化降低欠薪风险的机制,以及全面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保障均等化制度建设,对于优化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结构和提升其市民化程度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农民工的闲暇生活呈现闲暇时间缺乏、闲暇活动简单、闲暇心态消极、闲暇评价低劣等特点。造成这个群体闲暇生活质量较低的原因主要是政府不够关注、企业忽视、社区排斥、自身素质限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主张从社会、社区、企业、个人四个方面出发,建立一个社会支持体系,以改善少数民族农民工的闲暇生活状况,提高其闲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