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庆和 《重庆行政》2011,13(1):86-86
一、晏家工业园区概况重庆市晏家工业园区是2003年3月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市级特色工业园区,是重庆市规划建设的千亿级产业园区之一,是重庆市首批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重庆市民营经济示范园区,重庆市重点支持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连续八年荣获重庆市"十强园区"称号。园区规划面积66.37平方公里,由综合加工区、江南钢城和机电材料园三个组团组成。重点发展冶金及金属压延、机械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四大产业。  相似文献   

2.
《重庆行政》2011,(1):I0008-I0011
重庆市九龙工业园区是国家发改委和重庆市政府批准设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是国家工信部批准的首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园区规划面积32.5平方公里,分为A、B、C区。  相似文献   

3.
杜强 《重庆行政》2011,13(1):87-88
一、九龙工业园区概况九龙工业园区是国家发改委和重庆市政府批准设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是国家工信部批准的首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园区规划面积32.5平方公里,分为A、B、C三区。目前,A区形象日新月异,中心城区日趋繁荣;B区项目高度聚集,各项产业蓬勃发展;C区新城初具规模,优势项目建设投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抚州市确立了“主攻工业,决战园区,赶超发展”的战略举措。2007年底,全市10个省级工业园区开发面积达到31.7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到746家,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86.4%、财政总收入的31%、税收总额的38.2%来自工业园区,园区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初步形成了以园区经济引领抚州赶超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江西政报》2008,(15):I0002-I0002
江西余干工业园区是经省政府批准的省级工业开发区,2007年被列为江西省实施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工业园区,园区规划总面积10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到2010年建成后,总人口规模11万人,产值规模达到100亿元。  相似文献   

6.
梁文凤 《群众》2023,(16):41-42
园区作为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淮安工业园区作为集工业和化工于一体的承载园区,着力打造千亿级产业、争创国家级园区,使产业不断从集中到集聚、从集聚到协同、从协同到创新,日益成为淮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7.
《人民政坛》2008,(5):F0003-F0003
福建龙州工业园区创建于2001年,2006年3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园区位于龙岩中心城市北郊.规划总面积20平方公里。由核心区、高新区、东宝、龙雁工业集中区组成,形成“一园多区”格局。园区自创建以来,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约4亿元。开发工业用地8平方公里.并同步完善道路、供电、通讯、给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截至目前,入园企业达240家,其中投产企业86家。  相似文献   

8.
李清 《江西政报》2006,(24):36-37
2006年3月16日,江西余干工业园区升格为省级工业园区,为进一步促进我县工业快速崛起、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发展平台。余干县工业园区下辖黄金埠电力特色基地、城西工业基地、马背咀工业基地,构建形成“一园三基地”的新格局,其中黄金埠电力特色基地是我县依托电力优势,主动承接省城南昌城市辐射,打造梯度产业基地的重要策略,是我县“十一五”规划中的重点建设工程,其规划面积8.4平方公里。如何做好当前黄金埠电力特色基地工作,迅速提升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9.
《同舟共进》2014,(5):F0003-F0003
珠海(阳江)产业转移工业园区成立于2008年10月.位于阳江高新区和江城区的发展核心区。园区规划面积21.8平方公里,分为福冈片区、港口片区和银岭片区等3个片区。园区主要具有三方面优势:一是地理区位优势。处于珠三角与粤西经济走廊中间位置,可辐射珠三角、粤西及我国西南等地。二是港口及土地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10.
重庆彭水工业园区于2006年1月由市特色工业园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批准设立,园区总规划面积6.4平方公里,首期启动区面积3.3平方公里,园区重点产业定位为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矿产品精深加工。2009年底,将完成项目投资2.5亿元,达到渝东南园区建设的平均水平,建成标准厂房2-5万m,年底具备企业入驻条件。  相似文献   

11.
特色工业园区是各区县(自治县、市)结合地域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经市政府命名的以工业企业为主体的市级产业园区。建设特色工业园区是加速推进我市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尽快把我市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市实施"大城市带动大农村"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城镇就业渠道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载体。为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促进全市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现就加快建设特色工业园区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2.
“十一五”期间,文山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强州”战略,打造工业发展平台,紧紧依托“文砚平三角经济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文山三七药物产业园区、马塘工业园区两个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在文山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园区规划建设步伐加快,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入园投资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园区的集聚效应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13.
李东 《当代广西》2005,(16):45-45
2000年以来,特别是被列入自治区11个工业试点县(区)后,防城港市防城区以工业大发展为目标,实施工业强区战略,通过抓好工业园区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园区集聚效应,吸引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区落户。走出了一条以园区集聚企业的县域工业发展路子。2004年,该区工业经济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2亿元,增长19.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6亿元,增长36.9%。一是抓好园区建设,吸引企业落户。利用工业园区将工业生产要素,如土地、厂房、能源集中配置在特定区域,使工业  相似文献   

14.
《今日浙江》2008,(19):I0004-I0004
浙江缙云工业园区地处丽水市北部,毗邻永康市,是缙云县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经济辐射的主要平台,也是建设“四型缙云”的主阵地。园区区位优势明显,境内有金丽温高速公路、330国道、金温铁路、省道平黄公路。距离台缙高速公路出入口约5公里,商务交往与货物流通均十分方便。缙云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24.97平方公里,2006年3月被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  相似文献   

15.
李建国 《江西政报》2008,(11):40-41
江西吉州工业园区位于“大吉安”总体规划河西片区,园区规划面积11.72平方公里,主要划分为电子通讯、制造加工、医药化工三个产业区。自2003年11月开园以来,吉州工业园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依托资源优势和原有工业基础,以推广清洁生产为前提,以建立循环系统为重点,以无污染、高产出为目标,  相似文献   

16.
《江西政报》2006,(24):42-43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工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坚持用产业集群的思路发展工业,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充分运用好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这两根杠杆,围绕新干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集聚各类要素,打造工业特色“板块”,全县工业经济初步呈现出“一园三区五城”的发展格局。“一园”即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的园区经济快速增长。全县工业园区进区企业178家,园区企业上交税金占财政总收入的70%以上;“三区”即工业园城北区、城南区及河西区“三区”鼎足发展,功能定位明晰,城北区主要容纳盐化企业,城南区主要容纳粮油、箱包、塑编类企业,河西区主要容纳机械机电砂轮企业,全县工业布局雏形初显;“五城”即盐化工业城、粮油食品工业城、玻璃灯饰工业城、箱包皮具工业城、塑编包装工业城五大工业板块各具特色,产业集群初现端倪。目前,进驻盐化城的企业已达62家;进驻粮油城的企业16家;进驻玻璃城的企业12家;进驻箱包城的企业12家;进驻塑编城的企业14家。在产业板块的带动下,全县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攀升。2005年,全县税收1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15家,其中,税收超千万的企业2家;税收30-100万元的工业企业27家。  相似文献   

17.
江源工业经济开发区位于白山市江源区石人镇,是省政府开发办2005年9月24日批准,按省级开发区模式建立的。开发区规划面积12.56平方公里,按功能分类布局,规划为五个园区,即工业园区、生活服务园区、科技园区、商品物流园区、生态旅游园区。区域  相似文献   

18.
建设工业园区是我县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县地处重庆市西北部,区位条件较差,不沿海、不沿江、不通铁路和高速公路,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加快铜梁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切实解决城市产业空虚问题,2001年初,县委提出了实施“兴工富县”、建设渝西工业大县的战略目标,决定设立重庆市金龙工业园区。园区总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商住区  相似文献   

19.
泰和工业园区第一、第二期于2001年启动建设,总规划面积10000亩,审核批准规划面积7500亩,已建成4500亩。目前已建成以泰和大道为主干,以井冈山大道、罗湖大道、文沿大道为支撑的环形路网,园区供水、电力、电讯、排污、绿化等设施日臻完善。2005年2月,为进一步拓展工业园区范围,顺应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潮流,我县又将位于泰和火车站北侧,毗邻泰和工业园第二期的泰和垦殖场的部分国有土地纳入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园区第三期——泰和创业园进行开发建设。到2006年底,创业园已完成1032亩工业用地的“四通一平”,落户企业24家。金泰环保、原野板鸡、永泰交通设施、金惠粗铜加工等4家企业已投产。所有项目竣工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20亿元、税收4000万元。到2006年底,工业园区一、二、三期基础设施建设总投入2.2亿元,企业总数达151家,投产企业116家,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企业98家,投资5000万以上企业21家。初步形成了以玉华水泥为主的建材业、以半边天药业为主的医药化工业、以生物谷为主的食品业、以一伟针织为主的针织服装业、以合力泰为主的电子业、以群了电工为主的机电业等六大板块。2006年,园区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1亿元,工业增加值6.2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上交税金7260万元,园区企业就业人数达1.57人。  相似文献   

20.
赵瑞君  王珍 《人民论坛》2011,(12):118-119
以河北省为个案分析了我国县域工业园区存在内生动力不强、园区企业产业关联性差,集聚优势不明显等影响发展的问题。而产业集群作为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经济形态和一种高效的产业组织形式能够对工业园区的发展发挥重要影响。因此提出了以产业集群导向加快我国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