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鄢永慧 《世纪桥》2010,(19):84-85
幸福是人类一个既古老又永恒的追求目标,大学生的幸福观也是高校德育工作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随着现代化的物质性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颠覆。我国部分在校大学生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幸福感危机。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既是高校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和谐高校德育的关键任务之一。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认知现状出发,尝试性地提出了大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的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的负面报道不绝如缕,现实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社会经济发展了,教育水平提高了,学习条件改善了,大学生的幸福观却出现了问题?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大学生的幸福感?高校应该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幸福教育?这一连串问号亟待我们作出回应。有鉴于此,我们于2014年10月在长江大学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试图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幸福的认知及其主观幸福感,探究其特点,发现其中存在  相似文献   

3.
刘汉洪 《新湘评论》2014,(13):34-36
幸福观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共产党人必须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为人民谋幸福之所以要提出为人民谋幸福,这是因为它是人民的内心诉求,是党章的内在要求,是党员的内生需求和追求。坚持以群众赞成为标准,巩固群众主体地位,解决好为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语〕幸福是人的重要需求满足以后产生的愉悦感,是需求的客观性和感受的主观性的统一。幸福是一个永恒的、多学科的、有争议的、实践的话题。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化是以GDP为目标的,而许多国家GDP上去了却没有带来幸福感的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5.
何小勇 《求实》2012,(6):31-35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论蕴藏着我们可以用以探究当今生态风险问题的思想智慧。马克思确立了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思维,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自然生态内涵和社会历史内涵,发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物质变换的裂缝并剖析了造成这种裂缝的根源,阐发了人与自然矛盾的和解及其社会条件。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启示我们:要用实践的观点看待生态风险问题,超越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极化思维;从生产方式特别是资本逻辑的视角透视当代生态风险问题的社会根源;以实现"两个和解"的宽广眼界考量生态风险问题,调准风险研究的历史和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爱情观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大学生对爱情的认识,呈现出多样性、开放性等特点。他们的爱情观尚不稳定,辨别正误的能力还欠缺。因此,了解探究当代大学生爱情观及其产生的根源,关注大学生的恋爱问题,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徐凤莉 《世纪桥》2012,(3):37-38
没有人不追寻幸福。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不同的人给予幸福不同的注解,因而有了不同的幸福观。郭明义是感动中国的道德模范,他的幸福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利己幸福与利他幸福的统一,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追求真理与获得价值的良性统一。  相似文献   

8.
高校应通过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人的幸福具有动态性和丰富性,人的自由自觉劳动揭示了人的幸福的内涵和根本手段,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有利于消解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对大学生幸福观造成的不良影响,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提高升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这些路径是高校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9.
高校应通过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人的幸福具有动态性和丰富性,人的自由自觉劳动揭示了人的幸福的内涵和根本手段,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有利于消解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对大学生幸福观造成的不良影响,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提高升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这些路径是高校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转变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校就业制度的变革,大学生就业观念也发生了转变.探讨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特点及转变原因,对于高校有效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央视推出《走基层·百姓心声》对“你幸福吗”的追问,还是对幸福指数前十城市的甄选等活动,都表现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吃饱、穿暖、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追求已经成为历史。在商品应有尽有、经济日益繁荣、文化欣欣向荣的当今社会,很多人反而被烦恼困扰,或者无暇思考和享受快乐。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伊壁鸠鲁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的著作流传下来的不多,在《马克思博士论文》《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等著作中可以看到伊壁鸠鲁关于幸福快乐的哲学思想。伊壁鸠鲁把幸福快乐和哲学联系在一起,追求宁静的状态。除恐趋善,灵魂无扰,体无痛苦是伊壁鸠鲁追求的宁静幸福。伊壁鸠鲁的幸福哲学对于当代人们的幸福追求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幸福观是科学辩证的幸福观,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统一。幸福社会理念是从社会整体角度看待幸福,以个人幸福为基础,社会为主体。幸福社会与个人价值、生活质量、和谐社会有着密切联系。幸福社会构建,需要经济建设、政治改革、社会道德风气、基本公共服务、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徐茂华 《学习导报》2011,(12):12-13
幸福是什么?马克思认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是为大家而献身;那么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相似文献   

14.
幸福观是当下备受热议的话题。由于人们的生活背景、价值追求不同,各自的幸福观也会有所差异。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人们开始将生态与幸福联系在一起,试图通过生态保护建设提高公民幸福指数。西方传统幸福观等采人类中心主义的方式,以征服自然为追求幸福的手段。中国儒家推崇“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间的合谐会带来幸福。在全球生态视域下,现代生态幸福观认为幸福不是一种物质满足的自我感觉,而是一个关切自然的整体均衡感,生态幸福观产生于自然,依据于自然,保护于自然,受益于自然。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关系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历史性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历史必然,构成唯物史观的重大主题。为适应绿色生产力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生产关系绿色变革,以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历史批判和历史动力,则是唯物辩证法革命性的本质呈现。马恩生态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对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道德观照,以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最公平最普惠的生态产品、努力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的价值追求和道德承诺,是作为文化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的价值指归。作为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发展的观照,马恩生态哲学的现实生命力和当代意义,在于人类社会发展提出了应对资源环境生态危机、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对此作出了回应和承当。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学生网络语言现状的性别差异表现在网络语言传播维度、认知维度和使用维度等三个方面,是男女生不同的情感互动功能、等同感的获取方式以及接近的心理年龄和宽松的网络交际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从把握大学生心态差异,提高他们的性别平等意识和把关网络接触信息源等方面入手,增强其语言文明意识,同时发挥好校园媒体的导向作用,以期引导他们辩证地看待网络语言的存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与中坚力量,是否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未来走向。新时代的大学生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视为自己内心的向往,才能树立科学的政治信仰,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立足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特点,通过接受理论促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大学仪式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大学仪式教育的功能定位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大学仪式与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上的高度契合和功能上的高度一致性,进一步引入积极心理学丰富的理论作为依据,提出了创新大学仪式教育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是科学的幸福观的奠基者,马克思的幸福观阐释了幸福的理论核心和实践路径。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探讨了人民幸福与社会和国家幸福的内在联系,丰富了幸福观的理论视域,并从资本逻辑的批判、异化劳动的消除以及自由时间的获取三个层次展开幸福的实践路径。新时代,我们有必要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的幸福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实现人民幸福、促进社会和谐、完善国家政策等方面有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幸福,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人们在理解幸福时,却往往把它与快乐等同起来,从而造成了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某种片面解读。如果以快乐取代幸福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则容易陷入享乐主义、信仰危机的泥淖,显然与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价值诉求相去甚远。而实际上,从构成多维性、目的终极性、人格道德性、人生意义性、动力持续性的角度来看,幸福和快乐都存在着本质的界限。准确把握幸福和快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幸福与快乐相比较的视角,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幸福观,不仅对于准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本真语境,而且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幸福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