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南海问题在传统岛礁归属、海域划界声索争端基础上,日益表现为对话语权的争夺。中国在南海区域的话语权还比较弱,不利于南海问题在中国主张的制度框架内解决。究其根源,中国海洋实力相对不足、传统南海话语体系认可度不高、南海话语传播能力较差、南海周边国家对中国政治信任度较低、域外大国的话语干预等因素共同导致了中国南海话语权的弱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为中国提升南海话语权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我们需要在这一倡议下,不断提升我国在南海区域的海洋实力;以南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核心,形成新型的南海话语体系;以推进相关国家的合作交流为契机,大力提升我国南海话语的传播力;努力消除南海周边国家的顾虑,打造政治信任新格局;以更为开放的视野,回应国际社会的话语影响和质疑。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个陆海兼备国家,陆地与14个国家接壤,隔海与6个国家相望,陆地边界线2.2万公里,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岛屿海岸线1.4万公里。边海问题构成中国国家安全和中邻关系的重大问题。近两年,中国与某些邻国围绕东海南海岛屿及附近海域的争端日趋敏感复杂,需要多角度审视思考与理性应对。  相似文献   

3.
中国南海正在成为各方博弈的角力场。美国东亚战略、中国和平崛起和其他东亚中小国家的权衡,都将交织体现在南海问题上。南海问题所处的框架是正在形成中的东亚太平洋战略均衡。航行自由问题和《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实施准则将是斗争的焦点。为保障战略利益,中国必须拥有三根支柱:确保中美战略稳定,经济相依存不被抛弃;睦邻政策赢得周边中小国家信任;凝聚中国国内共识一心。  相似文献   

4.
南海地区,中国与有关东南亚国家关于岛礁主权与海洋权益的争端久拖未决,该地区历史上爆发过数次国际危机,美国均不同程度介入其危机管理过程。当前南海问题的发展走向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密切相关,美国对于任何可能出现的南海危机不会置身事外,在南海问题趋紧以及美国积极介入的态势下,中国要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加强南海地区的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维护我国在南海地区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5.
南海在印度的亚太安全战略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印度对南海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随着综合国力的持续增长和对大国地位的不断追求,印度对其南海政策进行了重大的调整,不断拓展在该地区的政治、经济与军事影响力,寻求扩大在该地区事务中的话语权,对南海事务的介入力度越来越大。印度对南海问题的深度介入对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使得南海争端更加复杂化。  相似文献   

6.
日益猖獗的南海海盗对南海的航行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危害。国际法对海盗治理形成了一些规范,但这些国际法的规范有的不具法律拘束力,有的规定得过于原则不够具体,有的目前不能适用于南海。而南海自古都是中国的领土,南海的航行安全关乎到中国的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中国应当在南海发挥更大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海盗治理问题上,应采取"搁置争议、加强合作"方略。具体应遵从四个步骤:完善国内的刑事立法;积极开展海盗治理、保障南海航行安全的双边合作;推动南海反海盗合作新的多边协议的达成;积极参加国际上打击南海海盗犯罪的联合行动。  相似文献   

7.
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南海问题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逐步上升。为此,美国全方位加大对南海问题的介入力度。其中,舆论宣传手段因其独特的性质和作用,引起各方广泛关注。美国将舆论宣传作为其介入南海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出于多维度的考量,包括美国的舆论霸权地位和历史经验、舆论宣传自身的先天性优势以及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现实形势需要等。美国在南海问题上开展舆论宣传的实施机制中,国家领导人、部门高层官员、官僚体制和非官方行为体均参与其中,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美国在南海问题上制造的国际舆论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中美关系以及南海安全局势均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使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承受了较大的战略压力。  相似文献   

8.
每当农历2月19观音诞辰日、6月19观音成道日和9月19观音涅槃日,南海普陀山便会迎来海内外难以数计的香客。届时,各寺院殿堂,信香袅袅,梵唱声声,人潮如涌,万头攒动,好一派海天佛国的感人景象。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南端的莲花洋中,为一狭长小岛。该岛南北长8.6公里,东西宽3.5公里,最高峰佛顶山291.3米,多平岗幽洞,海涛潮音,风光绝美,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相传为观音菩萨应化道场,俗称"南海普陀"。  相似文献   

9.
南海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也有维系中国与地区国家关系、考验中国与美国如何共处的体系性意义。南海问题的解决,必须使政治、经济和安全关切均衡地得到保障,必须寓于地区体系的建设之中,方能化解中国与南海诸国、中国与美国之间可能的冲突,实现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南海争端解决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南海油气资源的发现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出台,南中国海周边国家加紧了对南海权益的争夺。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有些国家不顾中国的反对,大肆开发南海油气资源,抢占岛屿、岩礁,使南海处于多国占领、无序开发的状态,严重侵害了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和利益。近年来,国际社会关于南海争端的解决方案花样百出。这些解决方案归纳起来大致有武力解决、法律解决、政治解决和“共同开发”四种模式。综合地看,这四种解决南海争端的模式各有利弊。  相似文献   

11.
周意岷 《东南亚》2013,(2):14-19
20世纪70年代以来,南海周边的国家和地区陷入了对南海权益的无休止争夺。有些国家不顾中国反对,大肆开发南海油气资源,抢占岛屿、岩礁,使南海处于多国占领、无序开发的状态,严重威胁中国在南海的主权。美国“重返亚太”以后,局势进一步恶化。循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思路,构建南海机制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南海各方可以通过建立南海机制解决争端,避免南海问题国际化,实现对南海的共同开发。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中日海权矛盾中的南海问题。日本并非南海沿岸国家,作为一个区域外国家,何以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发生矛盾?本文通过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流派中的海权论等理论工具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冷战结束后作为东亚地缘政治主体板块国家的中国免除了长期遭受的来自北方的威胁,开始得以放手发展海权,而作为二战战败国的日本则开始追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使得东亚第一次出现了两强并立的地缘政治格局,遂引起日本的强烈猜忌。以此为背景,日本视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为对亚太地区和平与繁荣的威胁。于是,日本开始在海洋领域挑起争端,两国的海权矛盾由此产生并迅速升级。由于日本在东海问题上日渐处于下风,并且在短期内看不到改观的希望,因此日本开始围魏救赵,在南海问题上挑起争端,企图使中国陷入战略两难的困境。而为达到海上围堵并牵制中国的目的,日本采取法律、防务、外交、舆论等多重手段在南海问题上为中国设置障碍。为此中国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反制。  相似文献   

13.
在2014年印尼新科总统佐科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建设海洋强国和成为世界海洋轴心是核心之一。在其就职演讲中,他强调"重塑印尼作为海洋大国的辉煌"。印尼是群岛国家,拥有17508个岛屿,海洋面积(不包括专属经济区)316616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4716公里,历史上一直是海洋大国,居民谋海为生,蔚为风尚。同时,印尼部分海域毗连南海,与周边国家有海洋管辖界限的争端,但印尼当局历来强调,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不存在冲突。本文摘编印尼部分政要和专家关于建设"世界海洋轴心"的论述及印尼政要对南海问  相似文献   

14.
从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美国以整合地区战略力量、遏制中国崛起为目标的"印太战略"一定程度上已实心化和常态化。美国在安全层面正在加紧打造"亚太版北约";经济层面加速拼凑排斥中国的全球经贸体系;外交层面企图构筑联合制衡中国的"民主国家同盟"。美国"印太战略"对中国-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造成严重冲击和挑战,这些举措恶化了中国-东盟合作的安全环境;将抬高中国-东盟合作的经济成本;有可能削弱中国-东盟的信任基础。东盟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及美国"印太战略"的认知,主要受东盟中心地位、东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南海问题等因素影响。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可考虑加大对周边国家的外交力度、加快推动落实RCEP、助力东盟维护其中心地位、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多边化。  相似文献   

15.
常书 《国际资料信息》2011,(10):25-28,10
印度尼西亚与中国及东南亚国家在南海并无岛屿主权争端,但在纳土纳群岛,印尼与中越等国存在海域划界纠纷。印尼不属于南海问题的争端方,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一直积极扮演南海争端“调停者”角色,希望借推动解决南海争端彰显其地区大国的影响力,确立在东盟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美国南海政策受中美关系的影响,是中美战略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9年美国积极介入南海问题以来,其南海政策不断发生演变,从奥巴马政府的“双轨政策”到特朗普政府的“武力威慑”再到拜登政府的“一体化威慑”,促使南海问题持续升温。在南海问题上,美国主要通过军事、外交和法律3种手段,相互结合、综合运用,最大限度地威慑和遏制中国,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通过对美国南海政策的实践成效进行评估发现,美国南海政策的调整引发域内国家与域外国家、南海领土主权争议与海洋秩序争议等多层面的联动反应,使南海问题变得更具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但从长期考量看,美国南海政策的实施存在诸多内在局限性。文章进一步指出,中国需保持战略定力,努力塑造中美关系,进一步发展与东盟的周边外交关系,不断加强在法理层面的有力回击,从而运筹南海问题,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17.
菲律宾南海利益诉求与中国南海历史性权利的重叠一直是两国海上安全关系的焦点。黄岩岛对峙事件和菲律宾将南海问题提交国际仲裁使中菲海上安全关系直落谷底。中菲海上安全关系突变是美国再平衡亚洲战略背景下菲律宾亲美政策的产物,也是其国内军事和油气利益集团推动的结果。菲律宾南海政策的变化改变了中菲两国以往相对稳定的海上安全关系。中菲海上安全关系矛盾及其负面影响的迅速扩张直接导致两国关系全面恶化。然而,当人们将审视中菲关系的视角聚焦南海矛盾的时候,原本丰实、厚重的中菲关系已经被抽空。中菲海上安全关系的短时期对立正成为伤害两国各自国家利益的最大隐患。菲律宾在依附美国谋求南海经济与安全利益的过程中,将一个原本睦邻友好的地区内最大的国家——中国——转变成了自己的“敌人”;而中国则在南海维权的过程中面临着其在菲律宾经济影响力迅速下滑的困境。中国无法改变美国和菲律宾的对华战略定位。然而,如果从中美战略博弈的高度理解中菲海上安全关系,中国的政策应对将更具战略效能。  相似文献   

18.
张悦  陈宗海 《东南亚》2014,(1):102-107
南海问题,是南海周边有关国家采取各种手段与中国争夺南海地区海洋权益的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南海问题研究是国内相关学科研究的一个热点,相关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南海问题的史地维权研究、南海问题的法律依据研究、南海问题的国际因素研究和南海问题的中国对策研究。梳理这些研究成果,既可摸清国内理论研究的成果动向,又可为我国解决南海问题提供分类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东亚地缘政治板块的主体国家,而印度是南亚次大陆的主体国家。两国在陆地接壤,但并不是海上邻国。然而近年来随着海洋战略地位不断提高、印度"东向"政策实施的加速以及中国在印度洋地区利益的增加,中印之间开始产生海权矛盾。南海这个世界海洋热点地区在中印海权矛盾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有影响双边关系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东亚地缘政治板块的主体国家,而印度是南亚次大陆的主体国家。两国在陆地接壤,但并不是海上邻国。然而近年来随着海洋战略地位不断提高、印度"东向"政策实施的加速以及中国在印度洋地区利益的增加,中印之间开始产生海权矛盾。南海这个世界海洋热点地区在中印海权矛盾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有影响双边关系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