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7 毫秒
1.
明朝嘉靖四十五年,在著名的道教圣地江西省责溪县龙虎山下,一位耄耋老人仰卧在病榻上,满含热泪的双眼注视着东北方向,一遍又一遍地深情呼唤着:“茅山迎我!茅山迎我!”随即,溘然长逝。这位老人就是深受百姓尊敬和爱戴的知县徐九思。为表达对这位知县的敬意和纪念,百姓在茅山建造了一座遗爱祠,把他当做神来供奉。新编《句容县志》和《句客古今要览》中均有徐九思传略。遗憾的是,道爱祠没能躲过岁月的洗礼,现已无址可寻,但他的“徐公三字经”与“画菜辅官”的故事,却一直流传了下来。  相似文献   

2.
何进 《江淮法治》2011,(18):33-33
民国时期。四川雅安人蔡镇西被民国政府任命为甘肃徽县的第一任知县,由于蔡镇西为官清正、执法严明,所以被当时的百姓们誉为“蔡青天”。但令人奇怪的是,当时的老百姓们却都把这个令人尊重的“蔡青天”称之为“蔡疯子”,而且一提起“蔡疯子”.坏人都是心惊胆战、不敢妄为。这都源自蔡镇西刚上任不久时发生的一个案件。  相似文献   

3.
于成龙是清代不可多得的清官,被康熙帝称为“咸称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1661年)由副榜贡生授广西罗城知县,时成龙已45岁。柳州罗城,地处万山丛中,蛮烟瘴雨,偏僻荒凉,少数民族杂居,世代械斗。于成龙至罗城县,县城居民稀少,县衙只有草屋三间。他“插棘为门”、“累土为几”,招吏民百姓询问其疾苦,百姓深感父母官亲近有为,是值得交处的好官。当时,罗城匪盗猖獗,惊忧民众。成龙“万里一身,生死莫主。夜枕刀卧,床头树一  相似文献   

4.
于成龙,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人,少有大志,自幼耕读,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每到一处,都留下了清廉的美名。康熙皇帝称赞他说:“咸称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  相似文献   

5.
唐宝民 《政府法制》2014,(22):15-15
陈突是东汉时期的官员、学者,曾经担任过太丘县的长官,他修饬德教、无为而治,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有一次,上级官员要来视察,他手下的县吏害怕百姓上诉,就告诉陈定,想让他想办法以制止百姓向下来视察的上级官员喊冤,但陈突却说:“上诉是为了求公道,如果加以制止,百姓还怎么申冤明理呢?不要约束百姓上诉。”前来视察的官员听说后,叹息说:“陈君能说出这样的话,难道会冤枉人吗?”  相似文献   

6.
行事凭天理良心,抚黎民万里蛮荒;书册外身无长物,康熙朝清官第一。这是后人为赞颂清代廉吏于成龙而写的楹联。于成龙是山西永宁人,原为明朝贡生。顺治18年任广西罗城知县。罗城“偏处山隅,峦烟瘴雨”,传说北方人若去,“生还者十不一二”,亲朋劝他莫往,他变卖了部分家产,说:“吾此行决不以温饱为志,誓不昧‘天理良心’四字。”当时,罗城县只有居民六家,全住茅屋。县衙院中长满荒草,中堂皆为茅屋。于成龙从老家带去的几名壮仆,先后病死4人,剩下的大都弃他而去。但他“义不辞难”之志决不动摇,他堆土石为几案,在柱下支锅做饭,与百姓有盐同咸,无…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历史上,出过一位家喻户晓的清官———包拯。近千年来,他被百姓们尊称为“包公”、“包青天”,他秉公办事、执法如山的故事,早已被编成戏剧、小说,一直流传在民间。包拯生活在北宋中叶,历任知县、知州、府尹和监察御史,主管财政的转运使、三司使,相当于副丞相的枢密使。无论居何官位,包拯始终执法如山,“廉名满天下”。包拯从不屑于走门子跑官。初入宦途,他在北宋京城开封等候委任官职时,恰巧住在丞相吕夷简的相府附近。吕夷简以为包拯是为了求见自己才有意住在这里,不料想包拯并未前来登门拜见。刚刚被任命为天长县知县,包拯就匆匆离…  相似文献   

8.
一生清操如冰雪;五世励节似苍松。这是后人为明代廉吏夏原吉写的一副楹联。夏原吉,字维,祖上是德兴(今河北涿鹿)人。因发愤攻读,被荐入太学。由明太祖朱元璋选拔为户部主事,后历建文、成祖、仁宗、宣宗等五世,官至太子少傅,一生廉洁清正。永乐元年,浙西发大水,有司治理无效,成祖命夏原吉去治。他“请循(大)禹三江入海故迹,吴淞下流,上接太湖,而度地为闸,以时蓄泄”,得到批准。10余万人治水,他亲自上阵,“布衣徒步,日夜经划,盛暑不张盖”,与民同劳。有人为他张伞,他拒绝说:“民劳,吾何忍独适。”历时3年,治好了水患。后浙西大饥,他又奉命赈济…  相似文献   

9.
只饮江南一杯水;四海清官数伯行。这是后人为清代康煕年间清官张伯行而写的一副对联。张伯行历官20多年,以清正廉明名闻朝野,誉满江南。张伯行赴任江苏按察使时,按惯例,得向总督、巡抚馈送币礼,约合银子4000两。这是腐败积弊,被张伯行严加拒绝。他说:“我为官,誓不取民一钱,安能办此?!”他莅任后,扬州有6个秀才因为得罪了郡守,抚军为了逢迎上官,要褫去秀才们的衣巾,横加侮辱。张伯行为之据理力辩,秀才们才免遭劫难。这两件事,使他的“廉惠之声”深入民心。张伯行任福建巡抚,见衙署中帷幕都是锦绣,器皿都是金银制作,一问,才知这是由百姓摊钱…  相似文献   

10.
老猫 《政府法制》2012,(35):28-28
“民不可有此色,士不可无此味”,这是明朝的徐九经在句容当县令的时候写的。因为有个戏叫《徐九经升官记》,所以大家对他比较熟悉。不熟悉的是,他面得也不错,就画了棵门菜挂在堂上,旁边题了这两句诗。后来他离开句容了,老百姓就把那棵白菜刻成下来,还刻了“勤俭忍”三个字,说这叫“徐公三字经”。  相似文献   

11.
迷案寻踪     
杜长青 1974年因绺窃被强制劳教2年; 1977年又因绺窃被强制劳教4年; 1993年9月因致死人命被判死缓; 1993年8月以“脑梗塞”被保外就医; 1993年11月在陕西汉中参与打架致人重伤; 1994年3月在西安作案,被再次抓获。  相似文献   

12.
官风清若一枝竹;囊空如洗两袖寒。这是后人为赞颂清代郑板桥而作的一副对联。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板桥是他的号。江苏兴化人。44岁中进士,居家候官4年,后被任为山东范县令。到任后,他常常不坐官轿,身着便服,脚穿草鞋,下乡察访。无论去哪里,不许鸣锣开道,不许打“肃静”、“回避”的牌子。夜间查巡,他只许一人提着写有“板桥”二字的灯笼引路,不许惊扰百姓。任范县县令5年,因政绩昭著,后调任潍县令。潍县临海,有渔盐之利,有“小苏州”之称。郑板桥依旧清白为官,爱民若赤,以“安黎元、济苍生”为己任。贫家寡妇之子上学无钱买书本,…  相似文献   

13.
孔乙己偷书被人抓住时狡辩说窃书不能算偷,在他想来,偷本把书即便是贼,也是“雅贼”,被抓住了是并不可羞的。孔乙己显然没有“断子绝孙”,有他这种奇思妙想的,不乏其人。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公安局原局长王天义和该省海宁市原副市长马继国,就都有这么一种想法:以自己的身份,收藏  相似文献   

14.
一生不忘细民苦;百姓拦路留清官。这是后人为颂扬中唐廉吏崔戎而写的一副对联。崔戎,字可大,博陵(今天河北定州)人。他由科举入仕,以关心百姓疾苦利害为己任,一有可能,就为细民办好事。在担任剑南宣抚使时,他上疏朝廷,请求废止巧立名目的苛捐杂税“姜芋钱”,取消税外增税,使百姓负担合理,公私兼顾,获得百姓爱戴。崔戎关心细民疾苦,以在华州刺史任上最为显著。唐代中后期,吏治日趋腐败,官吏贪污受贿习以为常,不中饱私囊反倒显得不正常。按照惯例,华州专门“置钱万缗为刺史私用”。崔戎到任以后,对这笔钱分文不动。他离任之时,为了革除官场这…  相似文献   

15.
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最近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了。观后,笔者感触颇深。 于成龙是清代著名的清官,他从政二十四年拒贿保清廉、身居要职保清贫的事迹,实为感人。百姓交口称颂他居官清正,康熙皇帝称其“天下廉吏第一”。《一代廉吏于成龙》虽然没有宫廷内部争夺皇位那样轰轰烈烈,但是,其故事发生在百姓身边,件件与百姓的利益相关,更显得平实亲切,一代廉吏于成龙也正是这样一位受人们爱戴的“百姓官”。他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精神,他的为官之德,是我们当代每位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值得认真学习的。 党的干部要以民为天…  相似文献   

16.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许多贪官纷纷落马,为人们所唾弃,但仍有不少人执迷不悟,在犯罪道路上愈走愈远而不自知。历史上,中国百姓一直敬仰、推崇清官。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清官廉吏。他们注重操守,志向高远,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其不但自身清正、家风严谨,而且执法严明、惩恶扬善,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现介绍古代清官廉吏的五则典故,以为当权者鉴。刘宠一钱汉代刘宠担任会稽太守期间,清正廉明,洁身自好,从不收受贿赂和馈赠。他十分关心百姓疾苦,时郡内常遭水…  相似文献   

17.
入室盗窃三十余次、窃取财物折合人民币十二万元的“窃王”胡贵山,在狱中幡然醒悟,潜心钻研,发明了一种专门对付窃贼的“三重保险锁”,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局的专利证。因此,他被法院减了一年半的刑期。从“窃王”到防盗锁发明家,他的人生发生了质的飞跃——前者使他走向犯罪深渊,后者让他走向了新生。  相似文献   

18.
幽默大王     
五大天地有个县官,除了贪赃枉法,搜刮民财,就是饮酒玩姨太太,老百姓都恨之入骨。县官临卸任时,众百姓集资送了他一块“德政匾”,上写“五大天地”。县官不解地问:“这四个字的含意是什么呢?”众百姓说:“县太爷贪赃受财时,‘金天银地’;在后堂作乐时,‘花天酒地’;在大堂断案  相似文献   

19.
龚平 《政府法制》2014,(35):17-17
苏州胥门接官厅有一座“民不能忘”石牌坊。这个“民不能忘”者,就是曾在苏州任江苏巡抚的汤斌。现在再来读一读这位“廉政如汤”的清官,不无现实教育意义。汤斌不但勤政爱民、政绩斐然,而且清正廉明,深受百姓爱戴。他为官早年,就立志要做一个“煮不出官味来”的清官。  相似文献   

20.
廉政效应     
时下,“效应”一词使用甚广。愚以为,为官者的“廉政效应”最为重要,实在应当身体力行才是。为官者的“廉政效应”有哪些具体表现呢?以史为鉴,略谈二三。首先为表率作用。古人曰:“贪者,民之贼也,廉者,民之表也。”客观事实确乎如此。清康熙年间,卫慎之出任庐龙县知县,庐龙地处南京北京两地的必经之道,驿使未来往往,卫公都亲自经营办理,从不发生骚扰百姓的事件。魏敏果公巡察京都辖区到庐龙县,衙门安排好的东西他不吃,只喝了一杯水。别人问之,他回答说:“卫县令只喝了庐龙的一杯水,我也只喝卫县令的一杯水吧。”请看,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