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转型期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这是目前极具争议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人们的价值取向产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价值多元化的状态。如何在价值多元化基础上构建中国主流价值观,以引领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稳定快速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内在统一,以个性为基础,用共性烘托个性,坚持共产党执政的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主流价值观主旋律,积极宣传和构建主流社会价值观,促进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民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辩证的。人类民主存在着共性价值,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必须遵循的,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走向民主的过程和途径则存在着个性差别,不能强求一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一般和个别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经历了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总的来讲是一个从对社会主义的共性认识到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的过程.改革开放前29年,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主要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共性的认识,以此为指导,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改革开放后31年,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开始深入到个性,并不断实现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以此为指引,中国走上了科学发展的大道.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进程昭示:坚持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是认识与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思想法宝.  相似文献   

4.
绩效管理是社会组织管理的发展方向之一。高校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在内部评价方面存在对象空缺化、主体单一化、方法不确定化、体系抽象化和功能鉴定化等诸多问题,构建以绩效为核心的评价体系,需要坚持和谐性、客观公正性、可操作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动态性和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等原则。  相似文献   

5.
科学目的论经历了经验形态、抽象形态到具体形态的历史变革;艺术目的论同样经历了这样的变革.科学与艺术都面对着现实世界,这是二者所以能够沟通的基础和前提.在具体思维眼界下,科学是以共性为主导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以理性为主导的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艺术是以个性为主导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以感性具体为主导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看到二者的差异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作为两种社会制度,既以各自的个性相互区别,又以一定的共性相互联系。过去我们比较注意研究两种社会的个性和区别(这对认识它们的本质无疑是必要的),但对两种社会的共性研究不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自己的思想和视野,因此应当加强和深化这方面的研究。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的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层次和方面:  相似文献   

7.
要正确地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个性问题,必须突破具体科学的局限性,运用哲学的综合方法。马克思认为:科学分析人的个性,必须以人的现实存在为前提;个人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个人个性是以个人为主体的创造性活动表现出来的特异性;人的个性自由的实现要经历“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自由个性”三个历史阶段,而人的自由个性的实现是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关系体系为依托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个人的自由个性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导向,即要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又要认识到,现阶段的个人还不可能是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人。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过程是与社会主义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七一”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中国的具体实际为客观依据,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运用共性与个性关系原理的生动展示,为我们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从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和研究邓小平理论的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高校分化中大学理念的营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理念的共性与个性并存。大学理念的核心是办学理念。中国大学在分化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过程中正走向成熟,不同的大学只有在注重大学的共性理念的同时,又坚定不移地坚持营造自己的办学理念,才有可能摆脱大统一的模式,办出特色,办出个性。  相似文献   

10.
世界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共存体,文化的发展自然也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已融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构建,其生命力必然体现在与世界的多元交流中实现人类解放。将民族文化推向世界可以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从而为建设和谐世界提供文化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