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方谈话"贯穿着邓小平鲜明的实干精神。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阐述了实干精神的基本内涵,论述了倡导实干精神的主要原因,指明了落实实干精神的基本路径。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更要重新发现"南方谈话"的价值和力量,重温和发扬实干精神。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共产党的文本与话语中,明确地将革命与生产力与工业化关联起来,主要始于抗日战争后期;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口号起到了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摆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与实践、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激励和桥梁作用;邓小平提出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后来明确为"小康社会";对于小康社会的标准及其实现,邓小平经历了从积极到谨慎再到充满信心的言说历程。  相似文献   

3.
抗美援朝战争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一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磅礴威力,永远是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不竭动力.抗美援朝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的内在统一.新时代继承和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在历史、文化、实践等方面的价值,可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  相似文献   

4.
"四个伟大"是马克思实践哲学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应用和理论创新。从实践客体向度来看,"四个伟大"根植于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从实践主体向度来看,"四个伟大"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切"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统一;从实践价值向度来看,"四个伟大"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与"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理念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不仅对历史问题进行了客观的评判,还从思想上解放人们的观念,让人民从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束缚中解脱出来,做出了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生产力为着眼点,把实践作为检验改革开放成果的标准,以先富带后富战略选择,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为突破口,从而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实现了人民富裕和国家的富强。邓小平当年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中的实现小康的建设目标,在党的十八报告中继续实施,我国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邓小平思想指导思想的历史地位,将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而越发具有历史意思。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继承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并向前推进,构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逻辑。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从精神动力、改革实践、价值评价、国家治理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实现路径,需着眼于思想意识、实践、制度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7.
一、邓小平发展主体思想的基本内容(一)坚持人民主体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历史主体。邓小平是位实践家,他强调实事求是,尊重实践,认为"一切从实践出发,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1〕"而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所以尊重实践实质上就是尊重人民的创造性;邓小平又是位思想家,他高举解放思想的旗帜,积极支持和高度评价"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领导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说到底这是一场解放人的运动,冲破禁锢人的精神枷锁,解放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邓小平还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  相似文献   

8.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相应文化形态的价值引领。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共同富裕基因,但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与共同富裕理想的价值相背离。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探索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在价值立场、精神谱系和理想信念上实现了文化超越。  相似文献   

9.
浅析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是共同富裕思想的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为引导人民脱贫致富,他提出了一系列极具理论和实践价值的观点,科学地指出了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为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全面把握和正确继承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对于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一部实践的历史、斗争的历史和创业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都来自于实践、来自于伟大的生产实践活动、来自于对人和自然界的双重改造、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实践精神。中国梦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人民心中树起的一面精神旗帜,是中国人民实现幸福美好生活的思想先导和行动指南,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鲜明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1.
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行政伦理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邓小平紧密结合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从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实践出发,总结历史,展望未来,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回答了"什么是为人民服务,怎样为人民服务"这一重大行政伦理问题,其行政伦理思想以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内容科学、系统、全面,是马列主义伦理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人民观是毛泽东思想的本质、灵魂与核心,是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入门之学"。新形势下,深入探讨毛泽东人民观的来源,从毛泽东的实践探索中积极挖掘毛泽东人民观的当代价值,对于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新的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一生都在倡导并身体力行创新思维,他的南巡讲话字里行间充满了创新思维的智慧光芒,表现出独创性、灵活性、系统性、预见性等鲜明特点。邓小平同志的创新思维是以特定的历史时代和人民群众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同时也离不开他的富有创新精神的个性品质。  相似文献   

14.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圆梦"征途上,在万众一心、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进程中,放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用时不我待、"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相似文献   

15.
友、善、仁等传统文化内容是社会主义友善的价值根基。党在革命与建设中建构起的中国特色的阶级友善、公民友善等一系列新的友善观组成了现代友善观,"友善"这一价值表述方式得以确立,并以团结、互助、信任、关爱和宽容等为价值内容重点。尊重传统、大胆创造、追求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和不断创新实践形式等党在友善培育实践中积累的历史经验。友善是基础性价值,友善的实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和国家层面实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在新的实践条件下,提出了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地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邓小平关于实践标准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化。一、邓小平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一个哲学命题的提出,并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社会实践的迫切需要。只有从社会实践需要中提出的哲学命题,才是有强大生命力的。实践标准本来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常识,在我国开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现实国情、未来发展方向三个方面论证了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因此,必须坚持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从中国近代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内在联系来理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合理性,对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邓小平的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整体性原则,实质上也为我们指出了把"两课"实践教学和现实国情整体的教育有机结合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的勇气和创新精神,长期探索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使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第二次飞跃,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从一般结合到高超艺术结合的升华.我们要学习其高超的结合艺术,不断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若飞精神"是王若飞思想的精华,形成于旧民主主义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特有的历史环境孕育了"若飞精神"。"若飞精神"内涵丰富,主要表现为开拓、革命、艰苦奋斗和联系人民的种种精神。随着时代变迁,"若飞精神"转为时代价值,在倡导家国情怀、构建贵州地域精神和实现后发赶超等方面都提供着思想动力。因此,"若飞精神"应该被正确阐释,值得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法治国与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本质联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法治中国确认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崇尚宪法最高权威,是科学社会主义群众史观的理论自觉;以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凝炼法治精神,以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和利益涵育法治理念,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宗旨的价值自觉;围绕人民群众现实实践建立法治体系,培养治理能力,把人民性融入日常治理行为,保障人民群众实践新境界,是科学社会主义"现实的运动"的当代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