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其公民意识的高低与中华民族的崛起和社会和谐息息相关。高等院校作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主阵地,必须高度重视公民意识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高等院校要积极主动的肩负起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任务,多角度多层次的探寻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方式方法,将公民意识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的教育内容并常态化,以此更好的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打牢人才基础。根据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的分析,就高校在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方面提出了探索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高校公民文化培育现状喜忧参半,即大学生较高的政治敏感度与缺乏的政治效能感并存、较强的公民意识与偏低的民主参与度相伴、充分的公民身份教育与不足的参与式公民教育同在、明晰的现代大学制度与混乱的内部治理结构交织。而造成这种困扰局面的重要原因在于:大学生政治输入与输出失衡、高校公民教育急需改进等。基于此,立足于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进一步做好高校公民文化培育,需要确立理性的培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科学规划出公民文化的最佳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现代社会意识,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维护政治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方面原因,我国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总体比较缺乏。需要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培育公民文化、改善公民教育等方面全面加强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对于大学生自身和我国现代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不容乐观,令人堪忧。科学分析与解读公民意识的内涵及大学生公民意识缺失的深层次原因,探究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路径与方法,大力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素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应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积极汲取世界先进文化成果;发挥"两课"主渠道作用;创造全员教育环境,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应与公民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加强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两课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学生公民意识的强弱标志着其作为国家主体的自我觉醒和觉悟的程度,公民意识应包括国家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公德意识四个方面。高职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应从高职学生情感、思维和行为三个方面着手并与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意识教育、生态教育、道德意识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调查分析大学生当前的公民素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志愿服务与公民精神的契合性入手,分析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培养大学生公民素养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从志愿服务的实践教育、服务领域、激励机制以及服务内容几个方面,分别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公民技能、增强大学生的公民参与以及拓宽大学生的公民视野,为志愿服务提升大学生的公民素养提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等带来的巨大挑战,必须将科学灌输与自我建构相结合,科学世界的价值观教育与生活世界的价值观教育相结合,精英标准与公民标准相结合,以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谢红菊 《工会论坛》2011,17(3):142-144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当前我国公民意识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和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公德意识差,主体意识缺失等。现阶段公民意识缺失既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也与我国公民意识教育不力有关。提高我国社会的公民意识,需要大力推进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增强政治民主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夯筑公民意识培育的坚实基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公民意识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
当前,公民在生态知识储备、生态道德意识、生态行为能力等方面都有待提高,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生态实践类的社会自组织参与度不够、对市民生态素养的教育和引导不足、公民自身提高生态素养的能力不强等方面。鉴于此,应及时启动全面的公民态素养教育计划,鼓励驻城高校的青年大学生带动市民们积极参与生态实践,以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公民生态素养提升,并开展政府主导下的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和市民生态素养培育相结合等工作。  相似文献   

11.
公民人权观念的培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对大学生人权观念的培育则是公民人权观念培育的先导。现阶段加强大学生科学人权观念的培育具有特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应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教育学生,在人权特性、内容、享有主体以及与主权的关系上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与政治权利的统一、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统一、人权与主权的统一。目前,可以通过相关教材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等途径,加强当代大学生科学人权观念的培育。  相似文献   

12.
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古而来,却历久弥新,具有相当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创新的需求。通过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应用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之中,将有利于发挥其培育和提升公民的国家意识、提高公民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凝聚公民的价值理念等方面的作用。当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于爱国主义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国家和社会需要在"如何挖掘内容、如何改进形式、如何有效落实"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既为加强公民教育指明了方向,也界定了公民教育的内涵。大学生公民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一环。大学生公民教育的价值寓于人性、市场经济、人民主权、法治国家以及社会自治的必然要求中。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包括公民道德的养成与公民价值观的塑造、公民知识的传播与公民参与技能的训练这两大方面。当前,应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蓝本践行大学生公民教育,造就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文明素养的培育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大学时期是公民政治文明素养形成的关键的和最佳的时期,是公民政治文明意识培育的重点阶段。在校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政治热情和较为理性的政治观念,构建和谐社会还必须解决其政治认知度较浅,政治参与存在隐忧且政治功效感欠高等问题,培育大学生政治文明素养。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是网络社会中的重要活跃主体之一,培育大学生网民公民意识则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理论逻辑上看,新时代大学生网民公民意识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从实践逻辑上看,立足于法治信仰与道德自觉的网络公民参与是新时代大学生网民公民意识实践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16.
公民意识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政治文明的基本动力。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否具有公民意识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大局。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仍面临不少障碍。岭南文化特色鲜明,影响广泛,以其为依托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方面先行先试,开展更有针对性的传播和实践,不失为一种好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公民生态意识培育是转变公民不正确的生态观念,提高公民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科学认知程度,帮助公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规范日常生态行为和遵守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自觉意识,提升其参与生态保护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厘清公民生态意识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提高教育实效性为目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念探讨公民生态意识培育生活化的内涵及脱离生活化的教育现状,明确公民生态意识生活化的实现路径,是新时期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及生态文明教育的特殊任务,也是切实提升公民生态文明素养,助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的实现,依赖于我国全体公民素质的提高。只有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才能逐渐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才能带动全社会公民意识的提高。从调查情况来看,辽宁省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并不乐观,公民身份认识不足、参与意识不强、法制意识淡漠。教育者应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强教育。  相似文献   

19.
绿色发展与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辩证统一,绿色发展要求培育大学生生态意识,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推动绿色发展持续进行.当前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面临大学生生态意识薄弱、高校生态教育相对缺失、社会生态价值观偏差等现实困境.建立集生态理论课堂、生态实践平台、生态校园文化、生态评价机制为一体的培育系统,并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体性,是绿色发展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社会转型各种矛盾凸显的重要时期,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便显得非常重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理论依据来源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西方人本管理思想。其现实依据是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增加和公民社会的兴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表现在价值主体、价值取向、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从树立"以大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心理危机干预、预警和宣泄缓释的心理疏导机制、建设富有人文气息的和谐校园文化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