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法律法规和工作机制,不利于实现未成年罪犯再社会化。文章分析了我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指出应从三方面予以完善:一是要将审前帮教考察与判后矫正相结合,确保社区矫正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二是要设置符合未成年人特点的社区矫正项目,配备专业的社区矫正人员;三是要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立法,明确社区矫正部门权责和矫正细则。  相似文献   

2.
试论我国开展社区矫正的正当根据及现实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矫正是我国行刑制度的新探索,目前尚处试点阶段.本文首先从现代司法理念入题,探讨了我国开展社区矫正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其次,从社区矫正的基本原则、刑罚适用的变革、立法的变革、社区矫正的执行机制的构建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完善我国社区矫正体制的现实目标.  相似文献   

3.
《社区矫正法》为社区矫正工作确立了新的目标,社区矫正制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刑事法律制度,使社区矫正工作在参与主体的职责和分工协作、矫正对象的权利义务、社区矫正的工作原则等方面发生了结构性变化。适应新的变化,就必须对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进行合法性审视,围绕社区矫正确立的新目标,强化社区矫正法治化建设,重构工作体制机制,把社区矫正工作规制在法律的框架内。  相似文献   

4.
2020年颁布实施的《社区矫正法》明确了社区矫正工作坚持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相结合的综合管理原则,对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针对目前我国社区矫正工作普遍存在的组织保障不健全、监管措施不到位、教育帮扶能力弱化等问题,应当以《社区矫正法》的实施为契机,提升社区矫正执行机构的专业化和执法队伍的职业化,完善监管机制,丰富教育矫正手段和帮扶措施,切实提升社区矫正综合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我国首部社区矫正地方法规《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立法过程中,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考量,对于审视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创新取向具有重要意义。共同原则、矫正小组职责、评估机制、法律监督与被害人救助等问题,直接关系着社区矫正工作方式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作为地方性立法,应当坚持与刑法、刑诉法的刑事法治精神保持一致,并充分体现地方社区矫正工作需求。  相似文献   

6.
参与社区矫正的社会力量主要由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组成。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存在积极性不强、参与途径不明确、专业素养不能满足矫正需求等问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要做好宣传,完善参与机制,在全社会形成支持系统,才能更好地促进社区矫正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模式下的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三位一体的防治体系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制约导致在发挥作用时形同虚设。用社区矫正的方式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具有积极意义。国外一些国家在社区矫正方面已各形成一套独特的矫正模式。创设中国模式的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制度,要贯彻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原则,建立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社区矫正项目、具体制度和各部门密切配合的社区矫正系统,并完善相关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8.
社区矫正具有刑罚执行和矫正二重性质,单一地从刑罚执行或矫正的角度思考社区矫正的理念都是片面的。必须超越和整合社区矫正的二重性,从有利于社会稳定、公众安全、与社区特性相符合的原则出发选择社区矫正的理念,明确社区矫正的目标。在这样的原则下,监管、矫正罪犯的犯罪意识和行为恶习等都不是社区矫正的理念,只有促使矫正对象回归社会才是社区矫正的理念或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9.
由于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甚至立法习惯的差异,社区矫正形成了英国、日本和美国三种比较典型的模式。我国社区矫正在全国选择部分试点,收到良好的改造效果,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我国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必须建立相应的社区矫正战略,明确此项制度的成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同时要因地制宜建立相应的社区矫正审批机制来保证社区矫正得到恰当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涉恐人员矫正机制主要有监狱矫正、社区矫正"、教培中心"矫正以及家庭矫正等机制,各矫正机制秉持依法矫正、宽严相济、社会化改造"、去极端化"等原则,对涉恐人员予以教育矫正。但是,目前我国涉恐人员矫正机制存在评估机制科学性较低、矫正关系较为"僵化"、矫正效果难以最大化等些许不足。对此,我们需坚持以矫正原则为指导,尝试采取适用暴力风险量表、推行"阿米巴"管理模式、健全认知行为治疗、完善"公共物品"培养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完善我国涉恐人员矫正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