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947年上半年,国民党军胡宗南集团疯狂进攻陕北解放区,企图一举消灭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军委机关及陕甘宁边区部队.陕北解放区军民在撤退中寻找歼敌机会,连续取得青化砭伏击战、羊马河伏击战、蟠龙攻坚战的三战三捷,以伤亡2200余人的代价,歼敌1.4万余人.陕北三战三捷粉碎了国民党军的战略企图,变全局被动为局部主动,极大地挫损了敌人的锐气.它在战略战术上体现了防御中有进攻、后退中有前进的灵活机动原则,是积极防御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崔奇 《党的文献》2005,(4):91-94
1946年秋,我军在南满的根据地面临的战争形势,异常严峻.国民党于10月初撕毁"停战令",在东北重新燃起战火.他们对东北制定了"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作战方针,企图先吃掉东北民主联军南满部队,解除后顾之忧,然后再全力进攻东北民主联军北满根据地.当时,我南满部队(辽东军区)只有两个纵队及两个独立师,兵力不足4万人.国民党军以8个师约10万兵力向南满根据地进攻.我军在撤出安东(现名丹东)等县城后,曾于新开岭战役全歼国民党五十二军的二十五师8000余人.然而,在双方力量悬殊的形势下,国民党军继续攻占通化等地,向长白山推进.到11月下旬,南满根据地仅剩下临江、长白、抚松、濛江(现名靖宇)4县,人口只有22万,地形狭窄,供应困难,形势十分危急.  相似文献   

3.
<正>平津战役是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百万余人,于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在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长达500公里的战线上,对华北国民党军队进行的大规模战略决战。这次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平津战役连同辽沈、淮海等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平津战役中产生的"天津方式""北平方式"和随后产生的"绥远方式",成为解决残存国民党军队的基  相似文献   

4.
正晋南地区的太岳解放区,位于白晋铁路(祁县—长治)以西、同蒲铁路(大同—运城)以东、黄河以北地区,辖30余县,人口200多万。太岳军区辖第24旅、第22旅、4个军分区,一共2万余人。全面内战爆发后,太岳解放区是联结西北与华北的交通要道,是国民党军全面进攻的重要战略方向。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司令员陈赓、政治委员谢富治,统一指挥第4纵队、太岳军区部队在晋南地区抗击国民党军进攻。第4纵队、太岳军  相似文献   

5.
羊夏 《世纪风采》2014,(2):14-18
1945年,国共双方签订的双十协议墨迹未干,国民党已在部署向解放区进攻的兵力。乘山东八路军主力开赴东北,新四军部队尚未到达的空隙,国民党在占据徐州、济南之后,聚集40万大军企图贯通津浦线,继而进占全部华北和东北。  相似文献   

6.
正第四野战军第四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是由东北野战军改编而成的。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挫败国民党军独占东北的企图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在美国援助下向东北大举运兵,并于1945年9月成立以熊式辉为主任的东北行营,10月任命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企图独占东北。  相似文献   

7.
正抗战胜利后,中共凭借东北抗日联军、冀热辽军区、山东军区的就近便利条件,首先占领了东北的一些地区。国民党不甘落后,也极力从关内向东北地区调兵遣将。不过,国民党在华北的军队极少,大部分远离东北,开进比较缓慢。1945年10月下旬,国民党军队几经辗转,到达河北省临榆县(今属秦皇岛市)山海关附近。中共部队只有少量兵力防守,主力部队尚在开进途中。山海关是由关内进入东北的重要通道,是国共两军最先关注的地方。国民党军企图乘机夺取山海关,然后从辽西进入东北。中共部队进行英勇阻击,最终因兵力悬殊  相似文献   

8.
经过两年的解放战争.到1948年6月底,国民党军的总兵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减少到365万人,能够用于第一线的兵力仅有170多万人,分成5个战略集团,被我军分别牵制在西北、中原、华北、东北五个战场上的少数城市里,处于被分割的孤立状态.蒋介石从1948年8月起,把全面防御改为“重点防御”,并且准备收缩兵力,撤出东北,“确保华中”.  相似文献   

9.
2010年10月,清风店战役胜利63周年。这次战役歼敌1.7万余人,生俘国民党军第3军军长罗历戎,击落击伤国民党军飞机各一架,开创了晋察冀歼灭战的新纪录,对扭转华北战局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而为这次大捷立下不朽功勋的,就是被聂帅盛赞为“胜似雄兵十万”的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  相似文献   

10.
赵镝 《新长征》2011,(7):26-26
1947年春,随着“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的胜利结束,东北国民党军被迫由进攻转入防御。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调整部署,重点守备各战略要点和主要铁路干线,企图巩固已占地区,待关内援军到达后再相机发动局部进攻。  相似文献   

11.
正1945年8月8日,根据《雅尔塔协定》,苏联出动了150余万红军,在飞机、坦克、大炮的配合下,分三路沿中苏、中蒙、中朝边境进入中国东北,并对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洲国伪军发起了猛攻。两个星期后,70余万日本关东军和20余万伪满军被消灭。此时,国民党的军队都远在中缅边境、云南、四川等西南大后方,一时难以进入东北。共产党的军队也在关内,距东北虽然较近,但一时也难进入东北接收政  相似文献   

12.
刘子君 《党史纵横》2015,(1):50-52,58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俘获了数百万的国民党军俘虏,其中有许多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和中下级军官。仅从全面内战爆发至1948年2月,人民解放军就俘虏了国民党军一百余万人,其中军官就达3万余人。为此,我军展开了大规模的策反瓦解工作,其中对国民党军俘虏士兵的教育改造工作为人们广泛关注,因其直接造成人民解放军军力的大增,迅速  相似文献   

13.
《新长征》2011,(9):F0003-F0003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抉择。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争取通过和平的途径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民主主义中国;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企图用内战的方式抢夺抗战胜利果实,极力维持专制独裁的反动统治。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22万人向我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全面内战由此爆发。战争之初的8个月间,我人民解放军歼敌71万余人,挫败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蒋介石速战速决的企图成为泡影。  相似文献   

14.
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空前胜利宣告结束,解放军从此拥有了稳定的战略后方和一支数量高达百万的强大战略机动力量。此时此刻,共产党人的最佳选择无疑就是迅速将东北野战军开入关内,以决战的方式将平津一带国民党军就地全歼,进而挥师南下,一统大江南北。对于国民党军而言,其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东北野战军入关之前,将己方部队撤出华北,转用于其他战场。  相似文献   

15.
1946年冬至1947年春,东北国民党军依仗军事优势,继续推行"南攻北守,先南后北"作战方针,向以临江县为中心的南满根据地大举进攻,企图将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第4纵队歼灭或困绝在长白山地区,然后转兵北上,夺取北满,占领全东北.在东北民主联军北满部队的战略配合下,南满部队实行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相配合,打退国民党军的四次...  相似文献   

16.
1948年秋,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决战的重要阶段,党中央、毛主席指挥我军在全国各个战场发动了强大的秋季攻势.为配合东北我军同国民党军的决战,中央军委决定在华北开辟新的战场,由华北军区第三兵团与晋绥军区第八纵队、内蒙的两个骑兵师以及晋西地区部队,共49000余人联合作战.令第三兵团司令员杨成武与晋绥军区政治委员李井泉率部西出绥远,歼灭绥远守敌,并相机攻占绥远首府归绥(今呼和浩特市),解放全绥远,以钳制国  相似文献   

17.
1948年冬,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展开。华北“剿共”总司令傅作义的60万军队分布在东起北宁线滦县,西至平绥(京张)线柴沟堡,约600多公里的狭长地带。11月底,我华北野战军杨成武三兵团包围张家口,傅作义派他的王牌、全部美式机械化部队三十五军2万余人去增援。不久,他得知我东北野战军进关,先头部队已达延庆地区,又下令三十五军速返北平。  相似文献   

18.
正锦州,位于"辽西走廊"东部,是连接华北和东北两大区域的交通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解放战争中,辽沈战役首先从这里打响。锦州攻坚战的胜利彻底封闭了东北国民党军从陆路撤向关内的通道,加速了东北乃至全国解放的进程。配水池战斗  相似文献   

19.
正在辽沈战役中,东北解放军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唯独国民党第五十二军(下辖第二、第二十五两个师)利用解放军全力围歼廖耀湘"西进兵团"之际,乘隙从辽阳直扑营口,并借道营口,乘船逃离东北战场,成为辽沈战役战场上的漏网之鱼。因为这一失误,"东总"被毛泽东严厉批评:"你们事先完全不估计到敌人以营口为退路之一,在我们数电指出之后,又根据五十二军西进的不确实消息,忽视对营口的控制,致使五十二军部队于(10月)24日占领营口,是一个不小的失着。"辽沈战役的胜利是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大决战的第一个伟大胜利。胜利是辉煌  相似文献   

20.
1942年,冀中抗日根据地进入了最艰苦的岁月。这年5月,日寇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集中日伪军共5万余人,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空前野蛮的“五一大扫荡”,企图消灭冀中区中共党政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彻底摧毁冀中抗日根据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