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杨勇 《学理论》2014,(2):91-92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立法、民事司法、民事执法、民事守法和民事活动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法律准则。民法的基本原则虽然不直接涉及当事人的具体权利义务,但其效力贯穿于整个民法制度和规范之中。民法基本原则的确立对完善我国民事立法及民法的实施、解释、监督以及对当前美丽中国的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是民事权利的最终归属,合理确定民事主体的性质是保证权利能够正常行使的基本前提。从民法的发展史来看,也是一个不断扩大民事主体范围的过程。通过分析民事主体范围扩展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以进一步完善民事主体制度。  相似文献   

3.
无权处分中,涉及到权利人、无权处分人、受让人三方当事人,对于无权处分的法律定位不同将会对上述三方当事人的利益诉求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通过以"区分原则"为基点,以受让人的主观心态及权利人是否追认作为两级分类标准,结合不当得利、物上请求权等制度,对于如何平衡上述三方当事人利益、协调民法理论体系架构等提出自己的意见,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20,(3)
随着《民法总则》的颁行和民法典的编纂进程,民事法律体系化问题成为学者们日益关注的焦点。根据立法者原意,《民法总则》通过第128条特别链接条款,将"消费者"概念纳入了民事法律体系,进而确立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民事特别法地位。但这一立法举措是否合乎民事法律体系化的要求,却存有疑问。本文以公、私法的划分为切入点,通过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定性,以及与德国经验的对比论述,探讨了将"消费者"概念纳入《民法总则》这一立法的不足。因此,为了民事法律体系化的逻辑自洽,未来民法典应不再保留"消费者"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5.
试论合同民事欺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同民事欺诈是我国民事欺诈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合同法》有关合同民事欺诈的规定较《民法通 则》有所突破。分析合同民事欺诈的法律特征及其构成,了解合同民事欺诈的救济措施,有助于认识合同民事欺诈行为,从 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民事欺诈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6.
监护制度是各国民法中的一项重要民事法律制度。我国现行监护制度内容简略,操作性差,已不能适应发展变化了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在比较、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的基础上,应从区分亲权与监护、明确监护人资格、完善监护人权利义务和监护终止等方面加以具体完善。  相似文献   

7.
对民事执行时效的性质、效力等的认识与请求时效制度的正确建构,关系到民事执行请求权保障的程度。长期以来,理论界对民事执行申请期限性质的认识,形成了"除斥期间说""法定期间说""诉讼时效说"等,并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民事执行时效制度的立法。从对民事执行时效性质的再认识,反观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39条所确定之民事执行时效制度,源于认识错误所导致的制度设计弊端显而易见。为保障民事执行请求权,民事执行时效制度亟待立法修正,应当借民法典编纂之机,将民事执行时效制度置于民事实体法立法之中,平衡实体法与程序法上时效制度之冲突,并完善民事执行时效届满后的效力认定程序。  相似文献   

8.
反诉制度是各国民事诉讼法都明确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长期的司法实践暴露出我国反诉制度在立法和实践中的不健全。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时操作标准不一、被告的合法民事实体权益和诉讼权利得不到切实保障。我国反诉制度的现状为进一步完善和构建合理的反诉制度提出了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9.
无权处分与财产犯罪在调整范围上重叠,两者在立法目的、归责条件、保护方式方面存在差异;未经同意而非法占有他人房屋并出租牟利的行为虽侵害了他人对房屋的合法占有,但此种不法占有不具有刑法中"非法占有"的排他性和现实性,因而不具有法益侵害性,仅妨碍他人房屋所有权中的处分权,属民法上的非法占有,进而使他人产生占有诉权。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前关于合同的成立和生效及其要件,仍没有统一的学术观点,这主要根源于对合同性质的认定存在偏差.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本质上属于合法行为.这与我国现行立法相左.根据现行立法,合同应当是一种民事行为,属中性行为.我国将来制定民法典时,应将我国现行立法中的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回归至传统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同时,取消"民事行为"的表述;此时,合同的性质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属中性行为.  相似文献   

11.
刘芬霞 《学理论》2010,(16):121-122
撤诉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的重要制度之一,但我国现行立法对民事撤诉制度规定得非常粗略、零散、操作性不强,甚至违背最基本的诉讼原则。拟从法理和立法角度分析其缺陷,并结合民事诉讼理论和实践的需要,从诉讼设计理念和立法构想两个方面提出完善民事撤诉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善意取得制度作为所有权保护的一种例外,是对无权处分的特别规定,是对所有权效力的一种限制.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善意取得制度是商品交换与权益维护的平衡机制.从现有各国立法来看,对表现为动产的赃物各国或地区有不同的立法案例.从我国的立法及实际国情来看,应更倾向于保护原始所有权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民法典历经了建国初期三十年的停滞后,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逐渐开展起来,中国现代民法迅速发展与完善,构成了拥有丰富特色的法典。民法的特征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对民法的含义和民法与构建市场经济的关系以及我国民事立法的发展历程的简述分析,揭示了民法发展所体现的一些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民法理论及民事审判实践中得到了迅速发展,公民的精神权益得到了民事法律的全面承认与保护。但是,同样是侵权,在国家权力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使其遭受精神损害的时候,《国家赔偿法》却没有相关的应予赔偿的规定,使当事人的精神损害无法获得法律的保护与救济。《国家赔偿法》在这一方面的立法缺陷,越来越凸显出它的不合理,也不符合民主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黄梦笛 《学理论》2013,(11):134-135
"公务员热"作为我国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现象,越来越引起民众的重视。每年大量应届大学毕业生都以考取公务员为求职第一目标,公务员内部处分的救济作为公务员权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越来越受到公务员群体和广大民众的重视。但公务员内部处分救济制度还存在不足,应完善救济途径;引入听证制度;完善现行立法。  相似文献   

16.
善意取得制度是近代民法上一项至为重要的制度。所谓善意取得,又称即时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的让予人,在将其不法占有的他人的财产交付于买受人后,如果买受人取得该财产时系出于善意,则其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原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让人返还。  相似文献   

17.
法国民事保全立法较传统德、日等典型大陆法系国家而言,规定了不同的类型划分方式,也因此具备了独特的制度功能。文章从法国民事保全特殊分类规定出发,探究其特有程序制度和多元化价值功能,并结合我国立法及司法实践,提出了完善我国民事保全制度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民事立法是必不可少的法律制度。《民法通则》的实施,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经济秩序维护以及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的保护,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因历史上重刑轻民的传统以及公民人格不平等和人民群众法律意识薄弱等原因,使民法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伴有各种异质行为并不断减损着民事立法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认识民事立法现代化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以及构建其系统工程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一、民事立法现代化及其理论与实践价值民事立法现代化的要求是实体法律文化从传统人治型…  相似文献   

19.
方琦  乐冰  曾俊 《学理论》2013,(14):160-161
2012年7月《合同法》司法解释三出台后,其第三条针对无权处分合同的规定使得对《合同法》第51条的讨论又显得具有必要性。我国学术界对无权处分的观点,主要有效力待定说、有效合同说两种,对两种观点进行分析,提出支持无权处分合同效力有效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在既有民法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民法中的"重大误解"制度进行概念的辨析及法理基础、构成要件的分析,指出现行规定概念模糊、体系混乱、权利义务不清、可操作性较差等不足,进而提出完善我国民法"重大误解"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