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中国宪政运动失败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自然演化产生了宪政制度是成功的,而近代中国,从救亡图存的目的出发,移植了宪政制度,并将这种制度本身作为追求的目的,却以失败告终。本文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来探析近代中国宪政运动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宪政是民主政治"是一个在我国广为流传的、在理论上有缺陷的、对当代中国的宪政建设实践也有负面影响的传统宪政定义."宪政是民主政治"论在理论上的主要缺陷有:它偏离了宪政的主要价值目标;它不能解释民主"异化"为"多数暴政"的问题;它不能解释"有民主,无宪政"的历史事实;它把民主作为宪政概念的唯一构成要素是理论上的独断."宪政是民主政治"论对当代中国宪政建设实践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它阻碍了我国宪政分权制度的确立;它阻碍了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建立;它妨碍了宪政观念在我国社会的传播.因此,中国要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宪政国家就必须修正或放弃"宪政是民主政治"论.  相似文献   

3.
宪政中的人性预设与制度安排--"以德治国"的宪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何一种制度安排,都应该是建立在特定的人性认识基础之上的.法治与宪政自然也不例外."性善"与"性恶"这两种不同的人性预设,构成了中国的"德治"与西方的"法治"两种不同的政治文化.而对人性"恶"的假设,构成了西方国家宪政的理论基础.这种假设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它在实际的运作中,有可能背离宪政的对权力进行制约以达到对权利进行保护的初衷.中国要进行宪政建设,实行依法治国,必须继承西方国家的有益经验和制度,同时应充分吸收、借鉴和发掘中国文化传统中合理的"德治"思想,作为"依法治国"的补充.这是将"以德治国"纳入我国宪政机制的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4.
宪政的核心价值是保障人权,从宪法的产生和发展来看,世界上的宪法都是以确认和保障人权而展开的.建立有限政府是保障人权的宪政手段,它是宪政制度的基本内涵,若政府权力不受限制,人权保障就无从实现.我们应从宪政的概念入手,主要分析宪政这两方面的价值以及宪政制度与民主制度的张力和契合,并结合中国的宪政实践,拟探寻中国宪政未来的出路.  相似文献   

5.
民主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尽管宪政的文化基础具有共同的文化基因,但各国宪政模式的选择与确立无不建基于各国的本土文化传统之上.回顾百年中国宪政史,自晚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来到1982年的宪法颁布,中国前后有十几部宪法,但这十几部宪法包括最近这部宪法都没有得到实施.然迄今宪政始终却未能在中华大地上实现.究其两者的原因,固有多端,然宪政文化之缺失乃为其深层次之原因.因此我们在推进当代中国宪政制度建设时,应当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宪政文化,改造传统文化,奠定宪政文化的文化基因;加强宪政理念的宣扬与宪政知识的传播,打造宪政制度实践的民情社会环境;推进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夯实宪政文化的经济基础;培养公民的宪政意识和宪法精神,构建宪政文化的思想基础,以此来构建宪政文化进一步推进宪政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以及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宪政实践因政治浪漫主义而陷入认识困境,因工具理性而陷入宪政价值的贫困,因理想与现实的背离而陷入宪政运行的苦境。近代中国的宪政梦虽然一再破灭,但却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并成为当今和未来中国走向宪政文明之路的基础性资源。  相似文献   

7.
我国宪政生成的基本障碍、条件与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宪政生成的基本障碍在于我国社会宪政基因的缺位和反宪政基因的遗存 ,从而使我国宪政的生成非但先天不足 ,而且存在着较大的障碍 ;培植宪政基因和消除反宪政基因的经济土壤是市场经济建设 ,法律条件是民法的完善 ;我国宪政生成的基本路径必然是政府推进和社会演进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19世纪蒙固王和朱拉隆功王的改革使泰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使西方民思想得到传播,这些都对泰国封建君主体制造成巨大冲击,为泰国宪政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物质上和想上的基础。英法殖民主义势力的入侵也从外部影响了泰国宪政制度建立发展的内容和进程,从使泰国宪政制度具有自身的特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够发达导致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致使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够彻底,现行的二元君主立宪制就是妥协的产物,国王在泰国国家生活中享有很权力;全民信佛的历史传统也使其宪政制度带有宗教色彩,国王既是国家最高元首也是佛教最高袖,使其对国家生活的影响力更大;长期殖民统治客观上把西方国家的一些宪政体制移植到泰国。之,研究泰国宪政制度对完善我国宪政制度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统一战线"是20世纪中国宪政实践的灵魂,并形成了我国独具风格的宪政理念.如果没有半个多世纪"统一战线"正反两方面的运用及其功败垂成的经验总结,不要说"一国两制"的实现,也许就"一国两制"的提出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我国目前宪政制度的研究,必须要研究由"统一战线"所形成的我国现代宪政制度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宪政建设不仅要有科学的制度设计和可行的实施措施,更应以公民对宪政的理解和需求为基础,如此,宪政建设方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宪法保障,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因此,在中国当今宪政语境下,了解并加强对公民宪政需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宪政:一个古老国度的新的守护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宪政制度的发展史 ,说明中国有宪法而无宪政。宪政就是宪法政治 ,是以一定的形式条件 (成文的或不成文的宪法和法律 )保护人和公民的基本权利、限制政府权力的理想政治秩序的动态实现过程 ;宪政更是我们这个古老国度的新的守护者。达成宪政最基本的标准和条件是宪政的形式因素、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宪政是一种通过制定宪法划分政府和个人行为的界域,以实现保障人权为终极价值的制度。胡适、罗隆基、张君劢、萧公权等民国时期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是中国宪政思想史上的积极倡导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和历史资源。他们对与宪政建设紧密相关的人权、法治、公民素质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考察并反思民国时期的宪政思想为当前的宪政建设仍具有一定启示或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方语境中的政府角色定位凸显这样一个逻辑:即不管是大政府还是小政府,其首先必须是权责对应的政府即立宪政府,宪政是政府角色定位的前提。宪政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和价值理念,其构成了政府角色定位的制度基础。审视中国政府宪政不足的制度环境,完善宪政应为政府角色定位的首要之务。  相似文献   

14.
从政府信任的视域看,世界各国的政府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建构了民众对政府的初步信任。实行政府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是遏止权力腐败、塑造廉洁政府的有效利器是提升政府信任的长效机制;是赢得民心、夯实我们党长期执政基础的重要环节。以"中国国情"为由延阻实行官员财产公示制度与世界大势及时代潮流相背离。  相似文献   

15.
公权力与私权利关系的法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法治意识土壤中存在公权力偏好,在公权力和私权利关系上存在倒置、虚化和随意化现象。这种意识在制度层面导致宪政政体中政府和社会关系界分和设置的混乱,在机制层面上导致司法不能成为政府和社会的中立裁判者,从而导致法治之"法"的权力依附性和法治之"治"的落空。作者认为对于后发性的政府推进型法治模式来讲,首先要树立现代的权力和权利观,在宪政体制中界定好政府和社会的制度关系,进而确立符合法治目的和运作特点的机制模式。  相似文献   

16.
宪政和政府法治是关系密切的两个概念。宪政对法治、人权、自由、平等的内在追求要求政府应当实现政府法治。所以在宪政视野下的政府法治就有其特殊的内涵,只有明确并处理好政府的行政权与个人的公民权等一系列权力之间的关系,并加快各种相关制度的建设,我国的法治政府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宪政建设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以前,强调政府权力的有限性一直是主导西方宪政理论发展和宪政实践的最根本理念.现代宪政理论要求国家承担大量积极的政治职能,福利国家是其目标.当代宪政理论志在寻求"有效"与"有限"之间的平衡.对于中国的政治制度变迁而言,寻求平衡的社会基础并不存在.中国当前在宪政建设方面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启蒙,而不是跨越.  相似文献   

18.
清朝末期中国进行过立宪活动,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与<十九信条>.这两个宪法性文件都是移植外国法的结果,前者效法日本明治宪法,后者吸取英国宪法精神.本文详尽分析了清末宪政实践移植外国法过程中的得失,并探究了发生移植模式转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清末宪政失败的原因 ,不少学者从文化方面认为是缺乏成熟的宪政文化 ,所以把西方的宪政观念运用于中国时难免要失败。本文试图把宪政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从当时清廷统治集团内部和外部环境分析清廷是否具备推行这场变革的条件 ,认为清廷宪政失败的原因有统治者本人的问题 ,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推行宪政改革的力量以及民族矛盾 ,经济环境等都阻碍了宪政改革的进行 ,所以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海内外学界关于胡适思想的研究从未间断,成果丰富。胡适充分肯定民主宪政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政治制度的价值合理性而对其加以倡导,并且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其"好政府主义"的宪政观,通过关于"民主与独裁"的论战试图探索宪政救国之路。胡适宪政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保障个体权利、限制政府权力这两个方面。胡适宪政思想对于当代中国依然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