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的构成特征(一 )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的客体特征目前对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客体的论述存在两种观点 :① 其一 ,复杂客体说。但在侵犯客体内容上又存在不同 :有人认为包括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的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与市场秩序 ;有人认为包括他人的商业人格和名誉权利与正常的竞争秩序 ;有人认为包括被害者对其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受到客观公共的评价所享有的不受侵犯的权利与受我国法律保护的正常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秩序 ;有人认为包括公平竞争的商业秩序和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有人认为包括他人的商…  相似文献   

2.
一、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的罪与非罪的界限在司法实践中,首先,应划清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与有损于某些生产者、经营者的商誉的合法行为的界限。如新闻机构经过正常采访,如实对一些商誉不好的生产者、经营者予以披露、曝光的;一些消费者通过正常渠道反映生产者、经营者所经营的商品掺杂、低劣等现象等;国家质量监管部门或有关质量评审机构对相关商品抽检并予以通报的行为等等。例如2001年中秋前夕,某市进行了月饼质量市场调查,发现一些厂家所生产的月饼质量不合格,特别是某一全国有名的食品厂使用发霉的陈馅制作月饼。随后公布了调…  相似文献   

3.
论商业诋毁的经济法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诋毁是指损害他人商誉、侵犯他人商誉权的行为。具体而言,它是指在经济交往中,经营者自己或利用他人,通过捏造、散布虚假事实等不正当手段,对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进行恶意诋毁、贬低,以削弱其市场竞争能力,并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疑难商业诋毁案件在司法实践中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些案件在实务中普遍面临着"法律漏洞"上的困难。因此,在法制层面上依法合理对商业诋毁行为进行规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赵鑫 《法制与社会》2012,(2):125-126
利用互联网实施犯罪行为的表现形式日渐多样化,网络上滋生出了各种新的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行为,在司法认定中往往难以辨别罪与非罪,本文拟对新媒体背景下出现的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行为进行讨论,确定如何认定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  相似文献   

5.
馮曉青  謝蓉 《中国法律》2012,(6):44-47,106,110
一、引言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商标是连接消费者和厂商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商标作为识别不同厂商之间生产经营的商品或者服务的区别性标记,也是厂商确立商业信誉,赢得消费者青睐,从而建立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武器。商标保护的本质就是厂商在商标上负载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为了使消费者建立正确的排他性认知,商标法通过相应制度的构建来保...  相似文献   

6.
石泉 《中国律师》2004,(1):57-5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竞争日渐激烈,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犯罪也逐渐呈现出来,单纯依靠《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控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修订后的《刑法》设立了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以更好地保护社会  相似文献   

7.
试论妨害商业信誉罪李麒,范泳鸿一、设立妨害商业信誉罪的必要性商业信誉即商誉,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在他们的生产、流通和与此有直接联系的经济行为中逐渐形成的,反映社会对其生产、产品、销售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它是一种具有...  相似文献   

8.
论损害他人商誉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损害他人商誉罪是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该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具有捏造、散布虚假事实的行为并造成严重后果;罪过形式是故意;主体为一般主体。  相似文献   

9.
试论信誉、商誉与合伙财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如何使我国经济逐步发展成为规范化的市场经济 ,成长为信用经济 ,是人们需要深思的一个重要问题。与此同时 ,信誉或商誉作为无形资产 ,其重要性已越来越为人们所意识到。但信誉或商誉是否可以作为合伙人的出资、在合伙中的归属等问题却一直未受到过法学界的特别关注。本文拟从法学和会计实务的角度进行阐述。一、信誉与商誉的概念及关系1 .信誉与商誉的基本概念信誉是指信用和名誉。信用指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1而商誉 ,即商业信誉与声誉 ,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特定主体商业文化的一种特…  相似文献   

10.
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平、有序的法治经济。为了保护市场经济主体的公平竞争,刑法增设了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之条款。该罪的设置,无疑对国家管理市场和为受害的商家或企业讨回公道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因条款规定过于概括、简略,实践中不易操作,故本文拟对损害商业...  相似文献   

11.
商业诽谤罪立法刍议崔红卫,崔红利市场经济离不开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至关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经营者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正因为如此,也就出现了诽谤竞争对手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的现象。对此,虽然我国颁布的《反不正当竞...  相似文献   

12.
被告人为诋毁他人商品的声誉,故意歪曲、夸大事实,在公共场所砸毁他人商品,对他人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重大损失的,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的规定,其行为构成损害商品声誉罪。  相似文献   

13.
一、设立妨害商业信誉罪的必要性 商业信誉,是指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在生产、流通或与此有直接联系的经济行为中逐渐形成的,反映社会对其资信状况、经营绩效、商品质量、员工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简言之,商业信誉就是一个企业的公众形象,它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无价之宝,同时,商业信誉还具有一定的经济属性,它能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及盈利水平,属于无形财产的范畴。良好的信誉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其经济价值是巨大的,但由于它处于一种信息状态,其流向和强度往往难以控制,因而很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和侵害,从而给商业信誉主体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因此,对其进行保护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仅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并不能完全捍卫自己的权利,只有法律才能给商誉权提供最为充分和有效的保护。刑法的适度参与,则是商誉权法律保护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最后一道屏障,设立妨害商业信誉罪,就是以立法手段来构筑这道重要的、也是最强硬的法律屏障。  相似文献   

14.
商标是商家为自己的商品打上的独家烙印.成功的品牌经营不仅可以让消费者对商品和厂家的认同度加深,而且能使商品超越其本身的性能或经济价值,成为某种象征个性和社会地位的标志,满足消费者深层次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成功的商标往往给厂商带来不薄的利润. 分享他人品牌带来的声誉,自然是获取商业利润的捷径.从商标诞生那天开始,围绕商标而展开的李逵与李鬼的战争已经显现.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从我国加入WTO以来,各级工商行政机关累计查处各类商标侵权案件近20万起.  相似文献   

15.
立足于前置法定性与刑事法定量相统一的刑事规制原理和犯罪认定机制,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的保护法益是正当市场竞争秩序及他人的商誉权,如果仅侵害他人的商誉权,但并非出于不正当竞争目的,不能论之以该罪。在行为构造上,“捏造并散布”是指“捏造”和“散布”兼具,仅有其中一个行为的,不在该罪规制范围“;他人”原则上应是具体、特定的人或单位,不宜扩大理解为某类行业、产品;“重大损失”仅限于直接经济损失,间接损失只可作为酌定情节在量刑时予以考虑;至于“其他严重情节”,则应依据同类解释规则,结合个案予以具体认定。  相似文献   

16.
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订后刑法对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在实践中,围绕该罪的适用争议较多,本文从该罪罪状、行为形式等方面入手,对司法认定中的难点问题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7.
焦点之一:民事视角 从民事侵权的角度看"蒙牛"事件 蒙牛员工诽谤事件令人痛心.诽谤行为不仅有违商业道德,也是严重的违法行为.从民事的角度看,该诽谤行为符合不正当竞争的侵权行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规定:"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第14条规定:"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对于不正当竞争的侵权行为,需要承担民事侵权责任.如果不正当竞争行为已经严重到构成刑事犯罪的程度,则成立刑事犯罪行为和民事侵权行为的竞合,行为人需要承担两种不同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8.
知产故事 被“搭便车”的驰名商标 企业品牌信誉的积累是企业多年间不断优化投资、诚信经营和广告宣传的结果,这种信誉沉淀和负载于企业的注册商标、企业名称、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和其他商业标志之中.一些恶意的侵权行为人希望不劳而获,“绞尽脑汁”地寻求一切搭乘便车的可能.这种行为不仅屡次给权利人造成直接经济利益损失,而且对权利人的日常生产经营和品牌推广造成了极大的干扰.山特电子公司的商标权纠纷案就属此类情形.  相似文献   

19.
挂靠经营是指挂靠者成立施工队,挂靠在有建筑资质或信誉好的企业名下,以该企业的名义参加投标承接工程,利用该企业的资质、信誉,赚取高额利润,被挂靠者收取管理费的行为。近几年来,在大规模重新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建筑行业挂靠经营情形不断增多。这既影响了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也直接导致相关诉讼案件的大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驰名商标认定机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如果说商标是一种具有识别和表彰之双重属性的商业标识的话,那么突显在驰名商标身上则更多的是其表彰企业的功能.驰名商标,顾名思义,是指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并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商标.人们选择驰名商标,不仅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识别商标从而毫不费力地辨别商品或服务的来源,而且更多的是基于他们对蕴涵在商品或服务中的企业良好商誉的信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