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中国政治化惩贪例析——以唐前期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红星 《北方法学》2013,(6):124-134
传统中国政治斗争无处不在,在政治斗争的需要下,政治化惩贪应运而生。政治化惩贪是以惩贪为名,行打击政敌之实。专制政体下政治权力制衡的缺失是政治化惩贪产生的根本原因,官员多贪贿的事实及政治斗争的需要是政治化惩贪产生的直接原因。政治化惩贪对传统中国惩贪实践整体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其表现出选择性办案、选择性不办案、用刑畸轻畸重等特点,惩贪的效果由此大打折扣,而传统中国的政治斗争也因此更趋激烈复杂。  相似文献   

2.
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实行需要配套和完善 官员财产公开申报制度,起源于230年前的瑞典,有"阳光法案"、"终端反腐"之称.1883年,英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财产申报的法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在许多国家已被证实为行之有效的反腐倡廉制度,也是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反腐手段之一."阳光法案"目前已在90多个国家实施,其最终目标是让官员不想贪、不敢贪和不能贪.  相似文献   

3.
王戡 《政府法制》2014,(25):48-49
古代御史制度高度依附于中央权力,或者说皇帝的权力。但无论哪个朝代,那些来自监察院,被称为御史,或者在戏剧里被称为八府巡按的监察官员,都很难真正解决贪腐问题。历史学家吴晗曾说,“一部二十四史充满了贪污的故事”,此话固然不假,但是五千年的贪污史也是五千年的反贪史,中国人还是发明了许多反腐惩贪的制度,监察御史制度便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4.
纵观有明一代,治吏的重点又在于重点惩治贪官污吏,其法制内涵丰富,特色鲜明。从立法方面看,惩贪法制在整个明代法制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其条文繁多,法网严密,刑罚酷烈,预防措施也非常得力。从执法方面看,一是大量法外用刑,刑罚手段残酷;二是做到了有贪必肃,不避亲贵;三是借助民众力量,建立了民拿害民官吏制度。但由于封建社会自身的局限性,惩贪法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根除贪污。  相似文献   

5.
清朝前期的惩贪立法及其特点孙玉荣中国封建社会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至明末各种积弊已经根深,官吏中的贪污腐败问题尤为突出。有鉴于此,清代前四朝(顺、康、雍、乾)皇帝一直把惩贪作为整饬内外官员的中心和重点内容。康熙曾说过:“治国莫要于惩贪。”雍正说:“...  相似文献   

6.
<正> 赵宋王朝曾开展了长时期的惩治犯赃官吏的斗争,然而效果极不平衡,得失系乎时君。治效显著者,“士大夫皆知饬簠簋而厉廉隅”,治效低劣者,“赂相浊乱,贪焰烁天,奸尹贪焚,聚敛成市。”相互悬殊的得失,恰好把惩贪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留给了后人。 (一)“徒善不能以为治,徒宽不能以为惩”。赵宋王朝留给后人的第一个教训是:徒善不能以为治,徒宽不能以为惩。  相似文献   

7.
富有特色的新加坡反贪体制及运行机制(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坡立法上注重反贪制度的构建,并充分考虑执法需要,严格执法,坚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促使公务员“不敢贪、不能贪、不用贪、不想贪”的惩防体系。负责贪污调查和预防的CPIB独立性强、职权广泛、工作效率高,工作上对总理负责,业务上受检察官的监督和制约,在治腐防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柏桦  吴爱明 《法治研究》2015,(2):126-132
明清两代的官员都认为自己的俸禄很少,甚至认为:"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明史·食货志》)。实际上官员的合法收入足以维持其体面的生活,但他们仍声称俸禄太低,为官吏贪污受贿开脱。现实中的"不贪不滥,一年三万","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与贪污有何关系?提高他们的俸禄就能够养廉吗?历史似乎告诉后人,高薪不能够养廉,严惩不能够去贪,只有对权力实施有效的监督,才能使廉贪观念深入人心,也才能有利于官员履行管理国家的职能,为人们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唐律作为研究对象,从预防、监察、惩治三方面评析唐律中反腐惩贪的法律制度,揭示唐律中许多惩治腐败的法律思想、措施等对现代惩治贪污的斗争仍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郁 《政府法制》2010,(23):15-17
中国5000年文明史,有无数让人自豪的文明成果,但有一点说来让人气短,那就是吏治不佳、贪墨不绝。5000年里,反腐倡廉至少3000年,但始终是屡反屡贪,边反边贪。有学者评价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二十四史,其实就是一部贪污史。”这话有点极端。如果中庸地说,应该是:一部二十四史,其实就是一部反腐倡廉史。  相似文献   

11.
贪腐官员外逃的严重性远远超过一般的职务犯罪。这些官员不仅贪污财产,还妄想"贪了就跑,一跑就了",妄想逃脱我国法律的掌控。这对于党的执政,对于人民对国家和法律的信任都是极大的挑战,所以,必须让他们受到应有的惩罚。当前由于我国签订双边引渡条约较少,以及法律上无法对接等原因,追捕外逃官员难度很大。本文对目前较为代表性的几种处理模式作出分析,以期能找出当下替代引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各类赌博对象中,官员赌博有其与众不同的特殊心态。官员赌博不管起初参赌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一个共同的规律是,凡涉赌者十之八九会走上贪的不归路,而贪的官员十之八九都会迷上赌博,形成了愈赌愈贪、愈贪愈赌的恶性循环怪圈。一、官场得志"猖狂赌"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凡有为之君,无不重视吏治,无不在防贪、惩贪方面下工夫。明太祖朱元璋就是较为突出的一个。朱元择曾告诫群臣;“过去我在民间,见川县官吏不恤民,贪财好色,欲酒误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现在要立法禁,如迂官吏贪污危害百姓的,决不宽恕”。从这里可以看出,宋元返的惩贪决心与其出身和经历有关。朱元璋出身寒微,亲身经历了元朝末年的暴政,对劳动人民的疾苦比较了解,他又参加并领导了红巾军的反元战争,从而从识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因此,他在总结历代特别是唐史以来各朝统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纲纪废弛,官吏放纵…  相似文献   

14.
建议增设危害廉政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议增设危害廉政罪海南大学谭世贵一增设危害廉政罪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廉政,简言之,就是指公职人员为政要清廉。古今中外,几乎所有国家都毫无例外地要求其官员做到清正廉洁,不贪污,不受贿。“官廉则政举,官贪则政危”、“廉则兴邦,贪则亡国”、“治国先治贪”,这是...  相似文献   

15.
张军 《法人》2013,(1):73-75
雍正治贪先从整肃财税制度入手,推行耗羡归公之法,以明规则取代潜规则,切断官员"小金库"的来路,继而用收支两条线的政策高薪养廉,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官员贪腐行为康熙皇帝为一代雄才大略的君主,其在稳定统治秩序上,功莫大焉,早年治贪也颇见成效,然而待到内外稳定,天下太平之后,渐入暮年的他遂有了求稳怕乱的心理,官场贪腐此刻已极其盛行。尤其是州县一级官员,常以征收耗羡盘剥民众,蚕食国家收入。"耗羡"是附加在正税之上征收的抵补实际损耗后的盈余部分。清初赋役沿袭明朝万历年间钱粮则例旧额,除正额赋银(地丁银和漕粮)外,  相似文献   

16.
宋太祖赵匡胤惩贪治吏的启示左连壁我国封建社会自宋以后己进入衰落时期,宋朝从建国到灭亡,始终没有摆脱外患侵扰的被动局面,长期“积贫积弱”.是封建社会由高度发展时期跌进衰落时期的起点。尽管如此,宋太祖赵匡岚在全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同时,吸取以往贪...  相似文献   

17.
江舟 《检察风云》2003,(16):20-21
这是一起海南建省以来少有的国企“败家子”腐败大案。 2003 年4 月14 日上午9 点,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这起腐败大案的主角,原海南省农业机械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冯戈宁贪污105 万余元、挪用公款290 万余元;副总经理吴科云贪污公款,副总经理何修强贪污公款一案进行宣判:“被告人冯戈宁犯贪污、挪用公款罪判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吴科云犯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1 年零2 个月;何修强犯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1 年。” 只借不还贪公款 六年挥霍数百万 海南省农业机械进出口总公司…  相似文献   

18.
宋代初年,在五代时期贪污成风贿赂公行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宋朝政府官吏“承五季(代)之习”,贪污腐败的情况非常严重。不仅地方官吏借职务之便大多“黩货厉民”,中央的重要官员,甚至国家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的官员,也有不少人“罔顾宪章”进行贪污受贿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宋太祖赵匡胤和其后的宋太宗赵光义,鉴于“五代贪吏恣横,民不聊生”,深怕重蹈五代各朝由于官吏贪污腐败造成国运短夭的复辙,因此,曾相继采取有力的措施,对政府官吏的贪赃枉法行为,“用重法治之”。  相似文献   

19.
堪称"××第一贪"的,这几年并不鲜见.自"广西第一贪"成克杰、"江西第一贪"胡长清之后,山东、浙江、广东、河北、安徽、甘肃、吉林、四川、重庆等省市都出过"第一贪",甚至还有"中国第一贪"、"世纪第一贪"之称的,及至今年2月1日,因四年之间侵吞公款1798万美元、国有资产2.5亿元(未遂)被一审判处无期徒刑的宋建平,也坐上了"山西第一贪"的交椅.……  相似文献   

20.
官吏贪污腐败是一个历史的顽症,自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期起,人们就一直在探索有效惩治官吏腐败的途径,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也都力求能在治吏惩贪上有所作为。历史的努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重温历史,对我们今天的反腐败工作仍然有很多启示。一、戒律多。考察几个主要历史时期的成文法典,可以发现这些封建王朝都颁布了一些禁令和戒律,这些禁令和戒律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不准”,是一些禁止性律条,这是约束官员行为比较通行的一种作法。古人戒律限制的层次都比较高,如汉武帝曾颁布的一道警戒性禁令,就是针对有爵位官员的约束。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