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雷墨 《南风窗》2013,(13):53-54
从民间和学术角度提高琉球问题的"能见度"有其必要性,中国社会更需要以"看琉球"的视角来解读冲绳的现状及其对中国的意义。如果说琉球王国在近代史上曾扮演过"矿井中的金丝雀"的角色,那么在冷战结束后尤其是中国崛起的背景下,冲绳仍对中国有着明显的"危险预警"作用。某种程度上说,对冲绳军事基地的重视和经营的程度,直接体现了美日对中国的战略威胁强度。  相似文献   

2.
邱士杰 《南风窗》2013,(13):42-44
如何重访当年在"复归"和"自决"的复杂思考中所留下的思想遗产,如何正视琉球"回归中国论"所曾经有过的"反共亲美"履历,恐怕将是我们中国人民同琉球人民对话之时不可忽略的历史课题。对于"流求/琉球"所能指涉的这些岛屿而言,东亚更重要的内部调整则同时发生在"中国朝贡圈"与"日本朝贡圈"之间的力量消长,以及"朝贡体系"和"条约体系"之间的对抗和转化。  相似文献   

3.
"琉球主权再议"的提出,激活了沉睡多年的琉球问题,同时也为我们重新审视和调整中国的琉球政策提供了契机。琉球主权问题,可以再议;提出"琉球主权再议"诉求的适格主体应当是琉球人民;琉球主权再议的内容,是恢复琉球独立主权国家的地位。中国的琉球政策,应当视中日关系的走向进行灵活调整,但绝不应被钓鱼岛争端所绑架,而应有其独立的稳定的政策目标。中国在琉球主权再议问题上,完全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引导琉球问题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4.
勇子 《法制博览》2011,(5):23-23
关于琉球问题更是流传着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蒋介石两拒琉球》。1943年11月开罗会议,蒋介石带王宠惠与罗斯福单独会谈时,提出了日本攫取中国之土地,应归还中国等4项要求。对蒋介石提出的上述几点,罗斯福均表示同意。罗斯福还说,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中国的要求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5.
姜跃春 《国际展望》2012,(1):26-33,47,115
"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作为美国重返亚太地区的重要战略之一近年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日本作为东亚区域合作的重要国家在东亚区域合作政策上采取何种立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日本大国外交的趋向。野田新内阁已经明确表示参加TPP谈判。日本热切参加TPP谈判的主要意图是重振日本经济,在地区问题上纠偏中美关系,制约中国在地区合作进程中的影响。参加谈判可能给日本国内政治带来分裂,也将对东亚地区合作进程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当代日本知识界对东亚共同体的再思考与再出发加以回溯与整理。日本的东亚观曾经被国家至上的军国主义者所滥用,当代东亚共同体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东亚人民对战前"大东亚共荣圈"的疑虑和批判。如何在思想上超越历史,便成为当代东亚论者不可回避的挑战。本文以日本的"东亚"论述为轴线,叙述了从响应中日战争爆发的东亚协同体主张、顺应近卫声明的"大东亚共荣圈"政策至战后受区域化与全球化影响而复兴的东亚共同体构想,从中发现日本学界呈现出一种"超国家"的倾向,不论是出于现实政策的需要抑或政治思想的推导,他们皆不满足于单一国家的政治体制,而经常提倡多国与跨域合作。文中并以平野健一郎的东亚论述,作为超越日本不正常国家困境的一个显例。  相似文献   

7.
1992年10月29日至30日,中国、日本和韩国的有关学者和专家在北京大学勺园召开了"东亚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中国学者有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副系主任方连庆教授、陈峰君教授、林代昭教授、邱恩田和张锡镇副教授;国际经济系巫宁耕教授;日本学者有日本大学东亚研究会本田弘教授、浦野起央教授、加藤义喜教授、长谷川启之教授;韩国学者有庆熙大学亚太研究所所长赵正源教授、朴基岸教授、姜正模教授、梁性韶教授。北京大学副校长梁柱教授、国际政治系代主任潘国华教授参加会议开幕式并在会上讲了话。方连庆、本田弘和赵正源三位教授分别代表中、日、韩三国学者在开幕式上致词。有十二位学者在会议上宣读了学术论文,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和意见。这次学术研讨会,对进一步推动北大国际政治系与日本大学、庆熙大学的联系与交流;对中、日、韩三国关于东亚问题的研究与深入开展具有积极意义。现将提交会议的论文原文按发言和宣读顺序刊登于后。  相似文献   

8.
东亚地区不仅有复杂的海洋传统安全问题,还面临日益凸显的海洋非传统安全威胁,这既给东亚地区的政治与安全形势带来挑战,也为区域内政治安全合作提供了机遇。当前,东亚海洋非传统安全治理呈现两个重要特征:一是部分海洋非传统安全领域形成了国内治理责任、地区性协调合作机制、国际技术性多边合作机制三个层面的治理结构;二是某些领域形成海洋非传统安全及其治理的区域性多边国际公约,对全球性海洋安全治理机制进行"填补"或"具体化"适用,为东亚国家在海洋非传统安全治理中的协调与合作提供了法律基础。中国是东亚海洋非传统安全治理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应积极扩展东亚海洋非传统安全治理的合作空间,推动东亚海洋非传统安全治理持续深化。  相似文献   

9.
江洛生 《南风窗》2013,(13):46-47
民族主义本来只是发生纷争的原因之一,却将其说成是主要原因;民族有可能成为去殖民化运动领导者,却将这一抵抗集团形成的可能性排除—这不是只能取悦殖民统治者吗?今年5月15日,日本龙谷大学教授松岛泰胜联合发起成立了"琉球民族独立综合研究学会"。本刊特约记者对松岛进行了专访,希望从学理上对琉球独立思想的理论加以深入了解。松岛泰胜1963年出生于琉球石垣岛,在那霸念完高中后,前往东京求学,在早稻田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他曾任职于日本驻关岛总领事馆、日本驻帕劳共和国大使馆,后来任日本东海大  相似文献   

10.
在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日本学派的文化视角乃一项特色,该学派认为,以"文化"而非"国家"为基础的理论更适合解释东亚国际关系,日本学者平野健一郎的国际文化论堪称个中翘楚。平野是当代日本国际文化研究的先驱,他把对满洲与东亚共同体研究提升到对国际关系的反省。平野首先检讨了文明与文化的差别,提出"文化触变"理论,强调对文化的抵抗,包括对外来文化内涵的抵抗与对外来文化团体的抵抗。平野的理论有助于反思日本学派"世界史立场"在当代日本知识界的意义。"世界史立场"在战时成为"大东亚共荣圈"的理论基础,平野因而通过建构国际文化论,以批判与消解自文明开化以来日本国家概念所充斥的侵略性。  相似文献   

11.
<正>日本安倍政府在历史观问题上不断倒退,同时加快修宪强军步伐。对此,中国打响了对日舆论战,对其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的险恶用心及其危害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危险行为进行集中揭露和批判,以引起国际社会对日本走向的警惕。中国尽管占据道义优势,却难以先声夺人。相反,日本、菲律宾和美国对中国展开舆论反攻,渲染"中国威胁",矮化中国形象。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正在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做  相似文献   

12.
唐代东北亚诸政权之间的形象认知奠定了此后千余年东北亚地区的基本模板。一方面,在唐朝所认知的"华夷"世界图式中,居于"海东"的东北亚诸国成为"中国"的"东北夷"或"东藩",是东亚世界"天下秩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唐朝看来其典型特点是顺从,尤其是在公元668年唐朝、新罗联军先后打败日本、平定百济与灭亡高句丽,整个东北亚国际格局底定之后。另一方面,居于东北亚的诸政权如统一新罗、日本也从观念上复制了源自唐朝的"华夷"世界图式,并出于自民族中心主义的观念,将本民族政权的控制疆域定义为"小中华"或"中国",而将周边的"他者"民族定义为"夷狄"。因此,何者称为"中国"成为唐代东北亚诸国为体现各自政治合法性而暗地里争夺的话语资源。从唐、罗、日三方正史的话语叙事可以看到,唐代东北亚诸国形成了"中国"与"夷狄"交相认定的国家间形象认知模式。其间所隐现的古代东亚国际关系认知观念的学习与复制问题,对我们理解今天东亚各国民族主义情绪的历史源头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1995年7月6—8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在北大联合举办了题为“联合国与东亚”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日本、韩国、香港与中国的近60位专家、学者到会。今年是联合国成立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本次会议的召开,既是为纪念这两个50周年,也是国际政治系与国际关系研究所为加强与海内外有关机构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是亚洲国家获得新生的世纪,觉醒的世纪。从最近25年东亚经济的发展势头看,可以断言:21世纪将是亚洲腾飞的世纪。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如何克服制约亚洲腾飞的因素,建立地区的国际新秩序,是当前东亚地区各国亟待回答的问题。中国和日本是亚洲的主要国家,两国关系发展好坏不仅关系两国自身的利益,也将直接影响亚洲的进程。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  相似文献   

15.
经过了东亚经济危机与日本经济的长期下滑之后,许多观察家认为,东亚独特的国家主导型发展模式已经成为累赘,并且过时了。不仅日本继续保留着这一模式的多个方面(尽管它试图对其进行改革),而且,正是由于日本做出了典范,中国也正积极采纳新重商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的各种要素。而更加令人瞩目的是,中国经济的成功以及"北京共识"的影响正激励着其他国家纷纷效仿这一模式。本文探讨了东亚发展主义模式的形成轨迹,并指出,宣称这些模式已经走向末路为时尚早。  相似文献   

16.
<正>一、美国对华战略定位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东亚战略报告和亚太安全战略报告迟迟没有出台,其中关键一个问题是对中国的定位。美国国内正在针对中美关系进行一场"战略性辩论",决定中期选举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走向,塑造新的对华政策。美国的对华政策辩论两派哪个占主导还是要取决于美国国内政治的发展和中国对美国的反应。  相似文献   

17.
陈仁 《南风窗》2013,(13):38-41
长远来看,琉球地区的政治选择有着开放性与多样性,这种开放性与多样性正是重新认识历史多样性的契机,也是激活有关历史与政治的理论讨论的契机。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捻军起义等变乱之后,清朝的衰落之势日趋明显,因此琉球遭遇"废琉置县"大变之时,清朝即便想施以援手,也有心无力了。对于冲绳人民而言,"复归"之后抗争的复杂性在于要同时面临日本与美国的双重压力,这使得抗争的诉求是多层次的,既针对日本政府的推诿与不作为,更指向美军的暴力行为。  相似文献   

18.
英国伦敦国际战略问题研究所东亚安全事务高级研究员亚当·沃德认为,在过去两年中,中美两国关系在两个不同层面发展。一个层面,华盛顿和北京双方都一直持续强调他们作为反恐战争伙伴以及处理国际混乱增多时关系中的合作方面。但是在短期合作层面下面存在根本性分歧。中国有分析人士认为,美国反恐深入亚太地区,不过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对中国遏制和战略包围的一部分。当然,美国解决朝鲜危机政策,鼓励日本发挥更大政治作用,以及积极介入台海两岸争端,都被许多中国  相似文献   

19.
雷志华 《南风窗》2012,(20):26-28
东亚的岛屿争端并没有因美国的介入而得到解决,甚至呈现复杂化的趋势,但美国在这一地区强化同盟关系、调整军事部署的战略目标却正在——实现。奥巴马政府如何在亚太推进"再平衡"战略,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9月16日开始的对日本、中国和新西兰的访问是一个重要看点。因为帕内塔的到访,正值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争端急转直下之时,美国需要通过展现对日本这个关键盟友的"承诺"  相似文献   

20.
大约300万平方公里的南中国海,最近成为国际焦点。这个亚太区域的磨心问题,不但是中国和东南亚多个国家之间的核心矛盾,也是东亚安全的首要问题,并且也是中美未来关系的一个大隐藏爆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