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袁鹏 《台湾研究》2015,(1):37-38
继中美两国元首2013年"庄园会晤"和2014年"瀛台夜话"之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之构建进人新的阶段。尽管美方对新型大国关系的提法不完全认同,高层甚至有意避谈此一概念,但对新型大国关系之"规避冲突、发展合作"的核心内涵,美国各界总体是认可的;对于如何争取实现中美长期战略稳定,中美之间也有相当共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美正走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道路上。有意思的是,中美在探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时,更多思考的是如何避免所谓"修昔底德陷阱"这样宏大的战略性问题,而长期牵扯中美关系的台湾问题只是其中一环,不像过去30年那样构成中  相似文献   

2.
一、中美元首海湖庄园会晤 深入沟通增进相互了解 4月6—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赴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同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会晤.两国元首围绕中美总体关系、高层交往计划、高级别对话机制、经贸问题、两军交往及朝鲜半岛核问题等进行了深入沟通.应习近平主席邀请,特朗普将于2017年年内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宣布建立外交安全对话、全面经济对话、执法及网络安全对话、社会和人文对话四个高级别对话机制;双方同意在经贸投资领域深化务实合作,同时妥善处理经贸摩擦;双方愿加强两军交往,深化执法司法、网络安全、追逃追赃、非法移民、卫生等领域合作;双方同意采取更多实际举措,进一步拓展中美人文交往,扩大两国人民往来,不断夯实中美关系的社会基础;双方确认致力于实现半岛无核化目标,同意就半岛问题保持密切沟通与协调;双方同意拓展在防扩散、打击跨国犯罪等全球性挑战上的合作.  相似文献   

3.
张芳 《国际展望》2014,(1):68-84
新型军事关系是新型大国关系的题中之意,是中美两国关系中的必然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中美非对称相互依存军事关系的分析,认为以敏感性与重要性、脆弱性与适应性、合作与竞争并存为主要特点,多层面不断发展的,出于相互影响和需要而非可有可无的,双方均为此付出代价和努力的军事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已然形成;提出循序消弭信任障碍、控制好外围环境的作用—反作用循环、尽快去军队形象认知模糊化、强大自身,谋求与大国匹配的军事地位认同等策略建构中美新型军事关系;提出渐进式地建立"中美+X"三边或者是"中美+NX"的多边防长会晤机制、中美军事外交中的公共外交机制、中美新型军事关系智库机制等。  相似文献   

4.
媒体     
《南风窗》2013,(13):16-16
01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英《经济学人》6月8日中国政策专家可能从希腊历史中得到启示:正是斯巴达对雅典实力不断增强的恐惧才让战争不可避免。因而他们一直强调中国要和平崛起,藉此安抚美国的担忧。但近年来,中美关系不断恶化,习近平提出,中美关系到了"关键时刻",必须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不禁让人想起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惊世之举,他与毛泽东最终达成共识,搁置异见,发展互利。奥巴马和习近平有望继承先人的远见卓识,重塑本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今天,中美领导人开启了崭新的会晤—安纳伯格庄园会谈。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新领导人的自信加大了中美合作的困难,此次出访,习近平  相似文献   

5.
<正>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安纳伯格庄园会晤时强调,要建立"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断深化双方的利益交融格局。作为在地区及全球事务中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两个大国,中美两国在全球治理领域有着广泛的利益交汇点,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如何进一步夯实和扩大中美利益的交汇点,把合作的蛋糕做大,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与布什在克劳福德农场的亲切会晤,无疑凸显了中国外交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7.
<正>6月29日,在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大阪峰会期间,中美两国元首如期举行会晤。两国领导人同意继续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双方愿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重启经贸磋商,两国经贸团队将就具体问题进行讨论。美方表示不再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新关税,允许美公司向华为出售部分零部件。会后特朗普说,"会晤成效超出预期,两国经贸关系已经‘重回正轨’。"至此,曾经剑拔弩张的中美经贸摩擦暂告一段落,一度"山重水复疑无路"的中美经贸磋商也随之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8.
2017年伊始,特朗普正式就任美国总统。同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为中国从将强未强向世界现代化强国挺进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2018年,中美战略竞争态势进一步升级,中国周边逐渐出现"分化"与"合作"两股力量的抗衡。面对当前中国周边形势发生的一系列新变化和新特点,中国周边外交需要与时俱进做出新的定位,在战略层面重新布局和设计,继续维护中国崛起所需要的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9.
中美8月1-2日在北京举行的首次战略对话,给北京活跃的外交舞台再添巨大的亮点。它给所有关注中美关系的人,提供了新的坐标。中美决定建立战略对话制度,既是两国关系发展的实际需要,符合双方的利益,也说明面对双边关系的一系列挑战,中美两国都愿意采取务实的态度,不愿让矛盾与冲突主导两国关系。中国和美国都是世界大国,在各自外交活动中都不能忽视对方的存在,尤其对中国  相似文献   

10.
王健 《国际展望》2022,14(1):23-37
2017年以来,中国周边安全和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在安全上,美国以推动"印太"战略、强化美日和美韩同盟、借议题拉拢东盟等手段将战略布局深度集中到中国的周边地区;法国、英国、德国、欧盟也紧随其后,开始深度介入"印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安全事务和互联互通进程。在经济上,全球化已进入"慢速"阶段且越来越以区域化的方式展开;而机器人、3D打印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运用将继续推动区域化进程,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对双方来说都更为重要。无论是在安全上还是在经济上,周边地区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都在迅速上升。中国应更加重视周边外交在总体外交布局中的地位,要总结历史和当代中国营造良好周边环境的经验;争取处理好中美日、中美韩、中日韩、中俄印等一些大三角关系;将周边地区打造成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节点和高质量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引领示范地区;积极提供地区公共产品,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中美建交近40年来军事外交曲折发展的事实表明,稳定健康的中美军事关系不仅有利于巩固两国的外交关系,而且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安全。自2013年中国明确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以来,虽然奥巴马政府采取"三不"态度,特朗普政府表态认同,但如何在新型大国关系框架下构建"互信、合作、不冲突、可持续"的中美新型军事关系,成为摆在中美军事外交面前的重大现实问题。中美军事外交具有波动性、互利性、不对称性和发展性等基本特征,还深受利益、意识形态、实力对比和国际战略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和深刻影响。中美新型军事关系的构建既需要中美双方相向而行,也需要中方积极主动发挥作用,用新安全观引领两国军事关系的良性互动。双方要以互信和沟通为基础,依托两军在国际安全领域的合作共识,推动两军合作共赢,助力中美新型军事关系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新世纪的外交实践过程中,中国外交逐步形成了包括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新文明观在内的一些新做法和新思路,被称作中国的"新外交"。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国的"新外交"在安全合作、经贸发展、国际秩序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具体体现。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涉及大国博弈、地区合作、经济发展与文明对话等议程。在多边框架下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国家间的务实合作,坚持与世界其他力量的对话而非对抗,以中国的发展带动地区的繁荣,这些既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目标也是中国"新外交"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印度莫迪政府对其大国外交战略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在"印太战略"推进上,莫迪政府同美国及其盟友打造海上战略"准同盟"的意图日益凸显;在对外经济布局上,大幅推进同中国"经济脱钩",并希冀重塑印度同全球产业链的相互依赖关系;在价值观念上,刻意突出中印意识形态差异和对立,以所谓民主国家自居,拉近与美国的距离。印度的这些战略调整,一方面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给印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另一方面则由于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使印度认为其战略投机空间加大。印度大国外交战略的调整与未来发展,主要取决于莫迪政府在国内经济发展及疫情管控上的成效以及中美战略竞争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4.
<正>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率领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提出"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伟大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伟大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在各领域寻求突破和发展。中国外交决策领域的新挑战新的国际形势为我国外交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外交决策机制[1]中原有的机构和设置无法满足新时期中国开展对外关系的要求。具体来说,  相似文献   

15.
中美外交决策的国内环境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谈到中国的国际战略和外交决策时,往往把美国当成主要参照物,采用了像“大战略”、“思想库”这样一些缘于美国的概念。但是,中美两国外交决策的国内环境差异很大。举其荦荦大端,做几点分析,对研究中国外交也许是有益的。中美两国的外交都服从、服务于国内政治,但两国政治的基本区别,决定了内政同外交关系的互动性质不同。美国外交主要受的是党派政治、利益集团(包括犹太人、古巴移民等基于族群的集团)的干扰。在没有出现重大国家安全危机时,在一些外交局部问题上,往往前后摇摆,政出多门;但是在突袭珍珠港、朝鲜战争爆发、“9·11”等紧…  相似文献   

16.
要闻     
中国新闻中美国防部长举行会晤 中新社10月28日,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当天中午在五角大楼与来访的中国国防部长曹刚川上将举行会谈,这是2001年4月撞机事件以来,中美军方最高层次的会晤。五角大楼称,会晤是“富有成果,具有建设性的”。双方谈到了全球和地区安全问题,以及两军关系等广泛议题。双方都同意就2004年两国军方领导人访问日程进行安排。美国《华盛顿时报》引述拉姆斯菲尔德的话说,曹刚川部长此次到五角大楼访问是美国政府保持与中国关系政策的一部分。他说,就美国的立场而言,两国间的军事交流是适当,合理和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7.
周厚虎 《国际展望》2012,(1):34-47,115,116
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化的进程带来了国际政治权力资源的变化,文化、科技、知识和信息等软实力资源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这不仅催生了软实力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而且也影响了国家外交形式并正改变着外交的内容,由此公共外交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软实力成为理解国际关系变化和外交政策的一个新的理论视角,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公共外交的理论支撑,而公共外交本身也是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战略路径。中美软实力战略的差异导致了双方对公共外交认知的差异。本文在比较中美软实力战略的视角下,从公共外交的主体、受体、传播内容以及传播媒介等方面来分析美国公共外交的特点,同时从这四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公共外交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亚太贸易机制建设是当代世界贸易体系的热点问题。作为亚太大国和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商务外交合作程度决定着亚太贸易机制的最终建立。本文首先回顾中美在双边外交关系定位上的认知,解释美国为何关注亚太贸易机制,分析中美两国分别在亚太已有的贸易机制,最后阐述中美间的"竞合"决定亚太贸易机制形成。  相似文献   

19.
清洁能源外交是为了保障国家绿色能源安全并推进能源转型,实现区域清洁能源善治,以及构建国际能源治理新秩序所采取的外交协作战略。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为加快清洁能源产业"走出去"注入了内部动力,沿线国家的绿色能源发展需求不仅是清洁能源外交的外部推力,也创造了资源互补、产能优化及绿色融资平台,这些都为中国清洁能源外交提供了新契机。针对目前清洁能源外交面临的政治经济安全风险、大国地缘博弈、生态脆弱性挑战以及政策标准的差异性等各种制约性因素,中国应全方位提升战略性能力建设,分别从绿色外交实力、制度性能力、资源协调能力、绿色金融引领力以及话语性能力这五个方面来推动中国清洁能源外交,并以此为契机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与新中国的边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从事和研究外交几十年,认为在本世纪产生的众多外交家中,有几位是值得我们学习与研究的。他们在为本国利益服务的同时,也为世界外交树立了一些新的东西。其中,周恩来是最了不起的外交家。周恩来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建立与成长付出了终生的精力并获得巨大的成就。他直接领导中国外交和外交部达26年之久。他在新中国外交建树上无论是对国际形势的分析与掌握,外交政策的确立还是具体外交的运用都极为光辉灿烂。他是新中国外交的创始人和奠基者,是新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代楷模,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这里我只想谈谈周恩来与新中国的边界问题,他为新中国的边疆战略与边界政策的制定,为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