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公证制度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国民党统治时期虽然两次颁布公证法规,但并未推行。新中国成立初期,即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了公证处。但由于法律虚无主义的影响,到一九五八年就接近夭折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恢复了公证制度,重建和新建了  相似文献   

2.
侯子龙 《学理论》2010,(29):136-137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市场经济中信用缺失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公证制度本身所具有的经济效用,恰好能克服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结果,维护社会信用体系。拟从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不对称与公证制度之间的关系角度,寻求发挥公证制度经济效用的有效途径,从而完善我国的公证制度。  相似文献   

3.
张宇红 《学理论》2010,(1):131-132
价值原则是一项法律制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它决定着该项法律制度的价值取向和立法精神。公证制度价值原则的确立与实现,既是公证立法最基本的理论需要,也是我国公证事业健康发展的实践要求。本文试图以"法的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我国公证制度现状、性质、特点及存在弊端等方面的分析研究,确立我国公证制度的价值原则,并对价值原则的确立依据、及其内容等作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4.
台湾地区公证制度对我国大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建华 《学理论》2009,(19):46-47
随着两岸关系的正常化,涉台公证业务不断增多。了解我国台湾地区的公证制度,不仅可以洞察大陆法系公证制度的精神和实质,也可以为我国公证法的修订提供一定的参照。当前形势下,明确我国大陆公证权的定位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公证人的地位、公证组织形式及规则,完善我国公证相关立法。对加快海峡两岸公证业务资源的自由流动,节约公证成本,提高公证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杜艳 《各界》2007,(6):14-15
2005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并于2006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部历经20余年砥砺成型的《公证法》的颁布与施行,无疑是自1980年中国公证制度全面恢复以来中国公证界的头等大事,也是一件喜事,公证行业终于有了一部自己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以下称《公证法》)  相似文献   

6.
于滨 《瞭望》2000,(47)
今年7月31日,国务院批准了 司法部《关于深化公证工作 改革方案》。这是继律师改革之后,司法部推出的又一项重大改革举措。此次我国公证工作的改革,将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证机构,建立高素质的公证专业队伍.规范完善公证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公证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公证工作的方式、方法,强化公证效力,充分发挥公证的职能等内容,提出明确的措施和步骤。 日前,司法部副部长段正坤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对公证改革中可能遇到或即将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行政体制下的公证制度存在五大…  相似文献   

7.
史波  黄勇 《瞭望》2001,(35)
自改革开放我国公证制度恢复重建以来,公证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生活和对外交往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公证制度的改革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相似文献   

8.
我国《物权法》中规定不动产物权转移以登记为生效要件,没有将公证制度引入不动产登记中,拒绝公证制度对不动产变动的参与,虽然有立法者的多方考虑,但从不动产变动的实际情况出发,这却是不完善的。为了不动产登记的安全与效率,应当将公证制度作为一种前置审查模式应用于我国不动产的登记制度之中。  相似文献   

9.
江山 《瞭望》1984,(24)
司法部最近在河北省承德市召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现场会,参加会议的是北方十省市的一些公证工作者,会议的议题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公证工作如何为蓬勃发展的农村专业户和经济联合体服务。  相似文献   

10.
张宇红 《学理论》2010,(3):39-39,169
哈尔滨是新中国最早开展公证业务的城市。63年来,公证事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市公证行业呈现出健康、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司法体制的改革目标相比,差距还很大。有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市公证事业健康、有序、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我市公证体制改革以来工作实践中存在的公证法配套措施缺失、公证法律服务市场亟待规范等问题人手,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结合我市实际,建立公证法配套等措施,以期彻底解决公证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制度现代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1.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制度的竞争。制度建设是人类进步的根本标志。国际竞争表面上是技术和力量的竞争,实质则是制度的竞争。通过制度现代化形成制度优势,是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的根本保证。2.实现中国梦需要制度层面的文明振兴。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个近乎"诅咒"的论说,名曰"中国无历史论"。其大意为,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  相似文献   

12.
主要从价值理念与法律制度之间关系出发,阐述价值观对于制度变迁的重要作用.采取了跨学科方法,首先讨论了价值观的一般哲学基础,以及它对于制度的影响力.西方和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如何受到价值观的影响,以及中国现行的宪法、物权法及相关政策,又是如何受到价值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是经过我国历史、国情与人民的综合选择而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马克思主义从历史视野、实践主体与制度实践、价值理念等方面对中国政治发展均体现出规范和引领功能.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政治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分析视角,规范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主体和制度实践,对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价值理念始终存在着限定.中国政治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进路,应该实现对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指导性和实现人类最终解放的理想指引性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4.
"大一统"的社会整合机制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必然性,是人的历史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产物.从1978年以来,中国进入了又一个制度创新的历史时期,和两千多年前不同的是,这次的制度创新不仅是要解决吃饭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如何富强的问题.正因为如此,这一次的制度创新也不可能仅仅在自身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不可能仅仅依靠自身产生的社会机制的作用而运行.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在引入的西方的社会分工机制的推动下,中国传统的"大一统"社会结构正在和已经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1840年以来历史没有给中国提供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独立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可能性,导致1949年以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始终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是中国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之一.1978年以后市场经济在中国实现了巨大发展与繁荣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成功地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的建设成就为1978年以后的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高速增长奠定良好基础.没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就没有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这是市场经济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规定性.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注重把握市场经济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规定性,切不可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割裂开来.  相似文献   

16.
许育红 《侨园》2009,(4):61-62
指纹,是指人类手指末端指腹上由凹凸的皮肤所形成的固定纹线,俗称手指印.其基本类型有三种,即斗型、弓型和箕型.由于人类遗传与环境的因素,人人皆有指纹但各不相同.指纹的独特性,使得指纹公证具有较特殊的用途.为此,本文主要就海外当事人《包括中国公民、外籍华人、外国人及无国籍人)怎样申办指纹公证或认证及在国内如何使用提示如下:……  相似文献   

17.
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彰显着特殊的功能.从制度文化的视角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体现着制度与价值的统一,并在制度与价值的二维互动中不断地发展完善,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根本性的制度保障.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制度文化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和旨归,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长的土壤和环境,在社会主义制度建构、完善与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建设,就要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构建多层次的复合式制度体系,以此来保证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合理、健康、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农民身份地位的变化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历史的发展,主要是人的发展.唐宋之际,保护小农利益政策的推行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身份地位出现较大程度的提高,法律意义上的良贱界线泯灭.唐宋农民身份地位的变化,不仅促进了国家土地制度、赋役制度的变革,而且导致了整个社会结构的转型,农村基层自治能力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历史阶梯.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政党制度,国家领导制度、政治协商制度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为改造旧中国、创立新中国政治制度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新中国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三个具体制度: 政党制度-从国共两党合作到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开始了第二次合作.尽管中共未提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这个概念,但是党对统一战  相似文献   

20.
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检视中国行政审批制度的结构与历史变迁,是解读该项制度变迁全貌的一个新的视角.国家宏大制度背景决定行政审批制度的选择,国家制度背景的变迁也导致行政审批制度的不断变更与革新;各种相关政治变量,包括经济水平、利益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与行政审批制度之间存在一种序列结构,行政审批制度与其它政府政策或制度之间也存在类似的序列结构,这种政治变量序列结构使行政审批制度处于一个制度矩阵当中,影响并制约着行政审批制度的安排;制度与制度制定及执行者之行为的互动模式则推动行政审批制度的变迁.行政审批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也存在"历史否决点",而制度激励和制度创新是打破"历史否决点",提升制度绩效的必要手段.为此,行政审批制度的进一步变迁需要重塑政府理念,打造治理型政府,并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而且,行政审批制度的进一步变迁必须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适应加入WTO新形势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