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人学思想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理论根基。马克思人学思想包括人的本质论、人的生存论、人的发展论。人的社会本质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人的社会化为重要任务;人的实践存在方式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社会化;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2.
杨凤 《党史文苑》2008,(9):66-69
马克思人学思想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理论根基.马克思人学思想包括人的本质论、人的生存论、人的发展论.人的社会本质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人的社会化为重要任务;人的实践存在方式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社会化;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3.
杨世宇 《世纪桥》2008,(8):86-87
毕飞宇的中篇小说《玉米》透视世态人性,充溢悲悯;小说以其独特的人文视角和历史叙事模式关注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玉米》中乡村女性的悲剧传达出作者对人的尊严、价值、自由、人性等人之存在的深切忧虑和浓重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自由是马克思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正是在批判西方传统哲学自由观的超验性、独断性和非历史性的基础上,马克思才将对自由的理解与现实的人及其感性活动联系在一起。马克思自由观的革命性变革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即实践的思维方式、自由的感性基础、自由的社会现实性以及自由的历史生成性。从以上四个维度出发,马克思最终将自由理解为人的一种解放和自我实现,并且这一解放和自我实现是以人的独立性为前提,以人的自主性与自觉性的选择为基础,以人对活动客体的认识与改造为手段。  相似文献   

5.
余金成 《探索》2011,(6):157-164
把人类作为整体考察并分析其发展规律,我们可以看到,生命自由是人在与自然界关系层次上形成的一般价值观:由于天赋意识能力且其成果具积累作用,人类将在自然界许可的范围内不断进步,呈现为生存时间延长和活动方式自主的生命自由趋势;后者在实践中既体现为人们能力自由发展的个人平等目标,又体现为个人自觉接受规约的社会民主目标。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当代人类依据不同的传统文化和现实需要形成的体现生命自由趋势的两种具体价值现形式,将在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互动过程中最终统一。  相似文献   

6.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感性对象性活动是人的本质生存方式,这种活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确证自身的存在,丰富和发展自身的本质,不断获得自身的自由。马克思所指的自由是一种生存论的自由,是一种现实的自由,一种发展着的历史性的自由。  相似文献   

7.
薛花 《理论学刊》2023,(6):100-106
情感对人的生存具有重大意义。马克思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关心人的生存境况,开创了情感生存论。鉴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导致了人的情感异化,马克思主张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以劳动的解放与自由实现人的情感的全面发展。领悟马克思情感生存论的意蕴,对新时代促进人民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生产工具的创新为标志的技术革命,不仅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且也带来了人类生存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在当代,伴随着虚拟技术的出现,人的生存方式也呈现出“非现实性存在”的虚拟化特征,这不仅表现于在计算机网络中,人以数字化的方式出现,而且也表现于人的现实的角色及其关系在网络社会中发生虚拟变化,这预示了一种有别于现实生存的虚拟生存这一种新的生存方式的确立。从本质上说,虚拟生存是对现实生存的虚拟性超越。  相似文献   

9.
张剑萍 《求实》2005,(12):33-35
当今,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功利主义,其目的是唯经济功利,其手段是唯工具理性。在功利教育的框架中,德育没有它的存身之地。道德教育的根基在于民族文化,渗透民族文化的教育是既授人以生存的手段和技能,又导人以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既使人懂得何以为生,又使人懂得为何而生,拥有人所特有的意义世界。民族文化、道德教育在建构人的意义世界中具有重要作用。关注道德教育向民族文化回归的走向。  相似文献   

10.
公共性问题在现有的理论研究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试着从人的公共性角度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行论述。作为现实个体的人,都是以社会共同体的存在为前提的,从这个层面讲,人本身就是公共性的人。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状况与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与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人的公共性的存在状况又对社会共同体有巨大的反作用,因而对特定时代条件下的人的公共性给予应有的关注,对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世纪桥》2008,(12)
毕飞宇的中篇小说《玉米》透视世态人性,充溢悲悯;小说以其独特的人文视角和历史叙事模式关注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玉米》中乡村女性的悲剧传达出作者对人的尊严、价值、自由、人性等人之存在的深切忧虑和浓重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2.
蓝江 《探索》2006,1(1):95-99
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根基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基础,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理论前提。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根基的探讨主要有两种观念,即维护社会统治论和主体性论,但前者过于片面化,而后者则陷于形而上学。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根基必须以现实社会中具体存在的社会性的人作为根基,这样,通过具体社会性的人的有限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可能,通过社会性的人的共同生存的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团结性资源的需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13.
韩冬雪 《新视野》2001,3(4):46-48
马克思主义是以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为宗旨的革命学说,它的整个思想体系和政治理论都是围绕这一价值线索而展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实现彻底解放的方式就是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矛盾的绝对运动,使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得到不断的发展,从而在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双重意义上实现人的自由。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体系中,人类的解放和人类的自由基本上是两个具有相同含义的范畴。本文正是从人的自由与人的解放以及它们与人类政治社会之间关系的角度来揭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理论内涵。一、劳动与自由“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念、实践、价值三个层面构筑于以人的生存实践为本体论的辩证法思维方式和辩证发展观之上,在人、社会、国家、世界的辩证发展历程中,人的主体性、人的自由个性、人的生命的"自由"与"完整"将得以实现,"人类社会共同体"的现代化文明旨趣是最为根本的价值观照和"初心"。  相似文献   

15.
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和人的存在方式,其存在的根基在于人的现实生活和活动,人的生活世界是道德存在的基础。道德建设必须以人的现实存在为出发点,关注人的现实生活。我们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道德建设的根本思维方式,以实现道德建设思维方式的转向与变革。  相似文献   

16.
毕飞宇的中篇小说<玉米>透视世态人性,充溢悲悯;小说以其独特的人文视角和历史叙事模式关注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玉米>中乡村女性的悲剧传达出作者对人的尊严、价值、自由、人性等人之存在的深切忧虑和浓重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7.
钟国兴 《新视野》2002,(5):53-55
社会道德体系是一定时期社会生存其秩序而产生和发展的,生存方式的巨大变化,必然要求道德体系作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不可能靠在另一种生存方式下形成的道德体系审视中国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传统集体加以发展和改造,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体系。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样的道德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道德?这要分析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下人们生存方式的差别。在计划经济时期,每一个人都被固定在一个单位里,不能到外面自由活动。单位就像一个个房间,人在其中没有多少自由,如同被捆绑了手脚…  相似文献   

18.
人的生存具有三方面的规定性:生命、实践、社会性。生命是人的生存表征;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社会性是人的生存属性。社会发展以促进人的生存为旨归;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的生存的规定性不断得到更大程度实现的过程。五大发展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致力于改善民生福祉、激发人的实践潜能、促进社会和谐,是从生命、实践、社会性等三个方面对人的生存的促进、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对人类的自由与解放的追寻是马克思精神的基本旨趣,也是人类精神永恒的共同主题。在马克思看来,人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人,一个通过自己的活动创造生命的人;同时,现实中的人又是一个被异化的人、一个不完满的人。然而人的本性具有超越性,在人的劳动创造之中就已经本然地展现了一条出路。在寻找解决这种矛盾的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人类解放的诉求。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理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批判性的反思人类的生存现状。因此,着眼于对人的本质存在的澄明的基础上,马克思解放理论依然能够为当代生存提供一种真实可靠的人类解放的现实生成路径。  相似文献   

20.
林琳 《世纪桥》2012,(19):136-137
文化作为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是属人的。它全面体现着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性,即对自然及自身的超越。这是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应该说,文化起源于人的创造性和自由本性的发挥,同时,文化也是人的创造性和自由本性的的代言。但是在现代工业文化模式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的特性却被逐渐地被剥离,使人生存在一种尴尬的境地里,文化失去了原有的功能,进而导致了一场文化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