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生产力理论中,有两个“第一”,即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前一个观点,我们并不陌生,列宁说:“全人类的第一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列宁全集》第29卷,第327页)毛泽东同志也曾明确指出:“世界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0页)20世纪80年代后,邓  相似文献   

2.
《社会科学研究参考资料》1980年第16期刊载了《社会主义史中的几个“第一”》,材料摘自华中师范学院的《科学社会主义参考资料》1980年第2期。读后感到有些条目不准确。现在仅就《社会科学研究参考密料》摘载的十三条中,提出若干辨正,同原编者商榷。 (一)关于“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原编者说:1847年6月成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国际共产主义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根据是《马恩选集》第1卷第731页注89和《列宁选集》第1卷第786页注47。查两个注,注中都沒有说共产主义者同盟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而是说,同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萌芽”。《马恩全集》“第四卷说明”中也说“共产主义者同盟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爭取建立的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萌芽。”马克思、恩格斯多次讲过,同盟“是一个秘密  相似文献   

3.
政策咨询     
《今日民族》2001,(1):35-36
原著撷英 “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阂的基础上,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162页) “要根据本国的条件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使经济得到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89-290页) “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过程中,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将更加巩固。”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86页) 资料存档 我国民族地区去年各项经济建设事业蓬勃兴旺,国民经济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预计全年民族…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关于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两个飞跃”的思想集中体现在《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的十几篇文章中,最具代表性的论断是:“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与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  相似文献   

5.
遵循“两个飞跃”思想 探索农村发展道路山西省副省长王文学邓小平同志“两个飞跃”的思想集中体现在《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的十几篇文章中,最具代表性的论断是,“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与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  相似文献   

6.
更正     
《国家安全通讯》第9期困照排中心计算机在出软片时,数据传输过程中发生识别错误,造成第32—33页图片文字说明出现四处错字。第32页图3第二行“况定”应为“决定”;图4第二行“唤天站”应为“航天站”;第33页图1“1979”应为“1972”;图 4第一行“棍界”应为“各界”。特此更正,并向广大读者致歉。更正  相似文献   

7.
学习《邓选》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本刊评论员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一周年之际,邓小平同志的前两卷文选,经过增补修订之后,出版了第二版。三卷《邓小平文选》,是完整的整体,比较充分地反映了长达半个多世纪中,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  相似文献   

8.
逻辑学,辩证法和认识论这三者统一的思想,是列宁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来的。在《哲学笔记》中,列宁指出:“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列宁全集》第38卷,第  相似文献   

9.
娄国忠 《浙江人事》2006,(11):43-43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的《江泽民文选》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8月初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文选》收录了江泽民同志在1980年8月至2004年9月这段时间内具有代表性和独创性的重要著作203篇。身为浙江人颇感自豪的是,《文选》中有许多篇目不止一次地提及了浙江历史上的名人。  相似文献   

10.
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性时刻,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编辑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由外文出版社以中英文版出版,面向海内外发行。按照党中央部署,2014年9月、2017年11月分别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开辟  相似文献   

11.
《松州》2010,(6)
<正>克什克腾旗,内蒙古赤峰市辖旗。"克什克腾"[Kesigten],系蒙古语,为蒙古部落名。"克什克腾"一名,在历史文献中亦作:(一)客失克田。《蒙古秘史》卷七第一百九十一节、第一百九十二节与卷九第二百二十四节等出现了"客失克田",旁译"护卫"、"轮班"、"值班"[参见额尔登泰、乌云达赉校勘:《蒙古秘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一版,1991年7月第二次印刷,第467页、第469页、第471页、第624页]。  相似文献   

12.
对“一国两制”构想的再认识──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笔记胡公展邓小平著作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提法,是在他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的谈话中,而冠以这个谈话的标题是《稳定世界局势的新办法》。(《邓小平文选》第三...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的发展观点,全面贯穿于他的全部理论的始终,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基本观点,在《邓小平文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不完全统计,“发展”一词在第二卷中就出现了大约240余次,在第三卷中则出现了大约450余次,其中在著名的“南巡讲话”中竟重复出……  相似文献   

14.
《时事资料手册》2006,(5):31-31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江泽民文选》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8月10日起在全国发行.  相似文献   

15.
卢渝 《前进》2011,(6):51-53
近读于幼军同志新著《社会主义在中国》一书,感触良多。该书是《社会主义五百年》的第三卷,前两卷《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已分别于1985年和1993年出版,曾获全国第二届通俗政治理论读物一等奖等多个奖项,现又做了较大幅度的修改,每卷均新增写了十多万字。与第三卷一起出版面世。作者身为一名高级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6.
一、分时段教学与学习效果“小”能很好地诠释新的教学观,以高一《经济常识》上册第一课的重点框题“价值规律的作用”为例,传统的教学往往是采用整堂课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这样大含量、大长度、整时间的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学生一般只能对付“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样收敛性思维的试题。而新的“小”的教学观就是把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分三个时段进行:“第一个作用”是第一时段,“第二个作用”是第二时段,“第三个作用”是第三时段,相对独立的三个教学时段就让学生从心理感觉上缩短了整堂课的教学长度和教学时间,在一定…  相似文献   

17.
正科学的方法论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近日出版发行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先期出版的第一卷、第二卷(以下简称《一卷》《二卷》《三卷》),构成一脉相承、有机统一的整体,贯穿于其中的科学方法,特别是这一方法在《三卷》中实现的认识深化与丰富发展,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南。  相似文献   

18.
“从各方面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并且从国家制度和党的制度上作出适当的规定,以便对党的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15页)“我们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当然也有监督,有制约.”(《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56页)这两句话是邓小平同志分别于1956年和1987年说的,集中反映他几十年革命生涯的一贯主张,其中涵盖着政党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一)1957年4月,邓小平在《共产党接受监督》一文中指出:“我们党是执政的党,威信很高,我们大量的干部居于领导地位.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影响也大.因此我们党应该特别警惕.宪法上规定了党的领导,党要领导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文选》从第一卷的开篇到第三卷的终篇,有二个“一以贯之”的特点。这就是:(一)从根本宗旨上讲,每一篇都以人民和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二)从方法论上讲,唯物辩证法思想是一根红线。列宁在论述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时曾经说:“如果我们试图用一个词来表明整个通信集的焦点,即其中所抒发所探讨的错综复杂的思想汇合的中心点,那么这个词就是辩证法。”(《列宁全集》第二版第二十四卷第276页)列宁这段评价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的讲话的基本精神也适用于邓小平同志的著作。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照辩证…  相似文献   

20.
史国藩同志在《关于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的涵义》一文(载《思想战线》1985年第5期)中不同意只把物质资料生产看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他认为恩格斯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本来就是将物质生产和人日生产都看作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这一结论是从他自己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的有关论述的理解得出来的。这就是史国藩同志所说的人们“创造历史的三个因素”。他说:“创造历史的第一个因素是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的生产;第二个因素是满足人们生活资料生产所需要的生产工具的生产;第三个因素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另外一些人的生命,即人口自身的生产。”他认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这三个因素归结为“第一种生产”和“第二种生产”;恩格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