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一、打开中美关系的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曾经不可一世地以“世界宪兵”自居,打着反共的幌子,到处镇压各国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在中国,它一直推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帮助国民党打内战,妄图消灭共产党,控制全中国,作为反共反苏和镇压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基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把美国同蒋介石集团一起赶出了中国大陆,建立了新  相似文献   

2.
反对侵略捍卫主权——周总理在台湾问题上与美国的斗争余科杰一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美国对台湾的武装侵占。早在1947年9月28日,周恩来在关于时局问题的报告中,针对美国援蒋内战的侵略政策,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人来中国,干预中国内战,“是想进一步地控制蒋介石的...  相似文献   

3.
1946年9月冯玉祥因不满蒋介石的内战政策,遭到蒋的排挤而离开祖国到美国考察。在美国近两年的时间里,冯将军参与组建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发表了大量的反蒋反美演说和文论,对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民主革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关心台湾问题或中美关系的人们,可能对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对台湾实行的“撒手政策”留有深刻的印象。美国一改二战后深深卷入中国内战、扶蒋反共的政策,决意停止对败退到台湾的蒋介石政权的援助,甚至一度准备坐视人民解放军渡海东下。究竟是原因导致了美国政府采取了上述政策?如何评价这种政策?这是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战后初期英国对华政策冯仲平袁晓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到一年,中国大地上战火再起。蒋介石妄图用武力消灭共产党,发动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内战。与此同时,英美等西方国家同苏联的关系日趋紧张,冷战序幕已经拉开。美国出于反苏反共、称霸全球的需要,在中国采取了支持...  相似文献   

6.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党内的民主派(或称左派)曾为反对国民党蒋介石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反共内战政策进行了长期的英勇顽强的斗争,并为此先后组建了许多政治组织。这些组织曾随民族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而几经演变,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  相似文献   

7.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之前,李济深就已和共产党、地方实力派、民主党派和国民党爱国民主人士等合作抗日反蒋。西安事变期间,他从抗日大局出发,拥护中共提出的和平解决主张,及时地改变了公开反蒋的态度,促成事变的和平解决,为结束内战和抗日民族一战线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进一步促使李济深继续致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事业。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蒋介石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的谈话,宣告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此后,李济深自觉地、积极地推行国共合作政策,坚决支持和拥护我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  相似文献   

8.
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是在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后不久形成的,但这个策略的形成经过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从长征前至长征胜利结束,经历了主要是反蒋其次是抗日、抗日与反蒋并举、抗日为主反蒋为次到最终与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在日本对中国的入侵过程中,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与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了共产党的民族担当和战略眼光。  相似文献   

9.
红军长征过程中"北上抗日"政策重心随中国革命的发展有所调整和变化。在红军长征之前,面临着国民党的残酷镇压和疯狂围剿,中共提出北上抗日的号召与"反蒋"联系在一起,抗日是为了民族解放,反蒋则是为了人民解放。红军在长征途中重申了北上抗日政策,基本延续了长征之前的政策部署,除了反蒋之外,重点还在于确定了北上的前进方向,以统一全党的思想。长征之末,日本侵华变本加厉,国际局势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共放弃了反蒋,提出逼蒋抗日的政策是根据中国革命实际所作出的决定。  相似文献   

10.
解放战争时期,实现和平民主建国是亿万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民主政治目标。李济深积极领导并投身于揭露和反击蒋介石反动集团的独裁内战行径、争取民主力量、推动新政协运动,为民主政治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粉碎了亲日派卖国投降的阴谋,迫使蒋介石停止"剿共"内战,实行联合抗日的政策,建立了国共两党重新合作的必要前提,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迎来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把中国变成它的独占殖民地,于1931年9月18日悍然发动了侵略我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面对日本的侵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竟然采取"绝对不抵抗主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蒋介石的卖国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推动和领导下,全国迅速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怒潮."九·一八"事变是中国的一个耻辱.今天,我们纪念"九·一八"事变70周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伊传斌 《工会论坛》2005,11(2):118-119
从二战结束到中国内战全面爆发这一时期 ,苏联为了兑现它在《雅尔塔协议》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所取得的在华利益 ,以及不相信中国共产党能取得全国胜利 ,采取了支持国民党统一中国的政策。主要表现在 :消极地对待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不支持中共进行武装斗争 ;配合美蒋取消中国共产党对日受降权 ,向国民政府移交东北大城市的行政权 ;力促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不介入马歇尔调停 ;协助国民政府和平解决新疆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朱德的一生,见证了中国二十世纪四分之三的历史。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富强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在十年内战、八年抗战、四年反蒋独裁内战的二十二年艰苦斗争中,他为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就迫不及待地进行发动内战的准备。中国共产党为了保卫人民的利益,保卫抗日战争的胜利成果,制定了"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国共两党的关系出现了极为紧张的状况,内战有一触即发的危险。中国民主同盟在国共两党的斗争中间积极开展政治活动,呼吁和平民主,反对专制独裁,为反对内战、争取和平作了大量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战后美国为了保持其在台湾及整个亚洲的利益,适应冷战的需要,阴谋策划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炮制出一个又一个分离台湾的阴谋:鼓吹台湾自治、策划联合国托管、制造两个中国等。蒋介石在台湾问题上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与美国分离台湾的政策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和抗争,他反对“联合国托管”台湾,反对“划峡而治”,对“台独”势力无情打击,这些举措都值得加以肯定。  相似文献   

17.
陈水扁当选的主要外部原因是美国不顾中国反对台独和"公投"的严正立场,对台独采取明批暗扶的政策.中美建交以来,美国对"一个中国"原则的遵守仅限于口头,美国以<与台湾关系法>为借口,不断加强对台独的支持,成为台独势力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的外部根源.美国玩弄"维持现状"和"两岸平衡战略"战略,目的是阻挠中国统一.美国偏向"泛绿",目的在于借台独保持台湾与大陆的分离局面.台湾选举后,美国阻挠中国大陆采取一些反对台独和促进祖国统一的措施,客观上起到了为陈水扁政权打气作用.美国已成为中国统一和中国崛起的最主要外部障碍,中国不应当对美国寄予不切实际的幻想.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后,为把山西变成北方游击战的战略支点,又制定了对阎锡山的统战策略,这就是要拖住他、支持他、警惕他.在8年抗战中灵活多变地应用八路军驻晋办事处、牺盟会、战动总会等几种有效形式,成功地实施了其统战决策.当阎锡山由进步走向倒退,开始反共,准备降日之际,不失时机地对其开展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使他既没敢降日,又没被蒋介石吞并,最终坚持到抗战胜利.  相似文献   

19.
尼克松是在第一个任期内的最后一年1972年访华的。希望连任的尼克松,对此寄予厚望。他认为:与中国改善关系,能够大大加重美国在全球战略格局中的分量,因而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而他同样受到国内反共及反华势力的强大压力,以及“老朋友”蒋介石的指责。何况由于越南战争,尼克松在美国已很狼狈,严酷的形势不容许他犯下大错。  相似文献   

20.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粉碎了亲日派卖国投降的阴谋,迫使蒋介石停止“剿共”内战,实行联合抗日的政策,建立了国共两党重新合作的必要前提,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迎来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