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集团企业基于股权控制的非公允关联交易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上,企业代理问题的研究都是围绕股权分散下股东与经营层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展开。在股权结构集中的环境中,利益冲突主要存在于控制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此时所衍生的代理问题是控制性股东利用非公允关联交易从关联方转移资产与利益的倾向。企业集团控制的代理问题实际上就是股权控制的代理问题。所有权与控制权未产生分离时,控制性股东在经营公司时,既可能产生正的激励效应,也可能产生负的壁垒效应。在较低的所有权水平上,控股股东的侵占能力和程度随股权比例的提高而增强;但当所有权比例提高到一定程度后,控制性股东和公司利益将越趋于一致,由关联交易等隧道效应产生的机会成本也越大,机会主义资产转移侵占行为和非公允关联交易会减弱。控制性股东常通过金字塔结构、交叉持股、二元股份结构、多重持股及各种股权结构的综合运用等手段,使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使其控制权大大超过所有权,在增强对非公允关联交易的操控能力的同时,降低非公允关联交易的机会成本,产生更严重的代理问题。控制股东的投票权偏离所有权幅度越大或所有权较少,它的侵占动机越强,非公允关联交易越多,公司的价值越低。  相似文献   

2.
夫妻公司的股东财产更容易和公司财产混同,侵犯债权人利益。夫妻共同财产制易导致共同股权,是夫妻股东合谋侵害债权人利益的经济基础。共同股权在实践中存在,我国《公司法》应当尽早将其法定化。以夫妻共同财产出资设立的公司,因为其利益与决策具有高度一元性,应当参照一人公司的特殊监管制度进行规制,以预防夫妻公司财产与股东财产混同,从而维护债权人利益。  相似文献   

3.
委托代理关系中,股东与管理层的代理冲突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由管理层道德风险行为引发的对公司价值和股东利益的直接侵害,另一部分是管理层因风险规避而投资不足造成的产出缺口,文中将之分别定义为"显性代理成本"和"隐性代理成本"。而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设计初衷,旨在统一股东与管理层目标函数的股权激励,一方面通过提高管理层为道德风险行为承担的私人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管理层投资决策的私人收益,理论上有助于缓解代理冲突。对2006-201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证实,股权激励显著降低了显性代理成本和隐性代理成本。进一步地,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这两种代理成本在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关系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股权激励以显性代理成本和隐性代理成本为路径,间接提高了公司业绩。  相似文献   

4.
委托代理关系中,股东与管理层的代理冲突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由管理层道德风险行为引发的对公司价值和股东利益的直接侵害,另一部分是管理层因风险规避而投资不足造成的产出缺口,文中将之分别定义为"显性代理成本"和"隐性代理成本"。而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设计初衷,旨在统一股东与管理层目标函数的股权激励,一方面通过提高管理层为道德风险行为承担的私人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管理层投资决策的私人收益,理论上有助于缓解代理冲突。对2006-201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证实,股权激励显著降低了显性代理成本和隐性代理成本。进一步地,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这两种代理成本在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关系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股权激励以显性代理成本和隐性代理成本为路径,间接提高了公司业绩。  相似文献   

5.
范运和 《理论月刊》2005,(9):174-176
传统公司法理论认为,公司为物质资本者所拥有。而现代公司法理论则认为,由于股东成员构成上深刻的变化,物质资本不再是公司唯一的组成部分。人力资本也是公司的资本股份,基于这种股份同样能形成公司股权。现今公司治理目标不再只是唯物质资本股东利益或资本股东利益是图,而是追求实现多元化、多主体利益的新的公司价值目标。这就决定了必须遵循地位至上、权力多元、利益相关和决策民主等原则来构建权力机关。  相似文献   

6.
彭莉 《求索》2010,(2):18-20
国内大量学者研究了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而公司绩效通过股东行为影响股权结构的研究罕见。本文利用2006—2008年175个大宗股权增、减持数据,对股东大宗增、减持行为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业绩较好、股权集中度较低、中央国资委为终极控制人以及较大规模公司的股东倾向于增持;盈利能力差、民营、省级政府控制公司及小规模公司更多地被减持。公司绩效及原有股权结构通过股东大宗增、减持行为影响股权集中度及构成,这说明股改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内生性特点更显著,有益于控制权市场的培育和外部治理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7.
周军 《求索》2012,(11):38-40,85
利用2006-2010年沪深两市A股发生并购的上市公司数据,对不同股权结构下公司并购中的代理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股权分散上市公司并购中主要代理问题是经理人和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股权较为分散或股权较为集中的上市公司并购中存在着经理人和股东、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双重代理问题;股权高度集中上市公司并购中主要代理问题是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通过深入研究不同股权结构、不同产权性质上市公司并购中的代理问题,揭示其一般规律,有助于监管层更有针对性地实施监管。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美国《商业周刊》上评价董事会质量的指标为基础,实证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质量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由此,提出了今后董事会改革的方向,一要继续实施对董事的股权激励,增强董事对股东的责任感;二要建立约束机制,变董事会表面上的独立为事实上的独立,为董事会真正有效行权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魏炜  李航 《前沿》2013,(14):75-76
鉴于我国有限责任公司中小股东利益受损问题比较普遍,因此必须保障小股东在利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及时退出公司,撤回出资,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权益。基于现行公司立法仅限于股东通过股权转让、股权回购请求或申请司法解散公司三种方式退出公司,且法定条件甚为严格,为此本文首先指出其缺陷和不足,进而提出修正现行制度的一些设想,以重构小股东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上市公司偏好于股权融资,这会对公司经营业绩、治理机制以及社会经济事业产生负面影响。控股股东义利观的倒置会造成公司经营业绩的下滑及公司治理机制的恶化,管理机构义利观模糊状态下的监管失位则会导致资本市场的不健康发展及公众利益受损.原因就在于股权分置。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价值理念的冲突是股权融资偏好形成并发展的内生因素,而政府习惯性干预市场的思维方式则是外生因素。只有切实提高上市公司股东及政府经济伦理意识并完善以职业经理人市场和监管制度为代表的制度安排,才能改变股权融资偏好状况。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杨青  郭颖 《求索》2005,(12)
离婚案件的股权分割涉及到股东配偶、非股东配偶、公司和其他股东各方的利益保护问题。非股东配偶没有进入公司成为股东的法律基础。无论是基于夫妻财产共有制度、法律的强制,抑或股东会的同意都不能成立非股东配偶进入公司的原因关系。非股东配偶只能取得作为夫妻共有财产的股权的财产价值。实践向理论界提出的难题是,怎样尽可能地保障非股东配偶切实得到一个公允的股权财产估价。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机构股东积极主义兴起,机构股东对目标公司绩效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机构股东积极主义有助于公司绩效关系的提高,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机构股东积极主义对公司绩效无效甚至有着损害作用。西方学者还从多个不同角度展开对机构股东积极主义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检验分析,主要考察了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以后公司价值的变化、机构投资者参与治理后公司收益的变化以及机构投资者提案的数目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对公司高管层激励机制及其对公司经营绩效影响的研究,主要是从委托代理关系、交易费用、契约理论等方面展开的。我们在对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理论思考,认为设计公司高管层激励方案时,应当考虑更多的理论依据。指出现有的公司治理研究普遍存在着一个局限性,即没有将公司对不同高管人员的激励、团队激励与个人激励所产生的综合效应进行研究。最后提出了上市公司“高管层激励组合效应”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4.
李玉蕾  金倩 《求索》2013,(6):28-30
企业绩效考评通过驱动考评对象的行为对企业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绩效考评的激励功能机的实现制是:考评绩效与考评对象的利益挂钩;利益驱动考评对象的工作行为:考评对象的工作努力产出工作成果;考评对象的工作成果促进企业价值实现。信息不完全一方面引致绩效考评系统产生缺失和污染.降低其效度:另一方面引致考评过程出现隐成果和虚成果,降低其信度。两个方面的影响使考评的激励效应分化为正效应、零效应和负效应三种类型。优化绩效考评的激励效应必须从提高绩效考评系统的效度和信度两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上海证券交易所采掘、电力和煤气行业的40家及批发、零售贸易业,电子信息产业的91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在进行适当的筛选和剔除之后,对它们2003年至2005年三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行业特征条件下,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是不同的:在竞争性行业的上市公司中,股权相对集中,且有若干个大股东的股权集中度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升;在垄断性行业的上市公司中,则是较高的股权集中度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升,无论是第一大股东、前五大股东或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都应保持较高水平。这些实证结果为完善我国的上市公司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欧阳卓平 《求索》2013,(11):31-33
为考察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与其股权结构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内地创业板上市公司的2010年报数据为研究样本。研究结果表明,控股股东持有的股权比例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控股股东担任上市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时,上市公司业绩更好,但这种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质疑《公司法》第20条第3款连带责任规定之合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熙海  曹云野 《求索》2007,(10):99-101
公司人格否认,其价值功能在于当控制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损害债权人利益时,对控制股东有限责任的突破,而不在于对公司独立人格的否认。股东利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在性质上属于侵权行为,其责任追究仅一般性地规定由控制股东和公司承担连带责任,在理论上存在无法解决的矛盾,在实践中欠缺足够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现行公司法规定的内部管理机制,对于维护人数多且分散的上市股份公司股东的利益,还存在问题。如何促使公司管理层能忠实于公司和股东,公司立法还得进一步完善,以维护股东的利益,并保护人们的投资热情。  相似文献   

19.
在企业具有"组织"和"契约"两重属性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治理框架下的企业控制权具有"股权"和"资源控制"二个维度,并对此展开分析,同时利用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资源控制权是企业家才智实现的必要条件,内生于企业家在科层中的特定位置,没有明晰的权力边界,"权力真空"的存在产生较强的激励作用;股权控制权通过正式规则由组织授予,边界清晰。不同维度的控制权激励效应不同,股权控制权由代表股东的董事会设计,更多地提供"参照点"激励作用;资源控制权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可能正向激励,也会产生逆向激励。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从市场反应角度,用事件研究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2006年以后中国沪深A股市场公布股权激励草案的49家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财富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公布的股权激励方案对股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存在着显著的财富效应,投资者对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高的公司预期激励效果要更好一些;且中国国内投资者更关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本身这个事件,而忽略了股权激励方案中具体的激励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