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阜阳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是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皖北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地区、沿淮行蓄洪区"三区"叠加的安徽省脱贫攻坚主战场。2014年,所辖8个县(市、区)全部是贫困县,其中阜南、临泉、颍上、颍东是国家级贫困县,颍州、颍泉、太和、界首是省级贫困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99万人,数量全省最多,约占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数的1/4;贫困发生率为12.8%,超出全省3.7个百分点、全国5.6个百分点,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2.
李利 《瞭望》1998,(24)
决战三年消灭绝对贫困李利进入1998年以来,全国各地扶贫工作令人振奋的消息接踵而至。一些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纷纷向社会宣告全省告别贫困。随着原有的60万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广东省提前三年实现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浙江省随着文成、泰顺、青田...  相似文献   

3.
文化驱动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它以文化的力量,改变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提升其生存与自我发展能力。新时代精准扶贫工作,必须重视文化驱动作用,把扶教育、扶精神、扶意志、扶素质融入精准扶贫工作全过程,革新贫困人口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激发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的内生动力。要着力加强乡村文化教育、发展文化产业、丰富贫困人口精神文化生活,使文化优势转为经济优势,充分展示文化驱动精准扶贫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4.
殷耀 《瞭望》2004,(40)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解决了2.2亿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发生率从30%下降到3%,堪称世界奇迹,国际社会也高度赞扬。但当前扶贫工作形势依然严峻,要高度重视新阶段的扶贫工作,以科学发展观来统筹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 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1000美元,走出了低收入国家的行列,开始进入新的社会转型期。通过25年的扶贫开发,一些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人口素质相对较高的贫困地区,都逐步摆脱贫困甚至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剩余的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致贫情况变得十分复杂,扶贫攻坚越到最后越难。要完成到2010年2900万未解决温饱贫困人口的脱贫目标,形势紧迫。  相似文献   

5.
山西是我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山西的兴衰关系到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目前,山西省还有50个贫困县,380万贫困人口。搞好这380万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事关重大,意义深远。因此,全省上下要紧密地团结在省委的周围,统一思想,下大决心,采取得力措施,贯彻好刚刚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完成好我省第七次党代表大会提出的“发动3000万,扶贫攻坚380万”这一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现就加快山西的扶贫攻坚问题,谈点基本思路。一、导致贫困的原因剖析根据对我省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调查分…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在过去多年取得成绩基础上迈出了新的步伐。5年来,贫困人口由3120万减少到2365万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还应该看到,两千多万人这个数字,已经相当于很多国家的总人口。同时,我国目前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和刚刚越过温饱线但还不稳定的低收入人口总计有6432万人,而建档立卡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一、目前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也是农村贫困人口减少最快的历史时期,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1997年的5000万人,农村贫困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直视农村扶贫工作为重中之重.30年来,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占农村总人口33%的2.5亿减少到2007年占农村总人口1.6%的1497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较快.据有关国际组织提供的数据,从1990年到2007年,中国减少的贫困人口数量占全球的比重超过70%.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的国家.中国贫困地区的发展和贫困人口的大幅度下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赞誉,被称为我们党和政府的一大"德政".  相似文献   

9.
通过25年的扶贫开发,我国解决了2.5亿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现阶段扶贫工作面临因疾病、灾难等导致高返贫率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城市的反贫困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反贫困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截止1996年底,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减少为5800万,贫困率从307%下降到67%;我国城市的贫困人口从1991年的1451万...  相似文献   

11.
到村到户是扶贫开发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选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通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大面积贫困人口普遍受益,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从1986年开始政府对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实施有针对性的整体扶持政策,通过加强贫困地区基础建设,改善基本生产条件,帮助农民发展种养业等措施,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一大批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到1993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不仅数量减少到8000万,贫困人口的分布同前一阶段相比也呈现出相对分散的特点,这个时候单靠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靠某项制度的改革来解决这部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不可能的,靠区域  相似文献   

12.
侯柠柠 《民主》2004,(11):48-48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扶贫办主任刘坚10月20日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进入新世纪以来,扶贫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增大,解决贫困人口温饱的速度明显趋缓。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连年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农户76%生活在山区,46%人均耕地不足1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更差。二是贫困人口  相似文献   

13.
陕西扶贫开发形势及任务郭鹏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一个历史时期,也是贫困人口减少最快的历史时期。陕西和全国一样,扶贫开发工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到1985年,这是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的阶段。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副...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省和强省,但其经济发展却非常不平衡。它共有50个山区县,主要分布在粤东、粤西、粤北,与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密集城市群相比,它们就是广东的“寒极”。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广东山区农民的总体收入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全省人均年收入低于2000元的961万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山区16个贫困县、水库移民安置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两者之间的差距是5∶1,山区经济的发展一直是一个  相似文献   

15.
2020年是国家实施扶贫战略的一个分界点。2020年我国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然而,后扶贫时代并不意味着彻底消除了贫困。即便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依然会有贫困人口的存在,后扶贫时代仍会存在相对性、结构性、集中性的贫困问题。针对后扶贫时代的贫困特点,防止贫困人口返贫,应转变减贫思路,将扶贫为主的治理机制转向防贫为主的针对相对贫困的治理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监督机制;建立分级预警监测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强化综合社会保障措施,做到应保尽保;加强减贫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为长效减贫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6.
今年,中国贫困人口将很可能增加数千万,这并非因为扶贫工作出现倒退,而是由于官方对"穷人"的定义将发生变化——贫困线标准有望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7.
在今年全省组织工作会议上,侯长安部长对去年的人才工作进行了总结,对今年的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了全面安排部署,对我们做好今年全省人才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今年前半年,省委组织部还将召开全省人才工作座谈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人才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  相似文献   

18.
今年4月底5月初,海南各 地隆重庆祝解放50周年。 50年翻天覆地,50年成就辉煌。 半个世纪风雨兼程,海南岛已从国防前哨变为了开放前沿,从贫穷落后逐步走向了繁荣兴旺。特别是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去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1.67亿元,比建省前增加398亿元;全省贫困人口从建省时的202万人下降到了20万人。南国宝岛:从国防前哨到期开放前沿 1950年5月1日,海南全岛解放,迅即成为南海前哨,对巩固国防,保卫南疆,统一祖国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  相似文献   

19.
扶贫要授人以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迁 《瞭望》2004,(30)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扶贫办主任刘坚日前指出,2003年,我国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80万人。贫困人口不减么反增,这是改革开放之后扶贫开发历史上的第一次。  相似文献   

20.
提高农民素质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贫困挑战,一个世纪性的难题。从中南海的决策者们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到我省领导提出的一项特殊政治任务,上上下下,正打响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扶贫攻坚大会战。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贫困地区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了全面的扶贫开发建设,并先后创造了企业扶贫、项目扶贫、科技扶贫、兴教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等方式,对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扶贫工作在“七五”期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解决了近一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就山西来说,在最近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全省380万贫困人口中已有154万人实现了温饱,特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