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情迷科尔马     
正到德国探亲之前,微信圈里朋友一篇题为《四个最美法国小镇,我愿在此终了余生》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德国与法国相邻,也许我有这个机会;二是小镇也的确迷人。其中的科尔马它最终出现在我们从法国返回德国的途中,因此特意停下来造访。科尔马是法国上莱茵省首府,境内有运河连接至莱茵河,是阿尔萨斯白葡萄酒的销售中心,自古以运送葡萄酒而闻名,有小威尼斯之称,也是法国227座获得四朵鲜花的城镇中的一座。  相似文献   

2.
父亲的爱     
初晓 《新青年》2004,(7):16
父亲是一名军人,一直对我实行严厉的家教,但自幼就很独立的我一直就不屈服父亲那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论,每次因为犯错而吃过皮肉之苦后我一直都在心中暗骂父亲的粗鲁,并总在幻想自己长大后一定要远走高飞,永不回头.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进入初中,考进高中,但这种叛逆的心理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我发现自己真正惧怕的并非父亲的巴掌,而是他的眼神,那是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警告,每次接触到这种眼神时都感觉自己的心被狠狠地抽了几下,再也不敢抬头直视父亲.  相似文献   

3.
正林斤澜先生久负盛名,以小说享誉。我和老先生不熟稔。和他的女儿林布谷女士,在一次小范围朋友的聚会上相识。她的性格很爽快,似乎与他父亲的性格不同。我让她提供父亲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帮我查到:2010年第一期《收获》杂志"集外遗文"栏目,曰《滴水不漏》。还附了林布谷的一首诗:《我想我爸》。细核对这是篇小说,后面附了一篇文章《忏悔》。  相似文献   

4.
父爱无言     
吴健 《新青年》2004,(9):14-14
父亲不是我理想中的父亲形象.我心目中一直渴望有这样的父亲,他儒雅,有一股书卷气.我很容易把与父亲年龄相仿的老师看作父亲.我一直以为父亲于自己是不可依赖的,一直以为正是父亲的不可依赖成全了我,造就了我,使我独自去面对,去解决.父亲不善表达,他沉默得近乎冷漠,但他一直是健壮的.直到有一天,在我不经意的一瞥间,忽然发现父亲老了.  相似文献   

5.
想起父亲     
我没向父母提及过我写作的事,有一天母亲在电话中说,父亲在一本杂志上看见一篇我写的东西,父亲很是惊喜,很仔细地看,然后把它搁在床头,每晚都要看一遍才能入眠。母亲的话让我沉浸在往事的海洋里,想起父亲,我不敢怠慢,手中的笔,纸上的字。  相似文献   

6.
法国并不是世界上第一个酿制葡萄酒的国家.没有人知道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首开先河,但葡萄酒确实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创世纪》中,诺亚踏出方舟时,最先做的事情之一就是种植葡萄树,然后酿酒.法国的葡萄酒历史只有2000多年.她与葡萄酒的接触是罗马军入侵的结果.罗马军在侵袭过程中,也把葡萄、葡萄酒和他们的饮食介绍给征服地的人民.在罗马人之前,法国人也许曾与希腊人接触,但真正协助把葡萄酒文化带入古代法国的是罗马人.  相似文献   

7.
我是位22岁的年轻女性。父亲43岁那年生的我,因此我从小很受父亲的宠爱。我的母亲是父亲的第二位妻子。由于种种原因,父母的关系一直不和睦。从自己记事时起,父母就经常吵架。父亲在我11岁时查出了胃癌,做了手  相似文献   

8.
离下班还有15分钟.戴安安办公桌上的电话一响,陈原就条件反射般将眼光跨越他们之间的隔板斜睨她,此刻戴安安正歪着头将电话搁在肩膀上轻声软语.他猜想她的甜笑一定如倒在清风纸巾上的干红葡萄酒,泛滥洇透得一塌糊涂.  相似文献   

9.
马德 《新青年》2005,(10):6-6
父亲是个搓澡工,打我记事起,父亲就在城南李记澡堂给人家搓澡。我已经长了很大了,也没有人喊我的大名。只是说,他啊,是搓澡工家的小子,学习不赖。即便是在夸我,只要别人说到我是搓澡工家的儿子,我就会远远地走开。记得有一年夏天的晚上,我在旁边冲凉,父亲在槐树底下坐着抽烟,冲到一半的时候,父亲站起来说,小子,来,我给你搓搓背。我有些不冷不热地说,你给别人搓去吧,我用不着你搓。说完后,我把剩余的水一下子兜头浇下来,一转身,就进屋去了。黑暗中,只剩下父亲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那里。我很为有这样一个父亲而丢人现眼。上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  相似文献   

10.
麦子 《新青年》2006,(7):34
读过一篇很美的短文<钓鲈鱼>,写的是:那年,我刚满11岁,同父亲去新汉普斯湖中的小岛上去钓鱼.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月光下,我和父亲分别放好鱼饵,然后举起鱼竿.大家伙上钩了,我同鱼较量了半天,最终把它拉了上来.好大的鱼!而且还是条鲈鱼.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10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一会儿,对我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你还会钓到的.""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鲈鱼了."我哭泣着大声争辩道.四周静悄悄的,月光下不见有其他人和船的影子.父亲不容争辩.我把大鲈鱼放回湖里.大鲈鱼一会儿便不见了.我绝望地想,也许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鲈鱼了……  相似文献   

11.
小乔的婆家     
正很喜欢庐江。庐江的名字很汉代,很美,也很男人气。美而有男人气,就是美丈夫了。庐江是出过美丈夫周瑜的。周瑜与来自我家乡的美女小乔是三国时的一对英雄儿女。若按我家乡人的说法,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小乔嫁了周瑜,周瑜就是我们家乡的小姑爷,我的家乡与庐江是"抵手"的亲家了——到了庐江,我也就像是到了小乔的婆家,有点走亲戚的意思。当然不仅如此,到了庐江我还像是回到了家。比如,这里人喊父亲为"大大",叫外婆为"嘎婆",管母亲的姐夫、妹夫叫"姨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长这样大,有一个人让我看不起,那就是父亲。他长得真的很丑,小眼睛,麻子脸,很矮,又驼背。他真的很窝囊,一辈子在小厂子里做工人,被人欺负了一辈子。如果说父亲的生活还有一点乐趣,那就是我。我长的很帅气,没有一点像父亲,高个子,大眼睛,很聪明。他真的很爱我,尽管我从小到大常捉弄他,不肯叫他爸爸,只是偶尔会哼着叫声老爹。  相似文献   

13.
打你到长大     
陈华 《新青年》2008,(1):41
一、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我和父亲的关系只能用水与火来形容听姥姥和妈妈说我小时候也是浓眉大眼聪明伶俐细皮嫩肉很惹人喜欢的,可父亲就不大喜欢我.  相似文献   

14.
母亲     
娄澜 《新青年》2005,(6):11-12
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我和母亲之间究竟处于怎样的一种状态。自从我大学毕业以后,我和母亲的交流日趋变得稀少。也许,是我独立了。这种亲情的淡漠有时候令我自己也感到吃惊。母亲没有文化,眼睛也不是很好,和父亲是在媒妁之言下结合的。嫁给父亲后便和父亲外出闯荡。去过很多地方,打过工,也办过厂。父亲不是一个很会做生意的人,因此许多时候母亲必须独当一面,雷厉风行。我们3个孩子也是他们在外地生养的。父亲不是一个细心的人,因此我知道母亲教育我们吃过很多苦,这种苦我想像得到。虽然她没有读过书,可是关心时局大事,明白风土人情,会讲普通话…  相似文献   

15.
本分     
早上,接到父亲的传呼。我跑去回电话,父亲只是问问我的考试成绩。我说:“还行,都及格了。”隔着长长的电话线,我仿佛看到了电话那边父亲那心满意足的笑容。回到寝室,我心里很不平静。躺在床上,9年的求学生活历历在目。初一时,特别想家,但父亲并不常来看我。来了,也只是在我的寝室久久地站着而不说什么。那时候,交通不方便,往返的车只有1个小时的间隔。可父亲怕同学们看见他那洗得发白的中山装,从不去学校找我经常是在寝室搭地铺过一夜。为了能给我留下更多的零用钱,他最多只吃一碗廉价的面条,而且每次都吃得很少,并说“吃得很好。”他默默地…  相似文献   

16.
小荷 《新青年》2004,(3):30
不久前看了倪萍的《聊天》,那一期节目,我一直在哭。是跟着那个贫穷的父亲在哭。他老实巴交的样子,穿着中山装,每个扣子都扣得很严,下面是一条看上去很新的裤子,脚上一双千层底的布鞋,一看就是手工做的,头上是一顶有些旧的帽子,他是来自甘肃的一个家里有着3个男孩儿的父亲。是为了供大儿子上大学一直在卖血的父亲,是整整卖了4年血、用6万多块钱供一个大学生的父亲。  相似文献   

17.
1949年2月 ,我的父亲随国民党部队败退至台湾 ,幼小的我便由我的姑母抱养。在姑母、三叔、小叔共同资助下 ,我读完了小学、初中。1966年7月由芜湖师范毕业分配来铜陵有色公司 ,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至今。然而我对自己的父亲却是一无所知 ,大人们告诉我的是 :你父亲解放前就死了。因此七十年代 ,我还多次在地面上划一个圈 ,为我父亲烧上几刀纸。1981年5月的一天 ,我突然收到一封美国来信 ,打开一看 ,原来是我父亲从美国寄往祖籍然后转来的一封亲笔信 ,内容不多 ,却表达了父亲寻找大陆亲人的急切心情。由于当时台湾对大陆处于封…  相似文献   

18.
时光像一只手,抚过的地方,就冉也回不去了. 我常常想起父亲唱歌的样子,父亲不是-个喜欢唱歌的人,半生之中只听到过有限的几次.最近的一次是在母亲生日的家宴上,父亲抱着麦,像-个孩子一样带着略微羞涩的笑,很响亮的唱了一首老歌.  相似文献   

19.
自己拿主意     
美国著名女演员索妮亚·斯米茨童年的时候是在加拿大渥太华郊外的一个奶牛农场里长大的。那时候她在农场附近一个小学里读书,有一天她回家后很委屈地哭了,她父亲问她为什么哭泣。她断断续续地说道:“我们班里一个女生说我长得很丑,还说我跑步的姿势难看。”父亲听完她的哭诉后,没有安慰她,只是微笑地看着她,忽然他说了一句:“我能够得着咱们家的天花板。”  相似文献   

20.
茶叶的故事     
那一段关于茶的往事,至今仍在我心中萦绕,10年了,只要想起,父亲的宽容、母亲的关爱便如放电影一般,一幕幕映于眼前。10年前,我在祖国南疆一个叫科甲的哨所上当兵。生活的枯燥、训练的紧张,使我这个初入军营的学生兵非常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一次超强度的体能训练之后,我又累又渴,此时的我很想喝上一杯茶水,尤其想喝那清香滚烫的家乡茶。我按捺不住饮茶的渴望,提笔给父母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很简单,除了问声平安,便是请爸给买1公斤新茶寄来。无巧不成书,由于一时疏忽,我把个茶叶错写成菜叶了。信是寄到父亲单位的,不巧父亲出差去了。晚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