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美术鉴赏家。美术作品中,鲁迅最钟爱版画。作为中国新兴木刻的倡导者,鲁迅主张木刻艺术两翼并重:一是择取中国遗产,融合新机,使现代创作别开生面,因此编印、翻刻了《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等传统木刻,收集、研究汉代石刻画像等中国古代美术遗存;一是引进外国版画作品,供青年美术工作者参考,使本土创作更加丰满。因此,他或通过中外书店直接订购,或委  相似文献   

2.
青推 《新青年》2022,(9):62-63
<正>导读:《百年印迹——中国红色经典版画典藏》一书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本书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红色经典版画作品为主要内容题材,精选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版画佳作,以此展示党百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在这本书中,版画家们以火一样的热情描绘了火热的年代,以抒情方式将强烈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和艺术美感有机结合起来,散发出版画特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被誉为花鸟画画坛新传统领军画家的陈敬友先生,近年创作了一系列写意性工笔花鸟画,与他在2004年全国第二届中国画人物画展引起画坛极大震动的那批作品一样,敬友先生将近年创作的写意性工笔花鸟画集结在一起,不仅构成他人物画之外的另一片天地,而且还在当代花鸟画画坛以其鲜明个性特征,撑起一个崭新的文化天地。敬友先生的写意性工笔花鸟画,笔墨严谨,其超凡脱俗的画面意象由儒家理想人格及社会责任感支撑。其精妙、苍灏、高迈的画面境界,蕴含了洒脱、清亮、高洁的  相似文献   

4.
我与仓夷同志相识,是1941年冬天调到《晋察冀日报》以后。在被敌人烧毁残缺的编辑部办公室里,第一次和仓夷同志见面。仓夷同志是晋察冀边区著名的记者,报告文学作家,是晋察冀日报最年青活泼的一个同志。他的个性是那样的潇洒而富于热情,在他的脸上总是浮现着轻松而愉快的笑容。在工作的时候,坐在办公室里,皱着眉头安静细致的挥动着笔;休息的时候,他和同志们亲切地聊天,说笑话,有时和一群小鬼打球、唱歌。他最得意和爱唱的歌就是《再会吧、南洋》,由于他生长在南洋,对于这支歌有如故乡般的眷恋。仓夷同志原名郑贻进,1921年出生…  相似文献   

5.
苏联吉尔吉斯作家钦吉斯.艾特玛托夫以小说集《草原和群山的故事》蜚声全球。其作品清新、浪漫的风格受到很多人的喜爱。20世纪70年代他创作了一些以儿童为主人公的小说,包括《白轮船》、《早来的鹤》、《我是托克托松的儿子》、《花狗崖》等。这些作品同样充满了独特、深刻、丰富的哲学和美学气质,作家在这些作品中继续着他的道德探索。  相似文献   

6.
文坛信息     
《新青年》2007,(11)
贾平凹当选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在陕西省作家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著名作家贾平凹当选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今年55岁的作家贾平凹是陕西省丹凤县人,他创作了《商州》《白夜》《浮躁》等大量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及散文、随笔作品,是闻名海内外的高产作家。他的散文  相似文献   

7.
二1958年,张大千60岁。他的国画作品《秋海棠》参加了美国纽约举办的世界现代美术博览会。他的这幅作品获得了国际艺术学会颁发的金牌奖。他本人获得了该学会公选的“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的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8.
茅盾的伟名随着中国现代文学在世界现代文学中地位的提高,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茅盾的作品在海外流传也越来越广泛。从时间上看,他的作品流传海外已有60年的历史;从空间上看,由于流传渠道的多种多样,他的作品已遍及全球。从被译成的20多个国家文字的作品来看,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春蚕》。作家是靠作品走向世界的。从目前来看,最早流传海外的作品是长篇小说《虹》。1931年6月15日出版的《文艺新闻》根据《纽约时报》消息写道:《虹》出版后美国某大书局即把它列入东亚文学丛书。从1936年起,日本源源不断地…  相似文献   

9.
《村边的小河——农村孩子的朗诵诗》就要出版了,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一条条村边的小河。想起了我的家乡山东省日照市南郊夹仓的付疃河,夹仓是由日照的母亲河付疃河冲积而成,作为日照的小粮仓,“夹仓”名不虚传。夹仓作为付疃河入海口,曾是颇负盛名的渔港、商港,如今因泥沙沉积而面积日广。付疃河虽然在我心目中是一条“大河”,但比起不远处已划入日照市辖区的沐河以及沂河来,她还只能算是一条小河。身为日照人的我,对流经夹仓村东的付疃河的感情,是可以想见的。朗读诗《村边的小河》,组诗《海边孩子爱大海》就这样流了出来……想起了在著名的…  相似文献   

10.
挚友作家龙冬赠我一册译作《仓央嘉措圣歌集》,这是他翻译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诗歌的集作,也是他努力学习藏文的心血结晶。龙冬兄的妻子央珍是一位才华洋溢的两藏女作家。而且,龙冬兄多次出进雪域高原,以后又为汉藏文化交流所做出的一系列贡献,曾经顿得文学界友人们关注,恰如顿建平兄所言“他的生命就被镌刻上深深的两藏印记。”或许,就是因为这种西藏情结,  相似文献   

11.
1958年,张大干60岁。他的国画作品《秋海棠》参加了美国纽约举办的世界现代美术博览会。他的这幅作品获得了国际艺术学会颁发的金牌奖。他本人获得了该学会公选的“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的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2.
梁衡 《海内与海外》2014,(12):35-36
我和沉石相识,是在北京日报组织的首都作家赴云南笔会上。他是部队作家,又是解放军报社的资深记者,他的写作颇有些传奇色彩,曾只身一人去过马六甲海峡,走过青藏高原无人区,穿越过金沙江大峡谷,探访了神秘的罗布泊,等等。他的作品《黑色马六甲》《死亡之窟》《谍·爆》《谍杀》都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和对生命的深邃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三宝:成功的音符因拒绝而嘹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宁远 《海内与海外》2004,(10):52-55,59
近年来,蒙古族音乐人三宝人气飙升。这不仅仅因为他成功创作了《亚运之光》、《我的眼里只有你》、《带上你的故事跟我走》、《不见不散》等被人广为传唱的歌曲,也不仅仅因为他那几场声势浩大的个人作品音乐会。许多喜欢三宝的朋友常说,三宝身上有一种北方男人的特质,倔强、坚持、野性的三宝让人陶醉……  相似文献   

14.
话说禄米仓     
《顺天府志》记载:"禄米仓计五十七廒,在朝阳门内南小街。"禄米仓原是明、清两代的储存京官俸米的仓库,现存旧仓三座。这仓库即设于禄米仓胡同73号。储米仓库还有南新仓、北新仓、海运仓等,这些仓库名也就成了所在地的胡同名了。我的旧家原在小雅宝胡同,后又移居松树院胡同,却都是禄米仓胡同附近。那时,禄米仓也算是京城较有名气的处所吧。倘有客人来访,寻觅不到小雅宝胡同,父  相似文献   

15.
李鸿征书法     
《海内与海外》2005,(5):78-78
李鸿征,1948年生于山东,满族。秉性好学,气质儒雅。所学专业为理工科,一直在企业、科研单位、政府管理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但伴随他一生的爱好,则是书法篆刻艺术。他自幼即与笔墨为友,遍临名帖古碑,涉猎甚广。王羲之《十七帖》、《圣教序》、颜真卿《多宝塔》、《东方朔画赞》、智永《千字文》、孙过庭《书谱》、汉隶《石门铭》、《礼器碑》、《张迁碑》及多种魏碑、金文均是他孜孜耕耘、临习不辍的范本。他除了向古人法帖学习之外,还广交同道,向当代名家求教,与书法界同行交流,博采诸家之长,使其艺术造诣日臻成熟。他的作品曾多次入选…  相似文献   

16.
安部公房是日本战后文学史上一位特殊的作家。他的作品受到西方存在主义哲学、 文学思潮的影响, 以有别于日本传统文学的新颖文学样式在描述着日本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状况, 关注着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物质对人的异化等问题。这些特征在安部公房前期作品中就已经有了 显现。结合作家的经历, 对《无名诗集》、《终道标》、《赤茧》、《墙——— S· 卡尔玛氏的犯罪》等作品 进行初步的分析, 发掘作家创作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7.
享誉全球的艺术大师毕加索于1973年去世,在他身后给全世界留下一笔极为可观的艺术遗产。其中包括1815幅油画,7089幅素描,3万多印张版画,1228件他亲手完成的雕塑作品,3282件陶制艺术品,几百本速写簿,以及他给各种书籍所创作的难以数计的插图。当然,以上所提供的惊人数字还仅仅是  相似文献   

18.
《海内与海外》2014,(10):48-48
当代著名美术教育家、油画家,年届八旬的任梦璋将38幅画作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其中就包括《今日平型关》《晨曦中的喜马拉雅》《鲁迅》《西藏写生组画》等杰作。这是他在前不久举办的《梦笔成璋——任梦璋八十艺术回顾展》上决定的。在此之前,任梦璋已向中国华侨博物馆捐赠了作品。  相似文献   

19.
张虎 《海内与海外》2012,(11):78-79
自古以来,凡是有大成就者,我以为:一是对其有兴趣,二是对其勤奋努力,三是对其有悟性。舍此,难也。以中国画大师齐白石为例,少年时家境贫寒,学习木匠,19岁出师后,为提高雕工画技,用了半年的时间勾影描摹完《芥子园画谱》,后来,为了加强记忆,他又临摹了好多遍,原本是为了做木工出图样心中有谱,未想到却成为他后来走上画家之路的起点。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他又熟读背习《唐诗三百首》,临写书法,学习篆刻,"身行万里半天下",70岁以后名震画坛。一路走来之努力、之艰辛是非同一般的。  相似文献   

20.
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1936—)的名字,在中国的文学爱好者中间,已经不是陌生的了。他从1962年成名至今,共创作了七、八部长篇小说,其影响远远超出拉丁美洲地区。1976年他被选为第四十一届国际笔会主席。他的长篇小说《城市与狗》(1963)、《绿房子》(又译作《青楼》1965)、《世界末日之战》、《胡莉娅姨妈与作家》(1977)、《潘达雷翁上尉与劳军女郎》(1973)和《大教堂中的谈话》的中译本先后问世,其总印数近三十万册。一个外国作家,在短短的五、六年间有如此多的作品被翻译介绍到中国来,这在我国外国文学翻译史上,也不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