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区矫正中的分管分矫制度是实现社区矫正目的的重要制度。对矫正对象的矫正过程,实质上就是对矫正对象的社会化缺陷的再社会化过程。这就需要在现有的分管分矫条件下,运用人格理论,从矫正对象的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进行分类,并采取相应的矫治措施。为此,借鉴国外尤其是美国社区矫正分类矫治中的强化监督、家中监禁、震惊的监禁、社区服务、赔偿等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够满足我国社区矫正中不同类别的矫正对象的矫正需要。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犯罪数量不断增多,同时犯罪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这在给社会安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的同时,也给监狱改造工作带来了挑战。考虑到在押罪犯中生理性犯罪的罪犯所占的比例日趋加大,监狱应结合罪犯的犯罪类型以及其在服刑期间的表现采取适宜的矫治方法,因此应用药物进行罪犯矫治成为适应新形势的重要改造手段和途径。具体是在监狱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将药物矫治与心理矫治进行有机结合,从生理与心理两个层面进行改造教育引导,消除其主观恶性,促使罪犯重新社会化,这种革新的矫正理念与改造模式对于降低服刑人员再犯率具有一定的启示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不断深入,电子监控会越来越吸引人们的注意。电子监控能有力提高监管力度,对服刑人员起到鞭策作用,且相对监狱来说更经济。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各个地区对电子监控的适用并不统一。为了规范电子监控的适用,使社区矫正真正成为与监狱行刑并行的行刑方式,我们应该转变刑罚观念、完善电子监控立法与设备、协调好电子监控与其他配套措施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暴力型青少年罪犯具有在社区矫正的心理依据及优势。根据暴力型青少年罪犯的认知、情绪、意志等特点,以暴力型青少年罪犯的文化教育和法制教育为出发点,充分发挥社区公众的宽容性和家庭对矫正对象的亲和作用,安抚、感化和激励矫正对象,增强其自觉性和自制力,这种作用更有利于他们的心理转化和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5.
在社区矫正实践中,自信训练法是主要方法之一。对被矫正人员进行自信训练,要使其确认需要进行自信训练的问题,了解进行自信训练的动机,界定适当的行为,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矫正方法等。  相似文献   

6.
心理赋能是以人为本的具体化,以社区矫正对象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在接纳与尊重社区矫正对象的前提下,社区矫正对象所产生的一种内在认知和心理感知,包括社区矫正对象的自我意义感知、自我效能感知、自我决策感知及自我影响感知,是提高矫正教育效能的工作范式。对社区矫正对象而言,心理赋能可以提升认知,增进情感,强化意志,激励行为,提高矫正教育的自我效能。心理赋能的类型包括组织赋能、个人赋能、社区赋能、自我赋能等。通过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发智识赋能、关怀心灵赋能、角色承担赋能等赋能方式,使社区矫正对象获取自我矫正教育的心理能量,促进社区矫正对象的自我成长。  相似文献   

7.
随着司法文明的演进,非监禁刑罚逐步取代监禁刑罚成为新的国际行刑趋势。当今世界各国都在进行非监禁刑制度的革新,社区矫正制度是其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社区服务作为社会矫正的主要形式,能够提高罪犯的改造质量,有利于促使罪犯顺利地回归社会,并且对于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区矫正作为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应体现刑罚的本质属性——惩罚性。在社区矫正中,应以惩罚监管为核心,兼顾教育矫正与帮困扶助的矫正作用。但在试点期间,由于各种原因,使一系列惩罚监管措施在实施期间出现了各种难题,导致其并没有充分、合理地适用,使惩罚性在社区矫正中的体现削弱,这不仅有悖于刑法的目的和任务,弱化了刑法预防、惩治犯罪的功能,而且可能导致社会公众尤其是受害人对社区矫正制度的质疑或否定。因此应当高度重视这一现象,认真研究并采取对策予以纠正,确保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9.
社区矫正的特征不应仅仅体现在矫正活动在开放的社区中进行,更体现在社会力量对罪犯矫正活动的广泛参与上。作为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社区矫正对象在某种情况下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因此,构建一个有利于服刑人员社区矫正的社会支持网络势在必行。培育和发展社区民间组织,不仅有利于构建和完善社区矫正的社会支持系统,而且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社区矫正中的危险控制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矫正中的危险管理,就是根据犯罪人的危险程度分配矫正资源。在社区矫正的管理中,为了有效地控制危险,应当根据犯罪人的不同危险程度,有针对性地、合理地配置矫正资源。  相似文献   

11.
社区服务工作在青少年不良行为的预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青少年的大量时间在社区中度过,搞好社区服务可以避免青少年在这些时间中的不良行为;其次,社区服务可以有效地影响青少年的家庭,从而能减少由于家庭因素而产生的不良行为;另外,社区服务还可以有效地转变社区的道德状况,减少大量因道德状况低劣而产生的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12.
公益劳动是我国当前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实践的操作运行中存在一些问题,急需改革。要想取得实质上的进展,需要对公益劳动进行科学的定位,解决公益劳动与刑罚轻重的问题,公益劳动的决定机构的问题以及公益劳动的强制性、规范性问题,并最终将公益劳动纳入到我国刑罚体系中。  相似文献   

13.
社区矫正是我国行刑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司法改革的重要一环,拥有行刑权的人民警察是保证刑罚执行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社区矫正轻刑化,非监禁性的属性,人民警察在社区矫正中的身份一直无法得到合理的认定。明确警察在社区矫正中的分量,能够有效保证矫正的质量。通过对大量文献和政府政策、法规的阅读,结合了各个省市社区矫正队伍建设数据,辩证分析各学者的观点,从我国社区矫正制度执行现状出发,总结出建设社区矫正中警察队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论社区矫正中的人身危险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险管理是社区矫正的关键所在。而人身危险性评估是危险管理的基础。在对社区矫正对象的人身危险性进行系统评估时,应当综合考虑犯罪人的个人基本情况与犯罪的行为表现等与犯罪人相关的各种因素,采用“统计为主、临床为辅”的合理评估模式。同时,应将“动态”的人身危险性评估机制引入社区矫正工作中,采用累进处遏制的管理方法,真正体现矫正个别化原则。  相似文献   

15.
成熟社区的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参与是社区矫正发挥其功效的根本保障.倡导社区矫正中的志愿服务,首先在于纠正社区成员对志愿精神的理解偏差和对社区矫正的漠视;其次,需要完善相关立法和技术规范.如是,志愿服务才能夯实社区矫正内在要求的社区成员广泛参与的基石,其本身的发展更为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治理,投身公民社会建设提供了广阔平台.  相似文献   

16.
我国开展社区矫正以来,犯罪人的权利保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但是,伴随着犯罪而存在的被害人的权利却没有受到同等程度的关注与尊重。在社区矫正中基本上是以社区矫正对象(犯罪人)为中心或本位的,被害人基本被排除在社区矫正之外。在当前的社区矫正试点和推进中,应重视和解决在社区矫正中犯罪被害人参与和权利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7.
罪犯再社会化与罪犯教育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改造罪犯就是对罪犯进行再社会化,但是监狱对于实现上述目标而言作用有限。故此,需要从整体上反思现有的罪犯教育制度,调整罪犯教育活动的目标、限制罪犯教育的对象范围、更新罪犯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刑法修正案(八)》的颁布,监狱内的形势也日益严峻,在押犯的构成也随之发生变化,同时罪犯矛盾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监狱在刑罚执行中忽视了治本功效。因此,监狱作为刑罚执行的主体,一方面应及时化解狱内矛盾,确保监管安全;另一方面为贯彻落实监狱工作的首要标准,应切实提高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  相似文献   

19.
社区矫正是一项受到政府和学术界普遍认同的非监禁执行活动。本文作者结合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和经验,对完善我国青少年社区矫正制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社区矫正在全国部分省、市的开展,标志着我国刑罚改革的重要进步。但在实践中,由于法律规定缺失或者过于粗疏,已越来越困扰社区矫正的正常开展,随着试点时间的增长,如果没有明确的法律支持,社区矫正工作将面临更大的困难。本文对社区矫正的部分立法问题及人民法院在社区矫正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以期对推动这项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