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诗人黄殿琴以其清新隽永的诗歌崭露头角,步入诗坛。她赠与我的薄薄的诗集《多梦季节》,在我的阅读史上留下了很深印迹。她的诗作轻柔,细腻,透明。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她如鱼得水,倾情诠释内心的绵绵情感并辐射着身边的现实和生活;诗中充满源于生活的灵光闪现、对未来的希冀和无尽的幻想。之后,写诗之余,她转向散文体的写作。十余年下来,出版了十几本书,是一位创作精力旺盛的女作家。她永远是一个走在时间前面的女人。她这样说:“我时常为时间、空间、万物、宇宙而感动,它们是智慧的动力;我也时常为体悟到的‘诗歌之重’…  相似文献   

2.
想当年,外祖母也是悉尼小有名气的裁缝和时装设计师,她在悉尼有名的富人区邦才海滩附近开了一家时装店,整个东区的各界名流都时常光顾她的小店,她收费低廉,但时装的品位却一点都不俗,所以大家都喜欢她的小店。即使在那个时候,富人们也知道物美价廉的道理。我一直叫“姥姥”而不是“外祖母”,她还有另外一个崇拜者,是一个年轻的希腊女裁缝,有一天,姥姥和这位希腊女孩在一起吃午餐,姥姥剥开了一个橙子,发现里面长了一个绿色的叶子,就像一个小小的橙子树长在里面一样,那位希腊女孩子兴奋地对姥姥说“:橙子树就是那样生长的,如果你把它种起来,它…  相似文献   

3.
她出生在美国东部密西西比的一个偏僻小镇,家境贫寒.她的父母并没有结过婚,在她出生后不久便分手了.她的姑妈给她取名叫"orpan"--旧约圣经"路得记"里一个卑微女人的名字.她被扔给了外祖母照顾,半文盲的外祖母自创"象形法"教她认字.  相似文献   

4.
再谈红酒     
正我开始品尝干红葡萄酒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有人送父亲两瓶法国勃艮第的干红葡萄酒,父亲开瓶后也给我倒了一小杯,他对我说:"这个酒度数很低,不醉人的。在法国路易十四时代,还被当成保健品,对身体是有好处的。"我品尝了一杯,很奇怪葡萄酒却无甜味,口味酸酸的,并不很喜欢喝。1996年3月初,我去法国凡尔赛市探望在那里医疗中心进修的妻子,住在那儿近三个月。我们  相似文献   

5.
我家住在白云观附近。自上世纪90年代始,每逢春节的年初一到正月十五,白云观庙会兴盛一时,沿街了搭满了木棚及蓝布帐幔,各类京味小吃的饭摊应有尽有,也使我头一次见识了卤煮火烧。我家父母都是江浙籍人,所以我从小未品尝过卤煮、爆肚等真正北京风味的特色小吃。乍一见,卤煮大锅中沸汤里浮现的肥肠、肺头,常是掩鼻而过,更别提来一碗尝尝了。我头一回品尝卤煮火烧、爆肚等京味美  相似文献   

6.
吝啬父母心     
几位朋友聊天,话题说到各自的父母身上,其中一位说:那次爸妈到我家来,大概中午我做的饭有点成,吃完饭后我爸一连喝了两杯水.我妈在旁边不断地用眼晴瞪他,我爸没看见,继续倒水喝.直到喝到第四杯,我妈终于忍不住了,埋怨我爸:你就不能少喝点?妞妞家的水那么贵!忍着点,等一会儿回家了,让你喝个够……你们说,我妈怎么那么小气啊?八块钱一桶的纯净水,她都不舍得让我爸多喝……  相似文献   

7.
利民 《新青年》2004,(12):15-16
小到大,我家搬家的次数共有40多次。那时父亲跑买卖,自家有辆卡车,为了方便做生意,我们的家时常流动,搬家也方便,把东西往车上一装,便奔向下一个陌生了。在我的记忆中,生我的那个小村子早已渐远渐淡,连个轮廓也记不起了。成长的过程中我几乎没有朋友,无论在哪个学校,总是刚和周  相似文献   

8.
九寨沟,是我梦幻多年的地方。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就开始对她心驰神往,希望一睹风采。因为,作为中国最闻名的景区之一,九寨沟享有诸多至高无上的美誉。"桂林山水甲天下,九寨山水胜桂林";"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九寨天堂,童话世界"。这些崇高的赞誉,足以让天下所有的景致都黯然失色,也足以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和诱惑。  相似文献   

9.
父亲的爱     
正我父亲上世纪40年代出生在北京普通百姓家庭,在我看来他是既普通又不普通,普通的是他生活在一个不富裕的家庭并且还有些穷,不普通的是他考上了公安学校并且是便衣警察。上世纪四十年代北京叫北平时的事他什么也没记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他应该记住了吧,可他什么也不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多热闹,我不信他什么都不知道,就  相似文献   

10.
周莹 《新青年》2015,(2):32-33
1东方欲晓,晨曦初露时,我从夜班卧铺客车上走下来。一路风尘,一路疲劳地回到清风源镇的家。本想去街上的酒坊买点酒解馋。遗憾的是,柴叔已经不在街上卖酒了。他的酒坊彻底关门了。我出门旅行仅仅二十多天,柴叔就不见了。我奇怪地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欲言又止。面对母亲怪异的表情,我更加疑惑了:"难道柴叔死了?""那倒没有。"母亲平静的回答"难道柴叔病了?"我紧接着追问。"身体棒棒的,好着呢。"母亲慢悠悠地说。  相似文献   

11.
子是我小学时的同学,也是我较要好的一个伙伴,一年级时我们就在一个班上,她是班长,学习特别棒,只是穿得很破很脏,头发整天像枯草一样乱,不像个女孩子。她胆子很大,从没见她怯过生。刚开学那会儿,大家互相都不认识,谁也不跟谁说话,而她却很大方地主动与同学们说话,老师提问问题,全班只有她把手举得老高,半坐半站地耸在桌子上,嘴里还嚷着:“老师,老师!我会!”或许鉴于这一点,老师让她当了班长。叶子家与我家不太远,一个在村东头,一个在村西头。她经常上我家找我玩,母亲说她是个苦孩子,便常留她在我家里吃饭,有时还特别偏疼她,她的碗盛得满满的…  相似文献   

12.
养花散记     
正我家的花都是大众花品,投入不需太多。花市里看到什么花,那一瞬间的美感动了我,即刻就想带回家去与之相伴。其实花儿是没有贵贱之分的,你用了心,你就有了一段感情。安东尼的《小王子》里,小王子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那朵玫瑰花,一个普通的过路人以为她和你们一样,可是,她单独一朵就比你们全部重要,因为她是我亲自浇灌的,因为她是我放在花罩中的……因为我倾听过她的怨艾和自诩,甚至有时我聆听她的沉默。"  相似文献   

13.
正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学习,同桌是而今的大作家王安忆。当时她是个小女孩,也没听说有过什么石破天惊的作品。背后有人猜她是因为母亲茹志娟而受到了照顾。她不声不响的样子让我很是同情,自己是从小镇来的,才发了一个短篇小说就觉得写不下去了,很自卑,就有点同病相怜。上课的时候居然老是对她指手画脚:我从小上课就不太用心,看她记起笔记来恨不得连老师的喷嚏都记下来,觉得好笑,就老打岔,说老师的这段  相似文献   

14.
载涛与京剧     
正先父载涛酷爱京剧,究其原委,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后金肇兴之初,努尔哈赤对待战争中被俘获的"优伶"施以优待政策令其重操旧业;康熙朝恰逢孝惠皇太后七十寿辰,康熙帝在太后面前跳起满族的"蟒式舞";乾隆帝在腊月二十三坤宁宫祭灶时总要亲自敲打鼓板与皇后同唱《访贤曲》;先父的祖父道光帝曾经耳挂白须、身穿斑连衣,手持拨浪鼓像娃娃一样在其母后生日时手舞足蹈以仿老莱子戏彩娱亲;先父的二兄光绪帝自幼入宫,深受戏迷慈禧太后的影响,也非常喜爱京剧。上世纪60年代,一位曾在赢台陪侍过光绪帝的老太监数次造访我家,他告诉我,"被囚禁的先帝  相似文献   

15.
正"昨日不可追,来日犹可为。"在被命运剥夺了光阴后,这句古训对于他们或许有了更深长的意味,或许是一份憧憬,或许是一份沉沉的安慰。上世纪80年代初,姚锡娟迎来了配音的机会。当时,广东电视台引进了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给该剧配音的任务就落在了广州话剧团身上。"心里高兴得不得了,这是我多少年的愿望!"她说,"那时觉得憋了十几年的艺术积累就要在一瞬间爆发了!"  相似文献   

16.
楼上大哥 楼上大哥姓季,上世纪50年代初生人,他父亲和我父亲是同事,住平房的时候就在一个院子里;后来搬到楼房,还是邻居,我家二楼,他家三楼。二楼的新邻居中也有一位大哥,姓纪,两个姓氏同音不同字,叫起来都是“季(纪)大哥”,不好区分。尤其是当我在家里提到他们的时候,往往很费口舌。于是,我很快就给两位大哥划清了界限,季大哥叫楼上大哥,纪大哥叫隔壁大哥。姓氏一律省略,平时无论跟谁见了面,自然就把“楼上”或“隔壁”这样的字眼也去掉了,就叫大哥,省事,也亲热。  相似文献   

17.
人们也许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长篇小说《一个中国伤兵在美国》,人们关注着书中主人公后来在美国的命运,可惜不久作者也移民去了美国。1997年年初,我与老伴从香港飞加拿大看儿子,到加之后即给小说作者李大明挂电话,他一听我到了家门口,异常兴奋:“太好了,这下我们又可以见面了!”当时大明任北美最大的中文报纸———《世界日报》驻圣迭戈记者兼业务代表。4月24日,我与老伴步出圣迭戈机场时,他已守候在接机大厅里。我怎么也没想到,他竟身着一件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军队的短袖上衣,脚踏一双三截头军官皮鞋,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那军衣上黄澄…  相似文献   

18.
吉他传情     
正真没想到,磕磕绊绊,如今我已接近耄耋之年,这七八十年的生活当中碰到了不少事,有的虽然很小,但是挺有意思,值得玩味。比如前些天一大早,桌上的电话响起了铃声,我赶紧拿起话筒,里面传来一个女孩悦耳的声音:您是宋老师吗?我是伊莎贝拉,您身体好吗……万万没想到她会给我打电话。伊莎贝拉是上世纪80年代奥地利驻华大使魏德的小女儿,后来在北京留学,练就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她的姐姐曾经跟我学过吉他。她说从别的老师那里知道了我的电话,特意代表她姐  相似文献   

19.
邻居大嫂     
去年春天,我应聘到一家公司当文书,临时找了一套空房住。对门是个三十多岁的女子,看她早出晚归,也不知做何营生。有一天,我在楼道里正面碰到她,正想跟她打个招呼,不料她却一扭头就走了,弄得我好难堪。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在我们乡下,隔壁邻居之间是很客气的,但想不到刚来到都市,就碰到了这样的邻居。平素,从未见她和人来往,总是见她把门关得紧紧的,只听见她早出晚归的开关门声。好在我上班也很忙,回到宿舍的时间很少,于是,渐渐地也就把这芳邻忘却了。一天,我去赴饭局时多喝了点酒,直到天黑才回住处。正在摸索着掏钥匙,对…  相似文献   

20.
爱莲说     
她是我的古琴老师。第一次被朋友引见去找她,她站在楼下等我们,穿着淡紫色衣衫,浅浅的笑,素白的手,雅致得让人想起绢画中的仕女。她不让我称呼她老师,而喊她,莲。莲——,轻声唤出来,即便我这样一个女子,也心生爱怜。学琴的地方在她家。房子很小,60平方米的两居室,简朴雅致。我们在一间小书房里练琴。墙上一幅扇面,两朵亭亭于碧波之上的莲花,上面一行草隶: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她对我说,是我家先生画的,字,也是他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