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微博、微信等网络新技术新应用快速兴起,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冲击越来越大。与传统媒介生态环境相比,新媒体环境以其开放、便捷、多元的优势,在信息传播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新媒体舆论环境下,胜利油田坚持结合企业实际,树立"像重视传统媒体一样重视新媒体"理念,顺势而为,创新思路、机制、方式,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强化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努力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网络技术的革新,新媒体以即时性、交互性、数字化等优势迅猛发展。而作为传统媒体的党刊,如何面对冲击与挑战,利用机遇创新求变,逐步发展为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强大实力、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是现阶段党刊向新媒体转型发展、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党刊发展面临的冲击和挑战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极大地压缩了纸媒、电视媒体、广播等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传统媒体受众,其定位仍  相似文献   

3.
网络是一种新媒体,网络媒体与司法之间的关系,较传统媒体更为复杂。在网络社会中,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它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影响等对司法提出了新要求,但司法回应这种要求的能力却很不足。司法与网络媒体间的紧张关系将长期存在。要消解这一紧张关系,应构建司法与网络的适度隔离制度,以使司法保持其依法独立裁判的品格。  相似文献   

4.
网络的高速发展,多媒体、移动通讯技术快速发展,中国进入网络信息化社会,网络新媒体自然而然应运而生。新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传播特点对社会舆论传播与引导产生重大影响。网络成为舆论事件的放大镜,新媒体广泛、快速的传播特点带给政府舆论引导新的挑战。本文分析网络时代舆论传播特点,以及政府舆论引导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探析互联网背景下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手段和策略选择,从而提升政府舆论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逐渐代替传统媒体,成为公众传播信息和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新媒体传播机制,需要网民真正的提高媒介素养"软能力"。网民媒介素养的提高,有利于规范网络舆论,维护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秩序。对网民个人来说,也有利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能力的提高,为个人提供良好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民的行为和认知有了新特点,而建立在这些新特点之上的网络舆论,越来越成为影响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的重要因素。新的网络环境下,推动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治理,贯彻"立德树人为根本"的育人理念,应加强网络道德治理的理论研究,推动理论创新与教学实践的双向互动,探索构建高校新媒体网络道德治理新模式,同时挖掘中华文化的独有特点和传统优势,推进网络道德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微博等个人媒体的迅速崛起,不仅改变了传统媒体控制话语权的格局,更创造了新的媒体舆论环境。面对新媒体环境中出现的网络舆情危机,国有企业应根据危机所处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事前以预防监控为主,事中以快速应对为主,事后以恢复企业形象和经营为主。  相似文献   

8.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信息需求的不断变化,新媒体逐渐渗入人们的生活,并在信息传递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媒体下广告传播与营销的方式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以受众为核心,多元化的媒介平台与多媒体的广告创意即"终端推广"正成为中国广告业不可逆转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舆论传播的重要平台,极大地改变着舆论存储、舆论表达和舆论引导的格局。新媒体传播具有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时代特性,网络交互式催生非线性传播模式,开放性使传统"把关人"缺失,自传播性让"草根"传播成为新锐。新媒体传播加剧了"两个舆论场"的碰撞和摩擦,催生"塔西佗陷阱"的舆论怪圈,导致以"管控"思维为主导的传统舆论管理模式面临挑战。在新媒体时代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应着力推动新媒体空间多元舆论的"相互建构",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构建现代化的立体传播体系,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打通"两个舆论场",实现舆论引导与舆论表达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是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具有与传统媒体环境不同的特点,给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带来机遇和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党外代表人士共识教育创新要借鉴"互联网+"理念技术、开创共识教育新模式,整合各方资源、提高共识教育培训能力,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政治共识教育效果,培养既懂理论政策又能运用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全媒体环境给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新时代毒品预防教育工作迫切需要根据当代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充分利用好新媒体渠道,同时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补融合,联动线上线下丰富资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帮助大学生们练就在严峻禁毒形势下识毒、拒毒、防毒的真本领,激发大学生参与毒品预防教育的主人翁意识,为打赢禁毒人民战争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2.
媒介天然具有"放大"潜能。相对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技术及其创生文化所构建的新媒体环境,更是成了社会风险前所未有的放大场域。一方面,新媒体与风险扩散之间形成了高度的技术耦合,新媒体技术在风险扩散速度、扩散范围、感知渠道、体验效果、不确定性等方面大幅提升了风险放大的概率、加剧了其放大后果;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创生的文化进一步驱动了风险放大中的信息传播机制与社会反应机制,导致风险的非理性放大以及相关社会运动的激化,使得风险又衍生出其他更多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媒体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应运而生,在新媒体的视觉冲击下,思维模式和参与心理的变化给社会的思想观念及其表达方式带来了非常大的变化。新媒体之所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它是借助网络媒介的持续改进技术,网络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新媒体的代表,具有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意义,并且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网络技术还将更加社会化,文章从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展开探讨,然后分析了新媒体的发展对大众生活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当前青年德育工作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同时新媒体技术和环境也给青年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文章主要从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传播特征与优势入手,分析当前青年德育工作面临的环境复杂化,模式和手段多样化、快捷化,内容海量化、快餐化,价值判断标准的多元化等种种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的话语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点对点"与"面对面"传播、多项裂变式传播、跨界传播、交互体验式传播、图像化传播等特点,这些特点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思维方式、记忆方式、交流方式、行为方式等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共青团作为团结教育和引导青年的先进群众性组织,只有掌握新媒体话语传播的特点,增强信息监控和遴选能力、注重交互和跨界融合,运用简约、极致的的语言风格增强团的宣传和活动影响力,把握新媒体话语传播的主导权,才能实现共青团的职能,带领全体青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6.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虚拟社区成为大学生思想活动的重要场所.新媒体虚拟社区中大学生思想的群聚性、多元性、动态性、可塑性等特点深刻影响了学生群体的集体意识和行为方式.而大学生思想变化也表征为共同参与、思想认同、共同创造、思想异化等过程和结果.为了更好地引导新媒体虚拟社区中大学生思潮的方向,可从营造兼容并蓄的新媒体虚拟社区环境、以网络伦理教育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探索疏导新媒体思想流变的管控机制、拓展新媒体虚拟社区的教育服务平台等方面引导新媒体虚拟社区中的大学生思潮,使之具有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接受、创新到发展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于中国实际不断调整与优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新媒体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渠道。传播信息与传播环境的互动,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在传播学上得以充分体现。新媒体技术的传播功能、新媒体时代的内容生产方式以及新媒体的传播渠道重构,赋予马克思主义传播以新的路径选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对接、融合、互动与创新,将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改变传统媒体之下的信息传播格局,深刻影响当代社会发展,同时也带来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必须高度重视新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尽快提高领导干部应用新媒体的能力,做好新媒体时代的青年工作,促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科学管理新媒体。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改变了传统的传播状态,使传播形式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也使传播主体大众化、传播内容多元化。在两岸交流中,网络等新媒体对两岸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升级有促进作用,对两岸经贸合作与交流有提升作用,对构建便捷文化通道、增进两岸文化认同有重要作用,对开创两岸交流的新格局也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技术为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渠道和更加宽松的环境,各种介质的网络参政已成为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新的社会阶层利用新媒体渠道进行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存在着非理性、非均衡性和无序化等问题,需要从健全网络参政法制、规制新媒体参政行为、畅通官民舆情沟通、扩大新媒体正规参政途径、增强有效回应等方面创新有序政治参与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