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郭沫若在1958年12月公开宣布入党以前,一直以"无党派民主人士"的身份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其实,早在1927年8月,他就  相似文献   

2.
泰栋  尚之 《各界》2010,(7):18-20
沙文汉是1925年入党的老党员,是熟悉俄文、日文,有学术著作的革命知识分子,是长期在白区(江苏省省委,上海局)担任领导,解放后又担任浙江省省长的高级干部。他在宁沪从事地下策反情报工作屡建奇功,1957年错划为“右派”,是全国党内最大“右派”,而且是最后一个彻底改正的“右派”。大部分“右派”的改正时间是1979年或1980年,沙文汉一直拖到1982年才改正。  相似文献   

3.
余音 《各界》2013,(1):6-9
他的出生地并非“盐店巷”;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第一人;他才是朱德入党介绍人;他参与了南昌起义的策划;他的“关门弟子”是吴敬琏。  相似文献   

4.
陆迎一 《民主》2011,(5):43-44
“他曾经是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1941年单线入党),不幸的是在战争年代的特殊情况下,在随同‘新浙东日报社’转移的过程中,为防暴露整个队伍的机密,他的党组织关系证明随其它一些档案材料被全部深入海底。他立志要重新入党,然而1957年后的反右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无情地摧毁了他这一孜孜追求。”  相似文献   

5.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周恩来劝说郭沫若去日本与安娜团聚。他人在异地,心向祖国,韬光养晦,以待时机。周恩来指示1921年就入党的法学家刘伯垂与郭老保持单线联系。“卢沟桥事变”唤起了郭老要参加抗日的决心。刘伯垂也及时向郭老传递了周恩来的指示,加速了郭老回上海参加抗日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解名     
薛国林 《党政论坛》2012,(16):49-49
郭沫若先生有一次应邀参加漫画家“廖冰兄”的画展,席间,郭沫若问廖冰兄,为什么取这样一个奇怪的名字,自称为“兄”?一同出席的版画家王琦抢着代为回答:“他妹妹名冰,所以他叫冰兄!”。  相似文献   

7.
黄团元 《各界》2010,(9):69-72
郭沫若的一生(1892—1978),多彩多姿。邓小平在1978年6月18日为他致的悼词中这样评价:“郭沫若同志不仅是革命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而且是革命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著名社会活动家。他在科学文化方面作出的贡献,在革命实践中立下的功绩,赢得了全中国人民和世界进步人士的尊敬。”邓小平还说,“他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具的著名学者。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相似文献   

8.
唐燕能 《各界》2014,(11):8-10
1948年春,蒋月泉曾参加过国民党领导的上海“戡乱建国”宣传总队,这个问题在1953年民主改革、1955年肃反中都作过书面交代,结论为一般政治历史问题。与蒋月泉情况完全相同的唐耿良也并没有因为这个问题影响他的入党。“文革”中,蒋月泉按照造反派的要求,把这一历史问题重新作了书面交代。蒋月泉承认,他在1949年春节曾接到评弹研究会通知,要他到上海电台参加义务播音,募捐慰劳“国军”。他去唱了一段开篇。这是他历史上的一个“污点”。  相似文献   

9.
庞守义 《各界》2013,(6):17-19
朱克家这个名字,如今人们已经十分陌生,但四十年前在神州大地上却很“出名”。他是1969年从上海插队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公社勐掌生产队的知青,到了1973年4月,突击入党,三个月后成了中共“十大”代表,并是主席团成员。时年二十三岁的他,成为最年轻的中央候补委员。朱克家坐直升飞机一步登天,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普遍认为他有特定的社会背景。各种猜疑难免沸沸扬扬。本文是采访朱克家的真实记录。  相似文献   

10.
《党政论坛》2009,(16):6-7
许德珩曾是五四运动的先锋,又是“九三学社”的发起者和长期的领导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的一生都在为民主科学而奋斗。他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间长达52年,在近90岁时终于实现了入党的愿望。五四先锋许德珩,1890年出生于江西省德化县,(现属九江市),字楚生。祖父是中医,父亲在书院任教。他从6岁起在家馆中读书启蒙,后入私塾,16岁到县城同文书院学英文和数学,因家贫无力住宿只好走读,每目往返20公里,锻炼了意志和体魄。  相似文献   

11.
赵本山主演的电影《来者都是客》,除了为该片绝妙的讽刺艺术叫好外,最让笔者触动的是片中负责招待上级来客的“八把手”的一句话。这位“八把手”因招待上级吃喝很有一套,乡长便要发展其入党,而“八把手”却说:“俺不是不想入党,只是俺觉得这样大吃大喝搞不正之风,够党员标准吗?” 一位普通群众不能抵制“吃喝风”而自感“不够党员标准”,那些有了党员身份却不能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的党员同志是否汗颜,更不必说成克杰、胡长清等人了,他们正是因为将“党员标准”抛之脑后,才有了日后可耻的下场。 “够不够党员标准”,每位党员都…  相似文献   

12.
有这样一份特别的入党申请书,出自著名战士作家高玉宝之手。高玉宝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从旧中国的一个小童工、文盲,经过党的培养,在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经受几十年的锻炼,逐步成长为一名革命作家。1948年,他要求入党时,由于还不会写申请书,只好以画代字写出了8个字的入党申请书:  相似文献   

13.
上海羊毛衫一厂政工生活部门党支部,围绕提高党员素质和党组织的战斗力,为党风尽快实现根本好转而多做贡献,开展了“入党生日祝贺”活动,收到较好效果。他们开展的这项活动,是在一九八一年进行“献诗歌颂党的六十周年”和一九八二年组织的“回顾入党后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的二子郭博郭博在日本读完了小学、中学和大学。1955年回国后,就一直在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工作。郭博不仅是一个很有造诣的建筑设计师,而且在摄影上也别树一帜。他曾举办过8次个人摄影展。讲到摄影,郭博说,文革中,我看到上海许许多多的优秀建筑被破坏殆尽,这太使我痛心了,我想用自己的镜头,将上海的面貌保留下来。不想歪打正着,却成了“摄影师”了。  相似文献   

15.
《求知》2004,(7):4-5
甘肃省张掖市有一位农村砖瓦匠,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业,成了拥有数亿元资产的私营企业主。他勤劳致富,奉公守法,热心为老百姓办好事,先后捐出数百万元为村里兴办各项公益事业,自己却过着节俭的生活。多年来,他一直怀着对党的深厚感情,多次向党组织表达入党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6.
湛旭彬 《各界》2010,(9):61-64
在是否发动群众去反贪这个问题上,朱元璋一直都主张“官”、“吏”区别对待。对待“污吏”,他一直在《大诰》里不遗余力地号召群众去“造他们的反”:但对待“贪官”,他的政策却一直都表现得相当克制。个中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17.
郦千明 《各界》2014,(8):19-20
1903年6月,上海“苏报案”发生,宣传进步思想的章太炎、邹容被租界当局囚禁于提篮桥监狱。两年后,邹容病逝狱中,年仅21岁。邹容墓的建造一直要等到17年之后才开始……邹容去世后,遗体由《中外日报》馆备薄棺殡殓,置于当地人称为“化人滩”的荒冢地,据一位老狱卒讲,在棺前埋一块刻有“周镕”二字的小石碣。 友人陈去病获悉,立即写信给刘季平,请其设法择地安葬……  相似文献   

18.
“是”之妙     
一九二二年“创造社”的三巨头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同时聚集上海。一天,在郭沫若的住所,成仿吾从湖南带来了一块腊肉,讷讷地对郭沫若的妻子安娜说: “请,请安娜主妇烧一烧,烧给大家吃!”  相似文献   

19.
封五昌 《各界》2010,(3):94-96
陈树藩,字柏森(又字伯生),祖籍湖南宁乡,1885年11月20日生于陕西安康。青年时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回陕,任陕西新军炮营军械官。直到1911年,西安“反正”的前一天,在得知起义确切爆发的消息后,他才经人介绍加入了同盟会。10月22日,陈参加新军起义。西安光复后,陈在以张风岁羽为首的“秦陇复汉军”都督府工作。  相似文献   

20.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为官者的政绩如何,他在任时的溢美之辞,似乎不能算定论。待他离任之后,不在其位,群众对他的评价如何.才最真实、最公正,也大体可以作为这个官员在任职期间品行好坏、政绩优劣的鉴定。为官者离任后,百姓的顾虑少了,包袱扔了,胆子太了,敢说真话了.也就能识“庐山真面目”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