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方凡 《求索》2005,(12):179-181
威廉·莎士比亚的《奥赛罗》的悲剧根源众说纷纭。从后殖民主义角度来看,《奥赛罗》展现了殖民主义的种族和文化优越感,被殖民地边缘人的内心矛盾,以及中心与边缘文化“对话”的平衡与失衡。《奥赛罗》的悲剧是殖民主义的必然结局,也是奥赛罗的自卑心理和痛苦灵魂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2.
韩霄 《求索》2011,(11):185-187
在古典小说史上,《三国志玉玺传》出现在《红楼梦》之前,似乎有着特殊的意义。《三国志玉玺传》与《红楼梦》在叙事艺术结构上以及悲剧意蕴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三国志玉玺传》的“玉玺”叙事结构艺术与《红楼梦》的“通灵宝玉”叙事结构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玉玺”与“通灵宝玉”的悲剧意蕴统领了对众女子带有悲剧命运色彩的动态过程,共同关注了众多不幸女性的心灵世界。从二者在某种程度上的相似以及时代背景看来,《三国志玉玺传》可能对《红楼梦》的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坛经》与《忏悔录》美学思想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立明 《思想战线》2002,28(1):50-53
《坛经》与《忏悔录》作为东西方宗教文化名作之一 ,其中包蕴着若干的审美思想 :《坛经》中具有可引申以资中国古代美学发展的思想论断 ;《忏悔录》则把艺术审美与宗教信条相结合 ,树立起基督教美学权威。比较两书的美学思想 ,强调心性的作用及与各自文化背景中的人学思想密切联系是其相同之处 ;不同的美学传统思维模式以及佛教、基督教教义中对美本质的不同认识又是导致差异性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4.
虎妞是老舍先生代表作《骆驼祥子》中塑造的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祥子与虎妞的故事,是一个特定年代里的人生悲剧,虎妞对祥子的爱有真情真爱的一面,但这种畸形的爱却在客观上伤害了祥子,也造成了自身的悲剧。本文从虎妞的性格特征、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层面对虎妞这一人物形象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宋义霞 《求索》2012,(8):160-161,153
贾平凹近年力作《古炉》,以亲历者的感受,用一个小孩子的经历,通过陕南闭塞落后以烧瓷为生的小山村,巧妙深刻地展示了"文化革命"独特不堪回首的历史。作者从环境悲剧、爱情悲剧和人格悲剧的三重审美视角揭示动乱的社会根源,艺术地表现了动乱中的文化失落与人性扭曲的阵痛,让人痛苦中震撼惋惜,让人反思中惊醒与重构。  相似文献   

6.
王玲 《求索》2012,(12):137-139
学界对《左传》中的女性多有述及,但对《左传》中的鲁国女性却尚未有人研究。《左传》中的二十七位鲁国女性几乎无一例外地陷入悲剧命运,究其悲剧根源,则在于鲁国封建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对女性的束缚和压抑,在于她们对宗法伦理观念的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7.
《丰乳肥臀》自面世以来多有争议,它在莫言获诺奖后再次成为热门话题。《丰乳肥臀》事件包括争议、停印、畅销……等。欲望狂欢、苦难宣泄与文学讽喻交织的《丰乳肥臀》世界是"作为老百姓"的莫言写作立场针对当代语境中所建构而成,现实主义特质与感官化盛宴的论争使得文学媚世问题凸显。作品从审美内涵、期待视野、作品传播这三个层面叙述了这部文学作品的期待视野的形成与变迁,以及这种期待视野对莫言文学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历史性影响  相似文献   

8.
黄铃 《前沿》2012,(10):155-157
本文旨在分析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和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联系和区别,分析后发现:莎士比亚在创造《李尔王》时,并非严格遵照亚里士多德对悲剧情节所提出的三大要素即"逆转""发现"和"苦难"所制定的要求,而是在继承其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而这恰好是作为剧作家的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9.
说到体裁,但丁以前以及但丁时代的叙事文学作品主要是长篇史诗和悲剧,但丁却把他的内容严肃、风格崇高的长诗《神曲》称为"喜剧",而不是格调高雅而尊贵的悲剧或史诗,这是对严肃作品早已定型和完成的体裁形式的陌生化。  相似文献   

10.
《窦娥冤》(原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我国古代戏曲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监察机关不仅要以《监察法》《刑事诉讼法》为准据调查职务犯罪,而且同时必须以《刑法》为标尺,二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监察法》与《刑法》都是反腐的利器,有共同的内在追求与旨趣。但是,目前《监察法》与《刑法》间存在着制度错位。为此,应对《监察法》和《刑法》相关条款做扩大解释,修改《监察法》《刑法》相关条款,克服二者制度上存在的错位。  相似文献   

12.
德国文学家席勒在剧作《阴谋与爱情》中把女主人公路易丝刻画为聪明善良、敢爱敢恨、蔑视权贵、富有反抗精神,勇于担当家庭责任、严格恪守道德准则的美丽女性,典型地代表了十八世纪德国市民阶级的社会形象,既展现出对封建专制统治的不满和追求理想生活的阶级意识,又暴露出不敢与专制统治决裂的政治懦弱,造就了悲剧结局的命运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二难结构的视角,通过对作品中主人公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结局的二难状态的分析,把与《静静的顿河》有关的热点问题:主人公的定位,悲剧的成因,悲剧的意义作了简略的概括。旨在尝试用二难结构分析文学作品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和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确定,“十二五”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在“十二五”背景下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运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发展.对于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人民日报》第八版刊发了八首优秀廉政歌曲,其中有一首《<清贫>颂》:“《清贫》是风,放飞理想与信念:《清贫》是雨,冲刷豪情更凛然。一身正气,清正廉洁,高风亮节写肝胆”读了这首《<清贫>颂》歌词。我不禁想起方志敏在狱中写的《清贫》一文。  相似文献   

16.
《洛神赋》描写了曹植与洛神浪漫的人神之恋,但终因人神殊途而惆怅分离的爱情悲剧.在序文中曹植讲述了《洛神赋》的创作缘起,分别是行至洛水忆起洛神传说和有感于宋玉的神女之事.一方面曹植有感于洛水之景,情随物迁感物而兴,通过人神的爱情悲剧来隐喻自己美好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不能实现;另一方面,宋玉关于神女之事的诗赋恰为曹植情感宣泄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抒情模式,因此《洛神赋》也可以看做是曹植对宋玉神女之事的重新认知和再创造.  相似文献   

17.
李赐林 《理论月刊》2007,(9):122-124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描写了追求爱情者的悲剧、贤妻良母的悲剧和反抗男权者的悲剧等三种妇女生活悲剧,对女性追求爱情自由、追求婚烟自主、追求家庭生活中的男女平等给予肯定和赞扬,表现了作者的进步妇女观和关注妇女命运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8.
彭红卫 《理论月刊》2004,(7):131-133
马致远的《汉宫秋》以汉元帝的命运悲剧为中心,依托孤雁意象,演绎了元代知识分子乃至古代知识分子在进与退、出与处、归与不归的途中进退失据,无法驾驭自己生命之舟,注定漂泊无依的宿命。作为抒情性文本,社会悲剧构成了它的表层意蕴,它以民族意识,社会批判,爱情悲剧为中心,显示了作品的客观意义。而命运悲剧构成了它的深层意蕴,显示了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9.
王坚  杨勇坚 《思想战线》2011,(Z2):416-417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代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作家,为世界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代表了莎士比亚最高的艺术成就。研究主要通过对《哈姆雷特》的内容与主人公的分析,来探索研究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0.
白朴(字仁甫)的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是一部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以唐明皇李隆基宠幸杨贵妃故事为中心的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