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左春和 《乡音》2014,(10):47-47
是谁破坏了和谐 追求功名不仅破坏了自然的和谐状态,还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状态,同时也会破坏自己精神的和谐状态。庄子认为,这种对于自然、社会和人心的破坏完全是尧舜这些人干的坏事,而孔子正是这种坏事的理论家和吹鼓手。因为他们的破坏,不但使后来的世界已经见不到青山绿水,还见不到了那个纯朴社会,更见不到人们葆有的和谐、安静的心境。  相似文献   

2.
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我们以前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主要局限在科学认识范围之内。本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副作用产生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恶果,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更加突出。人们发现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不可能仅在科学知识范围内解决。这样有人就开始研究人和自然关系的伦理学问题,创立了生态伦理学。  相似文献   

3.
自然的价值是生态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人类行为生态后果的评价,自然道德原则与规范的建立,自然环境保护战略的制定都需以我们对自然价值的认识与肯定为前提。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自然的价值缺乏系统的研究,在自然的价值问题上存在着许多片面的、错误的看法。这是导致资源枯竭、野生动植物灭绝,臭氧层破坏、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全球性危机的伦理根源之一。本文试就自然的价值问题发表一己之见,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前进论坛》2009,(12):1-1
二十世纪以来,人类文明有了飞速发展,特别是工业文明高度发达使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但工业文明的泛滥,也无情地破坏了地球的生态平衡,人类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扩大的趋势。生态健康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并逐渐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任晓 《中国减灾》2004,(7):43-43
凡是危机,都是一种使人们处于危险、困难境地的事件或情形,城市危机也不例外。说危险,是因为它可能或已经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危害;说困难,是因为面临危机的人们,尤其是决策者,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有效地作出反应,尽可能减少危机造成的破坏。最佳的选择,当然是预防危机,防止危机的发生,然而危机的发生却常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可能起于自然原因,可能起于人为原因,也可能起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他们在讲矛盾规律时,都是既讲对立面的对立,又讲对立面的统一的,所以矛盾规律又称对立统一规律。提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其前提就是承认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两对矛盾,所以才产生改造的问题和在改造中要注意和谐发展的问题,因为这种改造,并不是为了破坏和毁灭自然或社会,而是为了把自然和社会改造得更加符合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三个和谐发展,不但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而且符合实践的需要。翻开邓小平改革开放年代的著作,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除“改革”、“开放”两个…  相似文献   

7.
刘红 《世纪行》2013,(4):11-12
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从人与自然关系看,原始文明是人类完全被动接受自然的阶段,历时百万年,对自然没有伤害;农业文明是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探索、初步开发的阶段,历时几千年,对自然造成了一些伤害,但由于伤害程度小,多数情况下自然可以自行修复;工业文明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阶段,历时几百年,对自然带来伤害、损害、破坏,许多方面  相似文献   

8.
次生环境问题,即因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而侵害、损害他人权益乃至危害人类生存这一现象,各国立法对其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学界对此问题亦有颇多争议。事实上,次生环境问题本身的机理较为复杂,在不同语境下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公害来泛指各种对环境造成污染或破坏的行为;民法可采环境侵权来指代污染或破坏环境,导致他人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遭受损害的行为;环境法则应适用环境侵害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陈慧 《前进论坛》2010,(2):17-18
自有人类诞生以来,生态问题就一直伴随人类。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和人类征服自然欲望的盲目膨胀,人类开始肆无忌惮地征服和改造自然。现代技术的无限制运用,对生产力发展和物质财富增加的追求,造成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和大范围的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地区性的、分散性的环境问题开始演变为全国性的、综合性的环境危机,并由此带来了较大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损失,我国的太湖“蓝藻事件”就充分说明了这种状况。  相似文献   

10.
张尚仁 《思想战线》2011,37(2):54-58
道家褒愚,并且主张以愚治国。对于智慧则加以贬斥,认为"智慧出,有大伪"。然而,道家所说的愚不是大愚,而是指保持自然质朴的本性,潜心探求大道,一切顺应自然,不用人为去破坏自然。挖空心思运用机巧去破坏自然的本来面目,从自然攫取人所追求的享受,就是道家所贬的"智"。道家褒愚贬智的观点,对学理、人生和治世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董艾辉 《求索》2007,(10):60-6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被破坏而导致的生态危机问题越来越严峻。从文化角度的考量,中国文化的内在张力超出了自然承载能力;中国文化的外在异化导致生态危机的形成;中国文化的整合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2.
正感受自然之美,领悟自然的馈赠,反思人类的丑行,推行对生态的呵护机制,让大地自由地呼吸,人类才会有舒展的呼吸;让自然回归自然,人类才能获得自由的境界。人类发展到今天,文化越来越厚重,自然界受到的破坏却越来越严重。当下的自然,已经不再是原生态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历史遗留的自然、科技涉足的自然、人类欲望直接干预的自然。  相似文献   

13.
张永红 《前沿》2010,(11):153-156
休闲是一种休息,也是一种休养,休闲的过程同时是给自然减压与放假的过程。生态休闲是人们对自然的回归与观照,其实质是人们置身自然环境之中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验与沉思,然而,异化的休闲却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造成毁损与破坏。重塑精神生态,构筑制度生态,倡导积极健康的休闲方式,还原休闲的文化本真和自然减压功能是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上的任何人,只要他(她)不是傻瓜、白痴、或精神病患者,其行为无时不受自身欲望的驱使和支配。欲望可以是物质上的、精神上的,或者是肉体上的。人欲是人的自然本能的反应,是社会的每个个人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原动力,是他(她)本人一切思维和行为的动因。人欲能创造一切,促进人类社会向更美好的境界发展,又能给我们创造的一切造成重大破坏。人的社会活动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还是破坏或阻碍其进步,完全取决于由行为人本人欲望决定的出发点。虽然事与愿违的情况有时也许发生,但不代表事物的主流,只说明行为主体智力的欠缺。  相似文献   

15.
天赋人权说     
“天赋人权”系旧译,现在一般译为“自然权利”。天赋人权说是一种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主张人天生享有生存、自由、追求财产和幸福等权利。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人固有的、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是不可剥夺的,也是不可转让的,丧失了这种权利就失去了做人的资格。如果统治者破坏人民的自然权利,人民为恢复自己的“自然权利”就有  相似文献   

16.
胡军 《中国减灾》2010,(9):17-19
宇宙是运动的,自然是变化的,这注定我们所生活的星球,绝非风平浪静。 地壳运动,恐龙灭绝,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抬升……地球上的生灵包括人类,总是乞望平安,自然灾害却如影随形,攫取生命,阻遏交通,破坏自然。  相似文献   

17.
姚德俊 《传承》2009,(24):40-41
当今社会生活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危机亟待解决,而人类的发展与对自然的破坏呈现出"二律背反"的矛盾。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可以发现其真——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行为;善——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身;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容为一体,达到"自然"之美。虽说当时马克思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生态危机,但对我们现代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预防与制止家庭暴力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暴力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它不仅破坏了婚姻家庭的稳定,同时也污染了社会环境,破坏了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甚至践踏了法律的公平与正义。目前世界各国对此纷纷采取必要措施,加强立法。近年来,我国对这一问题给予了重视,一些地区已经或正在制定地方性立法。本文从对家庭暴力的一般性分析出发,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环境是人们生存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天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本文所讨论的是自然环境。一、环境恶化,人们的行为失范是罪魁祸首造成环境破坏的原因很多,归结起来不外两大方面的原因: 一是人力尚无法控制的自然的破坏。像正处于活跃期的太阳黑子爆炸、地震及雷电引发的森林大火  相似文献   

20.
郭少辉 《中国保安》2010,(10):36-38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甚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分为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4大类。近年来,大规模自然灾害、有预谋的恐怖袭击、突发性政治事件等公共危机事件在全球呈高发态势,成为影响各国社会稳定的制约性因素。在一些西方国家,如何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建立健全科学的突发事件预警、处置机制,成为政府和各类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