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放弃重复侵害行为应属犯罪未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法学季刊》1984年第一期刊登了赵秉志同志题为《放弃重复侵害行为应属犯罪中止》的文章。笔者拜读后,有一些不同观点,现谈谈我的看法。《赵文》认为,放弃重复侵害(如行为人开枪杀人,第一枪未击中,但行为人出于自愿而停止射击)的行为应属犯罪中止,这点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2.
<正> 法人能否犯罪?这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际价值的问题。徐建同志的《法人不会犯罪吗?》(以下简称徐文,见《法学季刊》八二年第三期)一文,对此作了肯定的论证。读徐文,得益非浅,然而对徐文所持观点却不敢苟同。笔者认为,犯罪行为总系犯罪主体所为,法人能否成为犯罪主体,是解决法人能否犯罪的关键。本文从此出发,谈点个人浅见,与徐建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3.
学习马克思恩格斯论法的心得笔记傅光明一、关于法学。马克思在1870年4月19日《致保·拉法格》的信中说:"应把我们的经济制度看作我们法学的基础和根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以下简写《全集》第32卷第662页)这段话集中地反映了他对法学的基本认识。恩...  相似文献   

4.
<正> 《法学季刊》86年第2期刊登了陈忠林同志的《应受刑罚惩罚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下称陈文),主张犯罪的本质特征不是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而是应受刑罚惩罚性。笔者不敢苟同,试陈浅见与陈文商榷。陈文论据之一:“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没有完全揭示出犯罪的本质。”其实不然,正是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直接集中地体现了犯罪的本质。犯罪是一定历史范畴的社会现象,是阶级社会的必然产物,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和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地产生  相似文献   

5.
<正> 《法学季刊》一九八二年第一期发表了吴仕民同志的《重大医疗事故如何定罪?》一文,阅后我们有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来与吴仕民同志商榷。吴文的题目是《重大医疗事故如何定罪?》此文认为一切医疗事故,不论其性质如何,凡属重大的均为犯罪行为,都必须追究刑事责任。我们认为,这一说法不够严谨。医疗事故是否构成犯罪,取决于事故的性质,因此重大医疗事故并不都是犯罪的,只有重大医疗责任事故才构成犯罪。  相似文献   

6.
<正> 在犯罪因果关系中,是否存在“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两种形式?“偶然因果关系”可否作为刑事责任的基础?在我国法学界和司法实践中有不同的认识。1981年《法学研究》第五期发表的龚明礼同志的《论犯罪的因果关系》一文,提出了犯罪因果关系有必然因果和偶然因果两种形式,偶然因果关系也是刑事责任客观基础的观点。对此,笔者持不同看法,特提出以下意见与龚明礼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7.
<正> 根据广大读者的要求,由《法学杂志》、《法学》、《政治与法律》、《法学评论》、《法学季刊》五个编辑部联合倡办的《法学文摘》刊物,经过积极筹备,近期即将出版。  相似文献   

8.
<正> 许明华、傅登平同志在《法学季刊》1985年第3期撰文认为:先强奸后通奸应以强奸罪论处。我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为什么先强奸后通奸不应以强奸罪论处呢?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认识矛盾是为了解决矛盾,而解决矛盾  相似文献   

9.
《法学杂志》一九八○年第二期发表了肖永清同志的《必须重视法学》(下称《肖文》)的文章,提出了法学的研究对象问题。第三期又发表了刘升平同志的《谈谈法学的研究对象》(下称《刘文》)和谷安梁同志的《也谈法学的研究对象》(下称《谷文》),对法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开展了不同意见的争论和讨论。与此同时,《法学研究》一九八○年第五期发表的余先予、夏吉先同志的《论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科学性》(下称《余文》)中也涉及到这个问题。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和认识。一对三种不同看法的三点认识从上述论文中可以看出,存在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法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包括国家与法”。理由主要是“法律与国家密切联系而不可分割”,“法是从属于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法学是研究统治阶级  相似文献   

10.
李文燕同志在《区别强奸罪与流氓罪的关键是什么》一文(载于1984年第2期《法学》,下简称《李文》)中认为,以有无奸淫妇女的目的作为区别强奸罪(未遂)与流氓罪(侮辱妇女)的关键是不妥当的,他提出区别二者的关键要看行为人是否已经着手实施强奸行为。”对此,笔者不敢表示苟同。首先,《李文》在论证中混淆了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之间的界限。所谓犯罪动机,是指  相似文献   

11.
有关论述犯罪情节方面的文章,虽所见无几,但从仅有的几篇文章看,也不乏有真知灼见的独到主张。然而,就当前来说,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司法实践中,对犯罪情节仍存在着某些模糊认识。许多人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往往混淆了犯罪情节与刑法中的情节的界限,把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等同起来。如有人认为,“刑法中的情节就是犯罪过程中和犯罪环境里的某些因素或某些环节。”(见《法学季刊》一九八四年第一期)我们姑且不谈这个定义的其它方面是否科学,单就它把刑法中的情节局限在犯罪过程和犯罪环境这一点来说,就无法区分出它与犯罪情节的不同。你刊一九八四年第五期刊登的王希仁同志的《论犯罪情节》一文,(下称《王文》)对犯罪  相似文献   

12.
陆申(以下简称“陆”):《法学》杂志50年代创刊,不久即遭停办,80年代再度复刊,历经几番风雨,走了一段很不平常的路。张老师,您亲身参与了《法学》的复刊工作,又曾长期负责《法学》的实际工作。请您谈谈《法学》在50年代的一些情况,好吗?张传桢(以下简称“张”):这些年我退下来后,抽了点时间对50年代《法学》的历史沿革特别是遭受停刊厄运的那一段历史作过一些考证,那我就主要来谈谈这一段吧。陆:愿闻其详。张:《法学》的前身是《华东政法学院学报》。学报创刊于1956年6月,当时是季刊,共出版了三期。到了1…  相似文献   

13.
<正> 自1987年1月《海关法》颁布以来,至今已有10余部法律和单行刑事法规对惩治法人犯罪作出了明确规定,为司法机关查处法人犯罪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据。然而,7年来司法机关查办的法人犯罪案件却廖廖无几。原因何在?笔者结合1994年上半年参与的对四川成都、乐山、夹江等部分地市县查处法人犯罪状况的专题调查,就此作些分析,并对实践中遇到的若干政策法律问题谈点认识,进而,就如何走出法人犯罪查处中的困境提出一些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法学》1985,(4)
根据广大读者的要求,由《法学杂志》、《法学》、《政治与法律》、《法学评论》、《法学季刊》五个编辑部联合倡办的《法学文摘》刊物,经过积极筹备,近期即将出版。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监狱管理局在押累犯犯罪原因及矫正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新犯罪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问题,特别是累犯犯罪问题,要寻找有效的对策,就必须首先要查找诱发重新犯罪的根源。为此,2005年5月,我们专门设计了《累犯犯罪原因调查》问卷,对刑满释放或假释后五年内又犯罪而被判刑,现在我局各监所服刑的罪犯2209人进行了专项调查(截止到20  相似文献   

16.
<正> 吴兆林、邢伟在《法学季刊》1986年第1期《受贿罪主体不应以利用职务便利为前提》(以下简称《吴文》)一文中认为,“国家工作人员不论其是否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只要其主观上有犯罪的故意、客观上收受了他人的财物就构成受贿罪。”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很值得商榷,“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应该是受贿罪不可缺少的构成要件, 首先,“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作为受贿罪必备的构成要件具有充分的法律根据。《刑法》第185条曾明确地把“利职用务上的便利”作为构成受贿罪的法定要件而加以规定。尽管《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在修改受贿罪的刑罚时  相似文献   

17.
(一) 最近,有幸读了天津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犯罪学研究中心主任周路研究员主编的《犯罪调查十年——统计与分析》(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非常欣喜。这是一部洋洋40万字的关于犯罪问题的学术性资料分析著作,出版这类时间跨度长达10年的数据统计分析专著,在我国犯罪学界似乎还是第一次。 与以往犯罪学著作不同,《犯罪调查十年——统计与分析》成书于—个系统而又完整的“犯罪调查科研数据库”的基础之上。而这个数据库,是以周路研究员为首的一批  相似文献   

18.
《法学杂志》1983年第6期刊登了孙国华同志的《运用法律武器发挥专政职能》一文,读后受益匪浅,但对其中关于犯罪原因问题的某些论述,不敢苟同。现谈谈我们的看法,求教于孙国华同志。犯罪原因问题,是犯罪学最基本的研究课题之一,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高难度问题。在国家与法理论和刑法学中,只是揭示了犯罪的本质、产生犯罪的根源和一般原理、规律,并没有对各个历史阶段、各种社会制度下产生犯罪现象的原因作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关于犯罪问题的论述,为认识犯罪现象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但它只能指导而不能代替对犯罪科学的具体研究。尤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犯罪现象,更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可是,由于“左”的思想的干扰和法律虚无主义的影响,建国三十多年来,适合我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的犯罪学,仍然处于空白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包括  相似文献   

19.
略论惩治假冒商标犯罪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惩治假冒商标犯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对于加大对假冒商标犯罪的打击力度,维护国家商标管理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对该《补充规定》中的一些问题,认识还不一致。笔者试就这几个问题谈点认识。  相似文献   

20.
曾任美国驻华法院法官及远东美国律师协会会长的罗炳吉,对于东吴大学法学院的成长与定型费力颇多。罗氏通过建言命名"中国比较法学院"奠定东吴法学院比较法基调;援教东吴法学院推广英美式教学风格;著述立说于《法学季刊》传播英美法制、文化;刊载驻华法院案例于《法学季刊》促成案例教学模式的推演。前述诸端彰显了美国法律职业群体对于中国法学教育近代化的推动,也潜移默化地促成了美国"法律帝国主义"观念在中国的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