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永佃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地制度的改革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制度改革历来受到学者关注,但关于改革方向争论很多。现行的土地承包制逐渐凸现一些问题,在现有制度约束下,引入永佃制具有许多优点。它有利于防止土地征用中的利益侵害,有利于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避免集体行动的困境,有利于和现有制度实现平稳过渡,有利于明晰和稳定农地产权,有利于减少改革成本。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但是两年多来,除了极少的案例外,绝大多数的乡村社会都处于农民岿然不动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各界先前对村庄的性质认识不够。当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已经改变了很多村庄的经济属性,使村庄的经济发展功能外溢,同时也造成了村庄内部村民年龄结构的断裂。、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新农村建设,必须基于村庄性质着力于制度创新.切实满足留守村庄的不同年龄群体的发展诉求。本文在后半部分结合农民的需求,将实践中各地采取的制度创新行为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和分析,希望能够给当下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可以参考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农业技术创新对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保障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以及提高农民收入都起着重要作用。现有农地制度存在着诸多阻碍技术创新和实现的弊端,因此,有必要进行第三次农地制度变迁,沿着双重路径,构建多元化的土地承包和承租经营形式,并完善相应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4.
陆福兴 《求索》2014,(8):37-41
农地制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农地制度创新的路径有三:一是从经营权入手,在两权分离的基础上创新;二是从所有权入手,在根本制度上创新;三是从产权权能入手,产权权能社会化创新。我国农地制度创新受法律法规、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和农地功能的制约。农地制度创新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保障、生产力发展和源动力激发等功能。加速农地制度创新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要切实完善农地产权政策、加快出台农地使用政策、探索农地信托制度试点、构建农地政府监管政策和完善农地制度创新的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5.
何美然 《前沿》2010,(14):152-154
研究农地流转制度,不仅要注重正式制度和规范的探讨,也要重视非正式制度的分析;对于农地流转影响比较大的非正式制度主要有:公有制观念、"长官意志"、平均意识、恋土情结、村规民约、血亲及熟人基础上的人际网络结构;农地流转制度创新,要充分考虑各类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方面,促进农地流转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夏泽良 《新重庆》2006,(3):28-3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中央顺应"两个趋向"、着力解决 "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战略决策,是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战略在农村中的具体体现,是一项惠及  相似文献   

7.
杜威漩 《长白学刊》2011,(3):109-113
农本思想、"官本位"思想使得农民不愿流转自己的土地,"小富即安"甚至"安于现状"的风险厌恶心理使得农民不敢流转自己的土地,以"差序格局"为特征的农村人际关系网络导致农地流转失范.实现农地有效流转的非正式制度创新在于:塑造现代市场经济理念以替代农民的农本思想;塑造平等、法制理念以替代"官本位"思想;培育农民的企业家精神以...  相似文献   

8.
高扬  武深树 《湖湘论坛》2002,15(3):73-7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土地由传统单一的行政分配体制开始引进市场机制,使得农村土地利用逐步向合理化、高效化迈进。在新的体制下,传统农地制度对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何针对这些影响创新农地制度,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问题已成为理论界和实践部门普遍关注的内容。一、传统农地制度对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1土地利用不合理。土地集体所有,农民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地的意识淡漠,土地被随意侵占、抛荒以致严重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本来十分稀缺的耕地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  相似文献   

9.
中国无农不稳,农民无地不稳。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和饭碗。如果漠视农民的土地权,政府与农民的土地纠纷屡屡发生,群体性农民“民告官”案件增大,将成为影响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因此,要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土地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公共产品分配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遥 《湖湘论坛》2008,21(2):82-84
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性困难和弊端日显突出,因此,要从制度层面着手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进行创新,从而促使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无农不稳,农民无地不稳.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和饭碗.如果漠视农民的土地权,政府与农民的土地纠纷屡屡发生,群体性农民"民告官"案件增大,将成为影响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因此,要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土地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2.
喻包庆 《理论月刊》2006,(8):174-17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是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进行的,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不理解这些,就容易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误区。  相似文献   

13.
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海龙  曾伟 《理论月刊》2010,(1):179-181
新农村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使农村“发展生产、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当然,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也要重视农村中社会资本的利用。农村传统社会资本的改造,以及新的社会资本的培育对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本文首先阐述社会资本理论,然后分析其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最后提出对农村社会资本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三农”问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笔者认为,破解“三农”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提高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加强对农业的投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匡国珍 《理论月刊》2006,(8):167-17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十一五”期间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崭新的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必须确立新的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中心,在城市化、工业化的大战略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制度安排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政府行为和农民行为提供一种秩序和预期。新农村建设面临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市场和农村经济组织、农村基层组织的制度障碍。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通过制度创新,突破传统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制度、食品供给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实践意义。其理论意义具体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在理论上更加成熟的重要标志,是批驳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重要理论武器;其理论意义集中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但是新时期党和人民的行动指南,而且给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重要借鉴,同时也将为全人类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向城市政府职能转变与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在乡镇企业吸收农业劳动力作用日渐式微的背景下,城市已成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为此,城市政府需要制定非歧视性的就业政策以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按照比例原则制定城市管理政策以降低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成本,构建社会政策体系以推进农民工公民权的获得,以及帮助农民工获得现代性。总之,城市政府要通过综合配套改革推动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城市政府的职能转变与创新,迫切需要各层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在制度、政策上给予支持与配合,以实现不同区域、不同层级政府间职能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9.
马建新  杨丽坤 《理论月刊》2007,(12):173-17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农民培训工作,要紧密结合农民的培训需求,构建起一个与农村经济发展规模和要求相适应的,以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主体,以高、中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机构为骨干,以企业和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以县乡培训基地为基础的,培训方式方法先进、机制灵活高效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20.
陈爱荣 《前沿》2011,(3):118-121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为农村居民提供其所必需的公共产品,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处于严重的供给不足状态,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通过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