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王礼燕  揭毅 《理论月刊》2003,(6):142-143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中国现行农地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改革现行的农地制度,提高农地产出率及农产品商品率,增强中国农业的竞争力,已迫在眉睫。本文对建国以来中国农地制度的变迁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现行农地制度——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利弊,说明了进行农地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及其约束条件,进而提出了一种可行的农地制度模式——股份合作制。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实现好、维护好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现行农地征用中存在着土地征用权被滥用、征用补偿不合理、征用程序不公平等问题,因此,确立农民在土地征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改革征地补偿方式,妥善安置失地农民,规范土地征用程序等非常必要。以此才能实现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保障,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艾丹 《人民论坛》2014,(10):237-239
文章基于美国农地征收的制度框架作为切入点,分析了美国农地征收中制度的宪法准则与管制性征收及其补偿机制,并针对我国当前在推行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农地转征收制度的不足,借鉴美国农地征收制度的一些经验,对我国农地征收制度的改革与重构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美国农地征收的制度框架作为切入点,分析了美国农地征收中制度的宪法准则与管制性征收及其补偿机制,并针对我国当前在推行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农地转征收制度的不足,借鉴美国农地征收制度的一些经验,对我国农地征收制度的改革与重构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韩国通过新村运动、农业保护等措施解决了"三农"问题,日本化解"三农"之策是工业反哺农业、农协组织、维持农产品高价、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台湾地区则通过二次农地改革,解决了土地规模经营问题。这些国家和地区"三农"情况与我国相似,他们解决"三农"问题的经验值得借鉴:加强我国新农村建设投入,改革建设方法;提高农产品价格,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城乡制度障碍,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土地制度创新,扩大土地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6.
郭哲  曹静 《湖湘论坛》2020,33(2):116-128
以产权变革的角度而言,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农地制度经历了农民私有型、计划控制型、两权分离型到三权分置型的变迁历程。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分析范式考察中国农地制度,可以发现该制度创立、延续和变更背后稳定存在的一些规律性、机制性的逻辑。具体说来,共时性的制度情境是促使农地制度生成的结构动力;历时性的路径依赖是维系农地制度存续的历史惯性;即时性的关键节点和历史否决点是影响农地制度变迁的机会结构。制度情境、路径依赖、关键节点和历史否决点贯穿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整个过程,它们共同绘制和造就农地制度特定的变迁图景与变迁逻辑,型塑出农地制度独有的特征,并带来一系列改革难题。未来需进一步理顺农地产权关系和完善产权权能,改革“双轨制”的农地制度安排,不断优化农地治理结构,推动中国农地制度的良序变迁。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阶段农村土地制度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中最基础性的制度安排,从根本上制约着农业经济的效率。对现阶段中国农地制度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现阶段中国农地制度的合理性及缺陷,为现阶段中国农地制度的调整和改革提供决策参考,从而为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改革的基本途径包括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政府完全征购以及政府征购与直接入市的双轨制。本文在对这三种改革路径的优点与风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应当成为我国未来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途径选择,并就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制度与现行土地征用制度进行了利益相关者对比分析,指出相关制度建设、政府职能以及管理方式的变革是我国未来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先行条件和成功基础。一、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必要性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台湾三次农地改革:动因、措施、成效与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也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过去50多年台湾先后进行过三次农地改革,它对台湾工业化过程中的现代农业建设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些做法,对目前祖国大陆推行的农村土地流转具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对农地的优化配置。而这种配置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制约。在配置过程中表现为农地产权的分割问题。实际上,合宜的农地产权是国家对土地的最终所有权和农民对土地实际占有权的有机统一,目的是调动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活跃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1.
历史决定论的理解模式、历史主体本身的不成熟以及历史主体与实践主体的混同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主体被遮蔽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的主体性和马克思主义主体的历史性之间是一种逻辑互动的关系,前者是实现后者的力量源泉,而后者则是彰显前者的基础和保障;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主体有三种存在样态.即知性存在样态、意义存在样态和实残存在样态.  相似文献   

12.
贪污犯罪数额的大小,是惩治贪污犯罪的主要依据。在共同犯罪中,犯罪行为人贪污数额的认定相当复杂,既有共同贪污的数额,又有各人分赃所得的数额,还有因贪污的停止形态而未实际获取财产等情形。关于共同贪污犯罪行为人数额的认定,理论界存在着“分赃数额说”、“参与数额说”和“犯罪总额说”等不同的学说。笔者更倾向于“犯罪总额说”。  相似文献   

13.
论业主委员会的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业主委员会是城市住房私有化的必然产物,也是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制度支撑.由于政府管理部门、居民委员会、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业主之间利益关系复杂,现行法律法规对有关规定的不完善,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行为失当,业主普遍缺乏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业主委员会在筹备设立和实际运行方面都存在诸多的问题.我国应尽快出台<业主委员会法>,明确规定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规范业主委员会各项基本制度;并且进一步调整完善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与业主自治的关系,在物权法中明确居民的房屋物权;健全行政程序的有关制度.  相似文献   

14.
《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的出台,标志着“行政三分制”这一新型行政管理模式的付诸实践。行政三分制在彰显其制度创新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行政法治契舍的难题,而这则关系到行政体制改革的成败。  相似文献   

15.
所有人抵押是指所有人于自己所有物上存在的抵押权 ,是一种特殊的抵押权。确立所有人抵押制度可以防止后次序抵押权人获取不当得利 ,保护抵押物所有人的利益 ,有利于所有人进行融资 ,节省交易手续和费用 ,促进商品流通。我国《担保法》没有规定所有人抵押 ,可借鉴其他国家、地区的做法 ,从所有人抵押的思路选择、成立、变动等方面入手对此制度作出具体设计。  相似文献   

16.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公开性是该罪认定上的难点,也是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其中的相关问题应得到进一步明确。首先,公开性的本质是宣传对象的不特定性,即针对不特定多数的人进行宣传。其次,公开性与社会性存在交集和重叠,同时也各具独立价值。第三,在口头传播的性质认定上,应区分是否为集资人授意及集资人对集资信息的扩散持何种心态。第四,公开性不以虚假宣传为必要。  相似文献   

17.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茂名市电白区中学生对传统类毒品的认知程度较高,对常见的合成类毒品有一定的了解,对伪装类毒品认知较低;当地学校开展毒品预防宣传教育频率不高,方法缺乏创新,体系不健全等。对此,应加强对伪装类、液态类毒品的宣传;在宣传方式上要注意创新,应结合青少年规律特点,构建信息传播新平台;学校应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建立健全毒品预防宣传教育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阶段各种合法职业劳动者的劳动都创造价值。这里的价值是指凝结在社会产品、服务 (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 )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它体现劳动者对社会财富 (物质的、精神的 )增长乃至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在新时代 ,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概念作进一步的扩展是必要的。一种劳动只要它是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或环节 ,那么 ,无论它的直接成果是否成为商品 ,都是创造价值的。在我国现阶段 ,政府作为国家机器的职能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 ,更多地从阶级统治转向发展经济 ,它对宏观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作用不可或缺且十分巨大 ,因而也是创造价值的。  相似文献   

19.
监狱罪犯离监探亲是法律规定的一项有利于监狱罪犯再社会化的刑事政策,专门系统地探讨这个问题具有重要价值。现行离监狱探亲制度在《监狱法》、司法部规定和监狱实践三个层面均面临诸多问题,因此,在对策方面,基于对监狱离监探亲决定权的行政执法权属性分析,从法律上赋予罪犯法定离监探亲权,要从《监狱法》及司法部的规定上加以完善,还要解决监狱办理上面临的实际困难,以促使这项制度得到常态化落实,促进罪犯改造和再社会化。  相似文献   

20.
不作为犯罪是我国刑事犯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作为犯罪一样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研究不作为犯罪,首先要明确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不作为犯罪的核心问题,它包括四个方面: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以及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除此之外,道德义务不应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