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进入风险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追成了重大影响,政府应对群体性交发事件的能力面临巨大挑战,如何治理群体性突发事件已成为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文章从我国群体性交发事件治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着眼,提出若干建议与对策,以提高我国治理群体性突发事件能力.  相似文献   

2.
突发事件的发生对社区现代化治理能力提出了挑战。社区作为社会治理中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的重要场域,在考察应对突发事件中社区"控""稳""服"等工作实践基础上,分析社区在防控突发事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社区防控治理突发事件的导向、设计社区应急机制和在器物技术层面优化管理等建议,以此强化社区防控治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罹及数众,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秩序,其引发的危机将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文章在分析当前各级领导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能力不足的基础上,就领导者如何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素质,进行了较为深刻地论述。  相似文献   

4.
自信、坦诚的政府与理性、负责的媒体在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则下互相借重,有策略地开展公共危机管理,是成功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政府和媒体之间实现良性互动,迅速构建主流舆论,有利于实现信息的最优传播,促进问题解决,实现社会稳定。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得到提升,媒体的社会责任与效能得到体现,政府与媒体的公信力得到公众肯定。实现政府和媒体良性互动要建立长期的良性互动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传播机制,同时媒体应把社会责任作为媒体的核心精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水平。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突发事件频发。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研究工作,建立健全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机制,既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需要,又是维护社会稳定与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的必然要求,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随着突发事件的频发,我国政府开始意识到光靠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是远远不够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突发事件预警与处理同样重要。科学、完善、系统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是打造良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和前提,是更好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也是当前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局部推进到逐步完善的艰难过程,政府和社会的应急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让我国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接受了全民乃至世界的检阅。在抗震救灾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之时,我们有必要回顾和反思,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在近年来接连不断的突发事件面前,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有了哪些长足的进步?要提升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还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发展扶持呈现出如火如荼的趋势。文章认为,地方政府基于社会治理框架下设计出台公益创投项目等实现对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的政策回应,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基于对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公益创投政策文本的分析,通过对地方政府样本及其扶持政策逻辑起点、治理绩效逻辑、外部回应逻辑以及监管逻辑等方面的探讨,文章得出地方政府出台公益创投扶持政策决策逻辑的理论解释:既是政府内部治理改革逻辑与社会体制改革逻辑的博弈产物,又是对社会组织发展、社区服务支持和社工人才三者之间联动发展,实现"三社互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谢正富  赵守飞 《求实》2015,(2):71-81
从行动逻辑的角度来研究基层治理较有代表意义的是政府的"不出事"逻辑和民众的"闹大"逻辑,这两种逻辑分别从单向主体入手展开研究,只能就基层治理中社会冲突的一个侧面进行解释。"不出事"逻辑是政府的行动逻辑,"出大事"逻辑是民众的行动逻辑,而社会冲突往往是双方甚或多方互动的结果,并且行动主体还将根据形势变化来调整行动方式。鉴于此,在详细比较和梳理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社会冲突理论、胡克定律的基础上,将"不出事"逻辑和"出大事"逻辑通过弹簧模型这一理论模型有机整合起来,提出了基层治理行动逻辑的一种新的分析框架"弹簧模型"。弹簧模型包括一个核心概念、两大行动主体、三种条件因素、四点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10.
当社会发展从追求经济增长过渡到可持续地实现社会全面改进,政府提供均等的、公平的、回应性的基本公共服务成为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我国,致力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目标的"十一五"规划已经推进过丰,通过对前期进展的评估与分析,本文建议对现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进行系统修正,在更广义的层面理解发展,并关注公共治理结构及效能对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三重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是地方治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紧密相连。如何有效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与政府系统内部的纵横结构理性化逻辑具有内在的相关性,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逻辑具有本质的相应性,更与社会法治建设、社会组织发育与公民意识生成逻辑具有直接的协同性。随着政府体制改革、市场经济机制推进以及社会法治与社会主体参与协同,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将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三重逻辑关系中日趋完善,并与整体改革开放进程同步、同向。  相似文献   

12.
应急志愿服务以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显著的预防预警能力、精准的救助需求识别能力、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快速的决策与行动能力,在重大突发事件防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联动机制的不完善制约着应急志愿服务效能的发挥,从而造成应急志愿服务的统筹系统失衡、信息传递不畅、志愿者权益受损等问题的发生。基于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理论,可探索构建应急志愿服务的多主体—全过程联动模式,即打造以政府为主导的多主体协同格局,并形成重大突发事件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联动。可从政府统筹、制度设置、公益意识培养、复合型人才储备、志愿者专业技能提升,以及搭建应急信息平台、完善应急志愿记录等方面入手,实现应急志愿服务的多主体—全过程联动。  相似文献   

13.
任慧颖 《理论学刊》2022,(1):152-160
应急志愿服务以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显著的预防预警能力、精准的救助需求识别能力、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快速的决策与行动能力,在重大突发事件防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联动机制的不完善制约着应急志愿服务效能的发挥,从而造成应急志愿服务的统筹系统失衡、信息传递不畅、志愿者权益受损等问题的发生。基于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理论,可探索构建应急志愿服务的多主体—全过程联动模式,即打造以政府为主导的多主体协同格局,并形成重大突发事件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联动。可从政府统筹、制度设置、公益意识培养、复合型人才储备、志愿者专业技能提升,以及搭建应急信息平台、完善应急志愿记录等方面入手,实现应急志愿服务的多主体—全过程联动。  相似文献   

14.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被合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在周边环境日趋复杂的形势下,更加重视国际经济和政治的安全及互利共赢,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自2014年起,也门事件逐渐升级,2015年我国启动海军力量进行全面撤侨,这也是我国第二次依靠海军力量进行海外突发事件的应急撤侨。由于也门事件的风险源和风险因素相对较为复杂,也门又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研究也门事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我国"一带一路"的国际背景,通过分析也门撤侨事件,对我国海外应急管理的策略、应对主体和主要力量等进行剖析,将有助于加强海外应急能力建设,改善我国海外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  相似文献   

15.
所 谓突发事件 ,是指超越常规的、突然发生的、需要立即处理的事件。它一般分为三类 :社会性突发事件、自然性突发事件和由自然性突发事件引发的社会性突发事件。我国近几年来突发事件呈明显上升的趋势。面对突发事件 ,实行危机决策管理在我国还属于比较陌生的领域 ,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在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时 ,常常捉襟见肘 ,甚至手足无措。“社会转型一方面在瓦解地方政府能力 ,另一方面又强烈需要地方政府能力之提升”。[1]对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 ,如何有效、及时、平稳地处理突发事件已经成为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  相似文献   

16.
正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初步建立了以应急管理预案、体制、机制、法制(即"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应急管理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据。面对新形势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安全需求,需要突出科学应急、有序应急理念,进一步明确和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提出的重要原则,优化应急管理体制。落实属地管理原则,突出属地政府应急管理第一职责。突发事件常具有较严重的社会危害。为及时应对突发事件,第一时间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是对党的能力建设的考验,只有具备相应能力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文章认为,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应当注重提高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公正、解决社会矛盾、群众工作、社会建设和管理、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的能力,并就如何提高这些方面的能力提出了相应见解.  相似文献   

18.
政府创新扩散有其内在逻辑,并不是一个自动实现的过程。文章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刻画了强制性扩散和自发性扩散两种基本扩散模式,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地方政府创新扩散面临的困境:创新自身的局限性、创新仿效者的排斥和外部激励因素的缺乏。本研究认为,超越创新扩散的困境,需要全方位地构建一个以政府为传播主体、社会和公众共同参与的保障和促进政府创新扩散的体系。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涵,它要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就必须完成中国社会治理形态的结构性营造这一战略性支撑载体,进而才有可能实现"国家有效治理、政府依法管理和社会有序参与"的三个社会目标。中国社会治理形态的结构性营造需要基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府管理模式、社会治理机制三个层面的结构性营造。政治权力要与民主权威相配,才能生成结构性营造的中轴性要素。否则缺乏权威的政治——行政系统就会失去对国家治理的有效性,也会缺失人民参与所形成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20.
李昕 《实事求是》2010,(2):17-20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已经充分认识到信息公开的重要性,但还存在着突发事件应对中行政信息公开缺乏完备的法律制度支持,以及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要逐步改进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正确处理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