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迁徙是动物趋利避害的一种本能,迁徙自由是人类维持生存与发展的一项基本人权。迁徙与“流动”、“迁移”等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不应混同使用。迁徙自由可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方面,迁徙自由是一种主观意志自由。迁徙自由的主体不受其他外力左右或主导;另一方面,迁徙自由本质上要求权利的同等对待。迁徙自由的这些特性,既说明了迁徙自由不同于人身自由,需要得到宪法的独立确认,又充分彰显了迁徙自由的价值与宗旨。  相似文献   

2.
迁徙自由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已经受到立宪国家的普遍关照.美国注重发挥宪法解释的价值和功能,主要从平等保护条款中释出了迁徙自由,使得迁徙自由即便未被美国宪法所明文确认,亦获得了宪法层面的保障;德国则主要通过宪法明文规定的方式以保障和限制迁徙自由.美国与德国的立宪实践表明,法治状态下,迁徙自由应在保障与限制之间加以实现,迁徙自由的保障离不开宪法解释,美国经验对当下中国的迁徙自由保障具有启发意义,德国经验为未来中国迁徙自由的入宪提供了思路.中国公民迁徙自由的全面保障须仰赖于"释宪"的启动与"入宪"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户籍制度     
《团结》2012,(1):24
户籍制度,即国家对人口的登记和管理制度。这一制度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在美国是"社会保障号制度",在欧洲一般为"民事登记制度",在日本亦称"户籍登记"制度,但这些制度皆不同于我国的户籍制度,其基本区别是对迁徙自由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试论公民的自由迁徙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由迁徙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宪法权利的缺位是造成中国城乡分割二元社会的根源。因此,在宪法上确立“自由迁徙权”是现代国家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并且是当前解决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待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迁徙自由权是公民不可剥夺的基本人权,这已成为现代文明国家的基本共识,也是联合国确认和保护的基本人权之一。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承认、尊重、保障农民的迁徙自由权尤为必要。建国以来,由于历史与时代的局限、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等原因,国家对于农民迁徙的政策经历了诸多反复与变化,这使得我国农民长期缺失迁徙自由权,在有的历史阶段,一度缺失非常严重。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农民的迁徙自由逐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民生导向下户籍制度问题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决户籍制度相对限制迁徙自由与附着层级社会福利之诟病,是建立民生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关键环节.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构建均等供给公共产品机制并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将逐步缩小区域与城乡差距,真正实现迁徙自由,解决民生问题,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王剑  刘正良 《理论探索》2007,(4):117-119
我国特殊的户籍制度约束了农民的迁徙自由,从而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的发展。为此,有必要把公民的迁徙和居住自由权重新写入宪法,制定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户籍法律制度,废除户口登记,实行人口登记,实现农村户籍管理和城市户籍管理统一化,以从根本上保证农民迁徙自由的实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3,(32)
何谓逍遥,逍遥就是自由,更具体地说,是绝对的精神自由与绝对的形态自由,绝对的精神自由就是一种思想的真空,绝对的思想逍遥一方面没有范畴也没有界限,另一方面,思想逍遥是不可言说的,它超出了言说的范围,就像斫车轮那种工作体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会的内容也没有实质的概念,只是一种真空而非虚空的自由,所以,既没有束缚,对于绝对自由而言是一种"未及"的状态;也没有放任,是一种"有过"的状态,而是停留于两者之间的绝对自由。  相似文献   

9.
年复一年的“民工潮”几乎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蔚为壮观的一道风景。“民工潮”掀起的人口迁徙运动,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可以说,正是民间广大民众自下而上的积极诉求,现行户籍制度改革才开始提上议事日程。当前的问题是,尽管1998年7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转了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数十年铁板一块的户籍管制政策有了相当的松动,但从整体上讲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依然相对迟缓。依我之见,户籍制度改革首先是一种观念上的变革,与户籍制度改革密切相关的乃是迁徙自由问题,迁徙自…  相似文献   

10.
郭天秀 《学理论》2013,(29):259-260,354
费希特教育思想以"实践"和"自由"为两翼。教育是人塑造自我的一种实践活动,致力于使人成其为人。在实践以其自身为目的的完满性上,实践是自由的,教育也是自由的。然而"实践"在知识的实践应用这一意义上却与以自身为目的的要求,即"实践"和以其自身为目的的完满性自由相矛盾。为解决此矛盾,费希特从"技艺"出发,提出教育应培养一种"科学的知性应用的艺术",使"实践"重获完满性自由,并完成人的使命、实现社会的共同完善。  相似文献   

11.
周鑫 《学理论》2015,(2):77-79
迁徙自由权与我国公民的生存权益紧密相关,是新时期条件下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内容之一。中共宁波(副省级城市)市委党校副研究员杨黎源认为,宪法权利的缺位是造成中国城乡分割二元社会的根源。因而,我国必须遵循新时期社会发展形势的客观规律与要求,还公民迁徙自由权,实施"一元制"户籍登记管理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2.
许志 《理论导刊》2004,(10):42-45
迁徙自由是近代民主宪政条件下公民一项重要的宪法权利,自近代宪法确认公民的这一权利以来,逐步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认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现行宪法并没有规定这一权利,并且在现实中,这一权利还受到户籍等制度的极大限制。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在宪法中恢复公民的这一基本权利,不仅是一种必然要求,而且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城乡分割的传统户籍制度开始出现松动。为了吸引资金、技术和优秀人才 ,许多城市纷纷出台政策 ,对高素质劳动者和城市投资者开放户口 ,而对低素质劳动者实行严格的流入限制。从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取向看 ,人口流动不应实行差别待遇原则 ,而应实行国民待遇原则 ,低素质劳动力应当获得同等的迁徙权利。只有实行居住和迁徙自由 ,才能保障农民拥有平等的就业和获利机会 ,才能促进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发展 ,实现城乡共同增长和繁荣。更为重要的是 ,自由迁徙还有助于形成竞争性的地方政治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自由"观念在其自我表达中作为一种普遍的抽象权利,但在其具体历史语境中则始终指向"资本自由"和"欲望自由",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念虽然分享了自由主义共同的历史出发点,但是却有着超越性的诠释路径。马克思将自由劳动理解为人的本质性力量,用劳动自由扬弃了政治自由,并批判了欲望自由。把握两种自由观的不同逻辑向度,对于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与传统自由主义的自由概念之区别很有益处。  相似文献   

15.
自由是西方政治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古希腊、古罗马肇始以来便对西方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无数的争论.这些争论源于自由本身所固有的限度,由于这些限度自由先天地具有两种面相.要准确理解自由,我们就必须把握好绝对自由与相对自由、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单一"自由与"多元"自由这些概念及其关系.基于这些认识,才能使得对自由的追求在新的时期更加健康、持久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新的人口流动方式,老人“逆迁徙”在2014年春运期间显著出现,它是我国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的特殊产物.从市场-国家-社会的三维视野出发对其进行分析,老人“逆迁徙”与市场秩序不规范运行下的一票难求有关,与先富政策导致的人口流动的区域性差异有关,也与中华民族的春节习俗与文化传统有关.针对老人“逆迁徙”的出现,需要促进迁徙老人的城市融入和社会适应,统筹区域发展,完善市场秩序,加强政府监管,引导人口合理、科学地进行流动,最终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均衡分布.  相似文献   

17.
世间万事万物中,人的生命是第一可宝贵的。基本人权中,生存权当然是基本中的基本。人之不存,还谈什么人身自由,思想自由,信仰自由,新闻出版自由,集会结社自由,通讯自由,迁徙自由! 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几乎随时可能被暴力剥夺。巴尔干半岛、非洲、中东不断的战火中,除了交战的士兵,还有大量平民死于轰炸、流弹、种族灭绝的屠杀。在相对和平的年代,相对和平的地方,还  相似文献   

18.
沈贤元 《学理论》2013,(22):70-72,75
伯林的一个著名解释,是将卢梭的自由概念归类为积极自由。在这个归类中,伯林的一个重要依赖是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的"迫使他自由"这一主张。但是,卢梭所谓的"迫使他自由"的语境与主要意图,与伯林区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时所依赖的区分标准,并不吻合;卢梭对自由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他对平等的坚持。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法律保障的基本原则:一是从实际出发原则;二是平等保障原则;三是法制统一原则。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法律保障的主要措施:一是将迁徙自由重新写入《宪法》;二是修改现行的《户口登记条例》,三是修改《选举法》,保障农民工选举权利。  相似文献   

20.
自由与儒学     
陈欢 《学理论》2014,(9):38-40
王海明认为,自由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而不是自己的想望——进行的行为。在一些情况下,由于缺失利用自由能力的条件,自由行为仍然不能实现。接下来,王海明引进了对自由的传统的经典理解,即"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通过王海明对自由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以一种新的理解方式去诠释自由:即将自由分解为内在自由和外在自由。从自由的角度去解读儒家的本体——天理和良知,寻求在自由精神支配下的民主和科学在现代新儒学中的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