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续前毛泽东自信地对赫鲁晓夫说:“没什么,我们自己也能对付美国这个纸老虎。”中苏之间的第一次大冲突是在1959年10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的日子,当时,赫鲁晓夫率团到北京参加庆祝活动。这是赫鲁晓夫第三次访问中国。他的第一次访问是在1954年。那一次访问受到了隆重的接待。握手、礼炮、欢迎的人群、热情的讲话。时间不过5年,这一次北京的气氛已是大不相同了。赫鲁晓夫到达北京的时间比代表团晚了些。他由于在美国访问耽搁了一些时间,所以中华人瓦共和国成立Ic周年的庆祝大会也未参加,毛泽东、周恩来和其他一些中国领导人…  相似文献   

2.
述弢 《各界》2010,(4):24-27
提起赫鲁晓夫,人们不由得就会想到那个矮小敦实的苏联当家人。想当初,他在西方国家的民众面前是何等的豪情万丈、义正词严,甚至说出了“我们要埋葬你们”之类不雅的话(潜台词是:社会主义必胜,资本主义必败)。俨然一个社会主义斗士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赫鲁晓夫不喜欢别人发言时照本宜科地读稿子。他自己也不喜欢一个字一个字地念稿子,喜欢用自己的话随意发挥。1956年4月,苏联共产党总书记赫鲁晓夫和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对英国进行首次访问。在那次访问过程中,赫鲁晓夫访问了苏格兰  相似文献   

4.
在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的态度问题上,我国的宣传界、理论界多年来的提法,一直是“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包括三中全会正本清源后,在正式场合,也一直沿用这一提法。而我们在教学和研究这一问题时却得不出这样的结论。为此,根据已有的公开的文献资料,试做一初步探讨。一、清算斯大林的错误,既不是赫鲁晓夫的个人权谋,也不是他的意气用事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斯大林该不该受到批判?无疑,斯大林是一个共产主义者,是在保卫  相似文献   

5.
宏图 《瞭望》1989,(Z2)
苏联阿朱别依《那十年——赫鲁晓夫沉浮纪实》,忆及肖洛霍夫到赫氏别墅作客,时值赫鲁晓夫读了他刚刚写完的《被开垦的处女地》的最后一章。悲剧性结尾使赫鲁晓  相似文献   

6.
张宏坤 《各界》2014,(7):83-85
朱可夫作为20世纪最著名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才能无疑影响了苏德战争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局,被人们誉为“战场上胜利的永恒的象征”。然而,有关朱可夫晚年的经历,直到今天仍是鲜为人知的。从被撤销国防部长职务之日起,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朱可夫一直处于克格勃的严密监视之下。赫鲁晓夫被撤了,勃列日涅夫上台了,但怀疑的眼睛始终叮着他。  相似文献   

7.
杨东晓 《党政论坛》2009,(12):40-41
赫鲁晓夫在1954年10月访华,开始加大对中国的援助力度,1956年开始在国内批判斯大林路线,出于对自己国内政权巩固、国际加强团结(1956年波匈事件,导致苏波关系紧张,苏联撤回了援助东欧各国的专家)等原因,赫鲁晓夫进一步加强了对华经济援助,形成了苏联专家来华工作的高潮。事实上,中国在1956年,已经开始考虑减少专家的聘请,并采取“少而精”的原则,尤其注重的是聘请核武器方面的专家。  相似文献   

8.
李兴濂 《各界》2013,(4):39-39
1962年12月1日,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书记伊利切夫等人的陪同下,去马涅什展览馆观看画家和雕塑家们的现代艺术作品展。当他进入展览馆,一见到苏联抽象画派画家的作品,便破口大骂。把抽象派美术作品斥责为:“这是诲淫作品,而不是艺术。”“如果让他们掌了权,那就瞧他们会怎样对待我们吧。他们就会制服我们的。”  相似文献   

9.
杨耕身 《各界》2014,(10):31-31
索尔仁尼琴以批判者的方式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却不为当时的政权所宽容,而不得不半生漂泊。先是因对斯大林的不敬之词,索尔仁尼琴在苏联监狱中度过八年,接着又遭到流放。1962年他发表苏联文学中第一部描写斯大林时代劳改营的作品,引起轰动并受到赫鲁晓夫的赏识。  相似文献   

10.
姚建军 《学理论》2010,(23):173-174
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无可厚非,关键是要客观、公正。赫鲁晓夫借口反对个人崇拜,大肆揭露、抨击斯大林,乃至不顾历史客观事实全面否定斯大林。由于斯大林在苏联党和国家的特殊地位,全面否定斯大林引起社会动荡,尤其在意识形态领域造成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1.
关于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程度,苏共中央自二十二大以来,在提法上步步后退。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制定的党纲,明确提出苏联将在二十年内建立共产主义。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把宣传的重点放在建设发达社会主义上,并于1967年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今后的任务是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向共产主义过渡。这比赫鲁晓夫后退了一步,他否定了赫鲁晓夫关于苏联于八十年代初进入共产主义的空想。八十年代,安德罗波夫又后退了一步,  相似文献   

12.
1.赫鲁晓夫的共产主义建立论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通过的党纲认为,社会主义已在苏联取得“完全的、最后的胜利”。赫鲁晓夫在报告中宣布,苏联将在二十年内(1961—1980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2.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社会主义建成论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批评了赫鲁晓夫的左倾冒进、超越阶段的思想,于1967年在纪念十月革命五十周年大会上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3.安德罗波夫的发达社  相似文献   

13.
刘吉同 《各界》2008,(8):27
赫鲁晓夫,在中国一直是"阴谋家"、"修正主义"的代名词,又有"赫秃子"、"不须放屁"等鄙夷的称谓和贬斥.1971年9月赫氏逝世后,<人民日报>报道的是"赫鲁晓夫死了",快意之情毕见.那么,赫氏是否就是这样一个"狗屎不如"的人物呢?……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初起时,赫鲁晓夫等苏联领导人虽不赞成,但在表面上采取了既不称赞也不批评的态度。随着中国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断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影响,赫鲁晓夫等苏联领导人开始担忧起来。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不得不站出来讲话——不是反对中国和‘大跃进’本身(这是他们自己的内部问题,和我们无关),而是反对把他们的座右铭照搬到我们苏联自己的条件中来。"  相似文献   

15.
苏共的失败,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1953年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直到1964年被迫下台,执政11年。赫鲁晓夫下台后,由勃列日涅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直到1982年去世,执政18年。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执政近30年中,在党的建设问题上犯有错误,成为导致苏共解体的一个重要历史根源,教训极为深刻。一、提出了“全民党”这个错误口号斯大林去世前夕,1952年10月苏共召开了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一个新党章。党章对党的阶级性作了明确的规定,指出:苏联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劳动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中思想一致的共产主义者组成的战斗联盟。并…  相似文献   

16.
尼基塔·赫鲁晓夫死去多年了,他的功罪有见仁见智的评价,棺早盖而论未定。然而,他的一句散播核恐怖歇斯底里的名言:“头都没有了,还讲什么原则”,无论如何不能算是革命者的语言。倘准此办理,则志士仁人舍身取义的行为都变成荒谬而不可取了。为了保头,为了活命,汉奸也可当,叛徒也可做,苟且偷  相似文献   

17.
熊秋建 《学理论》2009,(12):76-77
随着苏联机要档案的逐渐解冻,触及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也渐渐浮出水面。本文尝试从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甘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共发展透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和过程。或可以这么说,正是苏共长期的畸形发展和错误路线,铺好了苏联一步步走向灭亡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陈小陆 《学理论》2012,(16):58-60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主观上歪曲、编造、丑化和否定了斯大林,客观上却损害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给马列主义的敌人制造了进攻的口实。而赫鲁晓夫的继承人戈尔巴乔夫以建设一个"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为借口,从思想实践上彻底背离了社会主义,最终导致苏联的轰然解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社会主义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19.
赫鲁晓夫当政后,为了加快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以解放思想为切入点,以发展农业为突破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点,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但由于缺乏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和完善的配套措施,加之赫鲁晓夫个人及国内外其他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了改革的失败.但这次改革仍不失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并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和深刻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20.
试论接班人问题上的历史教训余振东本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在我党同苏联领导集团的严重分歧和大论战中,毛泽东看到斯大林身后的赫鲁晓夫在苏联领导集团和国际共运中的不良作用,开始提出接班人问题。毛泽东提出,为了保证我们的党和国家不改变颜色,我们不仅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