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力 《求索》2008,(6):96-98
当代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绝非简单地是一个物质技术层面的问题,解决当下的环境危机还应包括社会文化的深层内容,需要从伦理观、美学趋向、实用价值和消费时尚等方面进行转换。而中国传统人居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将对于当代居住环境的设计,以及可持续伦理观的建构等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城市环境是一座城市非常重要的竞争力和生产力。近年来,为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湖北省黄石市在管理理念上由以“堵”为主向以“疏”为主转变,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不断优化,市容环境卫生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市容面貌有了显著改善。黄石市在生态人居建设创新管理机制方面的有益探索与实践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加强生态公共产品制度建设,既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的重要保证,又是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现实使命,还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我国注重生态公共产品的供给,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存在决策模式单一、私人进入缺乏保障、实现机制缺陷明显、财政制度亟待健全等诸多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生态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实施多元治理模式,建立供给均等制度,创新财政管理体制,加强供给法制保障,探索新型考核评价体系来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宋蕾 《人民论坛》2022,(14):72-74
县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念,落实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两化”路径的关键环节。从系统观念来看,我国县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存在自然共生系统开发利用碎片化、产业共生系统市场要素流动单向化、社会共生系统协同共治要素不匹配等问题。推进县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宜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充分发挥县城的重要载体作用,以县城为中心内聚外合,优化县域生态空间布局;聚焦特色产业,健全生态产品市场配置保障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双向赋值。  相似文献   

5.
6.
国家生态安全与恩施州的生态安全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的中国,人与自然之间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矛盾冲突。要实现全面小康和跻身世界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就必须强化全民的资源环境危机意识,将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作为一项战略目标,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上升到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的高度。恩施州是公认的生态安全状况较好的地区,但仍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保证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上海支部生活》2012,(12):44-45
答:十八大在强调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的问题时提出,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8.
詹志洁 《福建通讯》2002,(10):33-34
省委、省政府提出福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顺应了进入新世纪后席卷全球的绿色潮流,切合福建生态环境基础较好,大有可为的省情(根据中国科学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课题组2001年研究报告,福建在全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总能力排序中列第6位.其中环境系统列第4位,生存系统列第5位)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系统部署,强调“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海南生态环境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海南生态环境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殷切期望,指出“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海南生态环境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必须倍加珍惜、精心呵护,使海南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强调“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海南发展的根本立足点,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张光君 《前沿》2009,(7):121-125
转变环境观需要自觉摒弃机械世界观和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并自觉接受生态世界观,将“人-自然-社会”视为一个开放的、互动的、有机的、整体的大生态系统,建立以环境大生态观为认识基础,以环境可持续观为价值方向的新型环境观,实现环境观的转型,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1.
乡村生态振兴不仅是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也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主要内容。推进乡村生态振兴,需要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强化农村水土资源保护,合理控制自然资源利用强度,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培育乡村生态产业,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满足农村居民美好生活追求。  相似文献   

12.
杨黎 《前沿》2015,(3):103-107
当代生态文明的症结,在于如何"生态"的审美生存,"生生"不仅是一种生活的美,更是一种对生存的思:从当代生态存在论的美学研究视野,以生态人文主义的视角追本溯源到先秦儒家的"人"与"性",并展开对其周流于时机化和境域化的"生态存在"的思考。在这种具有生发意义的领会中,可以感触到先秦儒家人性思想与生态存在论美学思想的不期而遇,而激发出的"生生之态"的美感。这是一种超越"现象"和升华"存在"的美感,也应是当代生态美学的价值旨归所在。  相似文献   

13.
甘肃是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其中,甘肃段长约913公里,约占总面积的18%。作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全国生态安全战略两屏三带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流域甘肃段承担着保障水源涵养、下泄流量、水土保持、维系生态安全的重要功能,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发展需要生态伦理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伦理学是一种新的伦理学,它使伦理学对象的范围从人和社会的领域扩展到人与自然的领域,被认为是一次伦理学革命.它的基本要求是确立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的理论,保护地球上生命和自然界.它有利于"哲学转向"和"实践转向",从而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哲学解释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人类面对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的时候,在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中,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协同论是美国的学者温茨提出的一种环境伦理思想,它与我国的老庄哲学有些相契合处,为人类提出了一种新的视野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周琼 《思想战线》2015,41(2):85-96
环境史视域中的边疆突破了其传统的内涵,被赋予了生态学内涵,具有了自然生态属性。各种植被因历史气候、水域面积、经纬度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生态区域,各生态区交界地带的界线就是生态层面的边疆线。明清时期,生态边疆除受自然原因影响发生变化外,还受到工矿业及农业垦殖、农作物引进等人为影响而变化。近现代以来,伴随着工业革命及生态变迁,物种引进及其入侵使生态疆界被不断打破,生态界域被破坏,生态安全面临严重危机,威胁到边疆安全及国家安全。生态边疆的重建成为构筑生态安全、建立生态防护屏障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王树忠 《世纪行》2014,(1):39-39
<正>现在大兴土木的城镇建设,导致大量的不透水性地表的增加,给人居生态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并形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后果。原有的自然区域,草原、农田、林地等,转变为建设区域,原有的植被和土质表层被现在的建筑和硬质取代。这些不透水的表层,铠甲一般阻止了雨水向土壤中的渗透,不仅切断了雨水对地下水的补充,也直接导致了城镇内涝和水源污染。  相似文献   

18.
张永红 《前沿》2010,(11):153-156
休闲是一种休息,也是一种休养,休闲的过程同时是给自然减压与放假的过程。生态休闲是人们对自然的回归与观照,其实质是人们置身自然环境之中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验与沉思,然而,异化的休闲却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造成毁损与破坏。重塑精神生态,构筑制度生态,倡导积极健康的休闲方式,还原休闲的文化本真和自然减压功能是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从生态哲学的角度看,马克思、恩格斯对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丰富的生态学方面的科学观点。囿于时代和历史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生态哲学的思想散见于其文本之中,并没有形成一个体系。通过对他们主要文本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互制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制度根源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北京观察》2012,(2):50-51
正今后,北京市生态补偿机制应该在两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完善政府补偿模式;二是强制推行市场模式。目前,北京市整体上生态功能还比较弱。在生态建设方面存在森林碳汇功能低、生态修复与改造任务艰巨、水源保护形势严峻等问题。尽管近年来,北京市已在生态补偿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但生态补偿机制还是一项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