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毅  邱平荣 《行政与法》2006,(11):68-70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失衡的产业结构又加重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治理环境问题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已不容反思。通过制度经济学的路径分析,发现环境问题与产业结构失衡存在共同的制度根源——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对于“双重失灵”的存在,有效处方是构建生态化的产业结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
以《十一五规划》为切入点,可以看出,中国经济法经济根基的基本现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完善且正在探索建设好的市场经济;而现有经济法理论却一直以“市场失灵”为经济法的根基,这就导致了种种理论局限甚至消极影响。将“市场失灵”概念中国化,使之涵盖“市场不完善”的含义,从而使中国经济法的经济根基理论本土化,这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中国化的“市场失灵”概念既具有一般的方法论意义,也可能克服原有的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3.
张万金 《江淮法治》2010,(17):13-15
8月13日至16日,记者随“江淮环保世纪行”采访团对滁州、宿州等地进行了采访。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各地在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许多地方在经济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映强烈。如果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增强环境意识,资源将支撑不住、环境将容纳不下、社会将承受不起、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4.
论当代环境资源法中的经济手段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分析了当代环境资源法采用经济手段的历史根源和背景 ,阐述了环境资源法中经济手段的理论根据 ,介绍了外国和中国环境资源法中经济手段的种类和主要内容。文章认为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绿色革命的开展 ,将逐步促成一个以“生态人”为出发点 ,以兼顾环境、经济、社会效益为标准 ,以含有生态效益的经济杠杆为主要调节手段 ,以兼顾环境道德、环境价值和外部不经济性为特征的良性循环的环境资源市场。只有能够适应“生态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市场的经济手段 ,才是当代环境资源法所关注、采纳的经济手段。  相似文献   

5.
网络经济是基于互联网进行资源的分配、生产和消费为主的经济形式,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结果,它使世界经济在网上以数字形式发生联系后极大地改变了面貌,为此网络经济也称为“数字经济”。它是以互联网为依托。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新经济形态。  相似文献   

6.
试论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经济职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产业结构调整是政府为弥补市场缺陷而对社会经济进行有效干预的基本形式之一。但由于政府决策失误、运行效率低下、信息不完全及非理性利益动机的介入 ,也会导致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政府失灵”现象。本文揭示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政府失灵”的制度根源 ,吸收借鉴国外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 ,进而为我国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经济职责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经济分析的角度看,经济行政法应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为导向。这是因为经济行政主体干预经济的理由在于克服市场失灵,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但是由于存在公共失灵的问题,经济行政主体难以实现其效率的目标,需要经济行政法对经济行政权力进行控制,以便克服公共失灵的问题,因此经济行政法存在的理由在于通过控制经济行政主体的经济干预行为来促成社会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状态,其必然是效率导向的。  相似文献   

8.
旅游环境问题已成为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运用经济学理论,通过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经济学分析,指出旅游环境问题的主要根源是市场失灵和政府调控不力。为了实现在资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旅游经济效益最大化,需主动进行环境治理并采取适当的经济对策。  相似文献   

9.
昌华 《法人》2009,(9):75-75
尽管受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许多开发区都在寻找过“冬”的暖衣。但浙江长兴经济开发区却逆势飞扬,今年以来实现了紧运行下的高增长,给这经济的“冬天”带来了阵阵暖意。  相似文献   

10.
试论GATT/WTO贸易与环境保护条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直以来,似乎环保与贸易并无多大的直接联系,环保属于政治的范畴,贸易则是经济的范畴。然而,正如政治与经济密不可分一样,环保与贸易其实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贸易的增长会推动经济的增长,而经济的增长又势必会对自然生态、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产生必然的正负效应。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互动已逐渐成为国际间重要的议题。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副总干事曾说,国际贸易政策与环境政策的关系问题可能是“20世纪90年代占第一位的问题”。虽然已经结束的乌拉圭回合并未专门讨论与贸易有关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1.
国家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二者职能的界定问题。从法理学角度看,国家与市场职能的界定和功能的发挥,都必须遵循法律的规定,而民商法与经济法正适应了这种需要。充分重视和正确发挥民商法和经济法的作用,是处理好国家与市场关系的关键,也是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2.
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安徽省经济也面临着考验和挑战。在严峻的经济环境下,如何整合法律服务资源,为遭遇“寒流”的企业提供支持,安徽律师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广东法学》2008,(3):14-25
一、问题之提出 中国当前的社会环境由过去相对“静态封闭”状态向“动态开放”状态转变。整个社会环境日益动态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城市的迅速扩展。城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市区道路长度和总面积明显增长。二是人、财、物大流动格局已形成,  相似文献   

14.
<正> 一、问题的提出 在经历了曲折、扑朔迷离和悲喜交加的艰难历程后,经济法制呈现出令人鼓舞的繁荣景象:1979—1992年国家共制订经济法律及有关决定135件,经济法规434件;地方人大制订的经济法规,据不完全统计达700多件,大大超过前30年经济立法总和。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新旧经济体制的摩擦日益尖锐并趋激化,建立在新旧双重经济体制“混合体”上的经济法制凸现令人担优的“瓶颈现象”——经济立法的数量和规模急剧增长和扩大,而经济立法效益并未随着经济立法数量和规模的增长和扩大有效增长,相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极为突出。立法者的期望与法律实施效果之间巨大失衡使经济法制建设陷入进退维艰的矛盾狭谷之中,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检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正日益加剧.利用计量经济学对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我国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并不是必然存在的,不同环境污染指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存在显著差异.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应该合理保护环境与利用资源,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6.
论经济法基本性格的二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因国家 (政府 )为弥补“市场失灵”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的目的和方式的差异性 ,导致经济法在西方不同国家以及同一国家不同时期表现出一对互相对立的基本性格 :一方面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另一方面则是国家经济统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和西方国家对“政府失败”的深刻反省 ,经济法正在形成一对新的矛盾性格 :既要规制“市场失灵” ,又要匡正“政府失败”。  相似文献   

17.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资源的承载能力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而许多资源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多年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危害甚巨,于是,我们幡然省悟:节约已成当务之急,是一场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革命”!  相似文献   

18.
论政府干预配置资源绩效的实现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是最具活力和效率的经济运行机制。但市场有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即生产无序,供需不均衡,由此导致“市场失灵”。政府干预,能扭转市场失灵的局面。但政府干预亦有其客观存在的缺陷,即公共管理低效,寻租、腐败及权力不公平等,因此又构成“政府失灵”。两者均存在失灵之处,但两者又不能均舍弃之。原因在于实践证实政府和市场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有效的两种配置资源的手段。故正确的态度是:正视政府失灵的现象及成因,克服缺陷,提高政府干预配置资源的绩效。  相似文献   

19.
苏红义 《法治与社会》2008,(2):I0015-I0015
渭滨区是宝鸡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923平方公里。人口40万。辖五镇一乡五个街道办事处。近年来,全力打造西部“最佳投资环境”和“最佳人居环境”。建立“三大经济增长带”(以工业基地为依托的工业基地增长带、以经二路为中心的商贸服务经济增长带、以姜炎石鼓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经济增长带)。实现经济新跨越。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20.68亿元,增长15.8%。总量、增速均居全市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09.3元,同比增加290元;地方财政收入1.12亿元。增长15%。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蓉  Liao  Zhenyun 《中国法律》2006,(2):28-29,91-94
经过20多年的快速经济增长,中国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相当严峻,资源和环境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前景来看,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既是缓解中国资源约束矛盾并从根本上减轻环境压力的根本出路,也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有效途径。由於发展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环境治理方式的重大变革,需要权威的法律手段作为支撑、保障和引导。因此,通过立法推进和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就成为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内生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