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奥巴马第二任期基本上延续了第一任期内的对台政策,同时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即在遵循美台非官方关系基本框架、确保避免冲击中美关系的前提下,给予台湾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支持以稳固和发展美台关系,突出台湾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的重要作用,积极谋求对台湾问题的更多主动权。从近期来看,奥巴马政府对台政策调整仍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美关系的大局、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保障了东亚地区的安全稳定;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政策调整却蕴含着很多潜在的隐患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
著述巡礼     
《美国问题研究报告(2012):美国全球及亚洲战略调整》黄平、倪峰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全书约37.4万字。本书是由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组织编写的美国蓝皮书2012卷。全书分总论,美国全球及亚洲战略调整,美国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美关系四个部分,既有对美国当今实力、地位的较为宏观的分析,也有对美国近年来具体内政、外交政策的微观考察,是读者观察和认识美国及中美关系的一个很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东亚地区形成了以"陆海分离"为特征的安全秩序。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频繁调整亚太安全战略及军事部署,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持续推进,导致这一秩序迅速瓦解,新的秩序尚未形成。基于确保地区主导权的考虑,美国不断调整亚太安全战略,其中的一个重要动因,就是抵消中美西太平洋军事力量对比变化带来的影响。期间,美国由寻求确保台海两岸军事平衡,到维持中国与东亚军事强国的军事平衡,再到阻止中国抵消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优势,与中国针锋相对的一面明显上升。为有效管控这一趋势,避免两军在亚太地区迎头相撞,确保地区安全稳定,有必要从观念、秩序和实力三个层面出发,思考中美在西太平洋地区可能构建的军力对比态势。  相似文献   

4.
夏立平 《美国研究》2012,(3):128-129
奥巴马政府调整美国亚太战略主要基于如下背景:中国等一批发展中国家和亚洲的崛起;世界经济和政治的重心正在由大西洋两岸向亚太地区转移;美国完成从伊拉克撤军,并开始从阿富汗撤退,使奥巴马政府能腾出手来,为了应对中国的兴起和亚洲的整体崛起,开始将美国全球战略和军事战略的重点转向东亚地区。  相似文献   

5.
东亚-北美经济失衡与再平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国别结构和产品结构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北美经济失衡的变化,认为美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是其对外产业转移的结果,东亚地区贸易顺差与日俱增是其承接产业转移的结果。其中,东亚内部再次产业转移导致中国顺差迅速膨胀。为了实现东亚—北美经济再平衡,美国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扩大出口,控制过度的信贷消费,并对美元采取更加负责的政策;东亚地区需要努力实现由外需驱动型向内需驱动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产业调整与升级,并把产业链向其他地区延伸。  相似文献   

6.
编者的话     
正本期的六篇文章主要围绕两个主题展开:一是中国周边海洋争端的长期和热点问题,二是对东亚地区主义和区域合作的理论探讨。王传剑讨论了南海问题与中美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美国高调介入南海争端与其亚太"再平衡"战略和应对中国崛起的布局之间的关系。从该角度出发,作者试图为南海争端寻求化解之道,以期对未来南海问题的处理和中美关系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借鉴。曹群从国际法的角度深入研究了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10月,奥巴马因预算和债务上限危机取消其亚洲之行,不少分析人士认为这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政策"失速"的集中表现,日本等国舆论还出现奥巴马政府开始"轻视亚洲"的论调。1的确,相对其第一任期时而言,美国亚太政策在奥巴马政府第二任期的首个年头显露一定程度的"疲态",但奥巴马政府落实其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深耕细作"不可忽视,美国针对中国周边外交新战略有反弹和反制的可能性,美国加大对亚太地区政策资源投入、重塑和巩固其对地区事务主导权的决心和韧劲不应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秩序的变化显而易见,但如何界定当今的东亚地区秩序却一直存有争论。本文试图从地区秩序的界定和分类入手,结合冷战后有关东亚地区秩序的争论,分析中国崛起对东亚地区秩序的影响,以辨析和把握东亚地区秩序的发展方向。作者发现,冷战后有关东亚秩序的争论说明,东亚地区尚未形成得到普遍认可的秩序安排,但决定其未来发展走向的两个核心因素已愈发明确,即美国的东亚同盟体系的延续和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东亚地区秩序演变趋势是,美国依托其东亚同盟体系与经济崛起的中国协调,共同塑造地区规则,维护地区稳定安全。其具体特征是:美国依靠其地区同盟发挥作用;中国与美国及其盟国通过多边或双边协调解决地区安全问题;中国自我克制缓解地区安全问题。决定东亚地区秩序未来的关键是既有的美国东亚同盟体系如何应对中国崛起。要巩固、深化地区协调共治秩序,需要美国及其东亚同盟体系对中国的自我克制政策做出善意的战略回应。  相似文献   

9.
新书架     
正"再平衡"战略下美国亚太战略的目标与手段周琪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1月第1版本书考察了奥巴马政府的"再平衡"战略的内外成因、实施效果、遭遇的挑战,及其对中国周边外交环境和中美关系的影响;全面分析了奥巴马政府实施"再平衡"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亚太政策正处于转折关头。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内所构建和实施的"再平衡"战略虽然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但在亚太不断演进的地区情境中仍有进一步调整的必要。第二任期内,基于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国家安全利益及美国与该地区国家关系的重新评估,奥巴马政府对"亚太再平衡"战略进行精心改造,赋予其明显的"聚合安全"特性。在"聚合安全"战略的指导下,美国将继续保证其双边安全承诺,并更多地通过筹划或参加地区多边机制和多边创议的方式来发挥其主导性作用。这种从双边优先的传统立场转变为双边及多边并重的战略安排,被认为是目前国内政治经济条件下美国保障其在亚太地区利益的最现实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东亚当前出现"大战不犯,小乱不断"状况的根源在于新旧嬗变中的地区秩序远未就域内各国的政治安排形成制度化设计,在于东亚地区秩序的"有气无力"。历史上,东亚地区秩序曾经历了天朝礼治秩序、条约秩序和冷战下"自主"秩序三种形态。依据历史脉络的梳理,本文认为有美国、中国、日本等七个要素影响着东亚地区秩序。为明确这些要素的特征及相互作用,本文提出了反映国家和国家关系总体形态的"锥体"模型。美国是影响东亚地区秩序的决定性变量,利用"锥体"模型,本文认为,美国现实主义的热情与贪婪,地缘战略的坚持与冷静,相互依赖的推动与困惑等特征共同勾画着东亚战略。中国的复兴是影响东亚地区秩序的突出变量,其显著特征在于整体性的成长。日本"正常化"是影响东亚地区秩序的另一主要变量,其特征在于日本自身的"二重性"。朝鲜半岛、台湾、东南亚由于其关键性和不稳定性而成为东亚地区秩序的缝合口。此外,俄罗斯要素也不可或缺。在美国要素与中国、日本等要素的复杂互动中,中美关系是东亚地区秩序的主轴,作为其中一方的中国,如何把握自身不断增长的力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奥巴马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中美关系陷入紧张状态。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是包括安全、外交、经济三个领域的全面战略,宗旨是牵制中国崛起,维护美国霸权。奥巴马开始第二任总统任期,中美领导人一致同意探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先前具有对抗性的对华政策正在出现微调现象。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现实基础是两国紧密相联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战略重心东移是在复杂的背景下出台的新战略,它标志着历时十年的反恐战争的结束,它也是在财政压力下采取的"瘦身"行动。美国的新战略力图取得三个再平衡:再平衡国防与经济,再平衡美国的全球存在,再平衡美国的国际负担。总之,新战略是在全球进行收缩,但在重点地区,即亚太地区进行扩张的战略。美国出于安全、经济和平衡中国崛起的考虑而将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以维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评述了美国与东亚大国———中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及东盟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东亚的影响,并着重分析了中国与东亚大国的关系。作者认为,中美关系肯定是未来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战略关系。中国的崛起促使创立东亚地区机制成为必要。多边合作是解决和克服双边低效的最直接的战略,因此,创立东亚共同体的想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美国研究》2014,(美国中)
2014年美国中期选举是一次针对奥巴马执政绩效的民意公投,也是一次有利于共和党的选举回摆。在中期选举历史惯性、选举议题发散分布、奥巴马民众满意度低迷,以及共和党竞选策略奏效等因素的交互影响下,共和党得以在国会两院占据多数席位,与奥巴马政府形成所谓的"强分立"府会格局。基于这一状况,美国国内政治对峙与极化的态势将会延续下去,新一届国会将继续与奥巴马在内政外交领域展开缠斗,这无疑扭曲着国家利益,令美式民主陷入深深的迷思。就对华政策而言,新一届国会将延续其扰乱中美关系稳步、健康发展的"不和谐背景音"角色:在分立府会下共和党主导的国会可能在经贸和军事安全意义上助力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在经贸、中国周边安全、人权等议题上为中美关系带来不必要的成本;而关键委员会及其领导层、关键非正式连线组织、关键涉华议员的调整与变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会采取消极涉华行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的中美关系主要有如下特点,我们要根据这些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战略和政策。第一个特点是,中美关系受到两大类问题的驱动。首先是冷战后的一些标志性事件,主要包括2010年美国开始推进和落实的"再平衡战略"、2013年11月的乌克兰事件和现在的伊斯兰国事件。这些事件都对中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次,中美关系受到四种问题的影响:一是安全问题,如网络安全;二是军事问题,如抵近侦察和中国五位军官被美方起诉;三是政治问题,如新疆分裂主义、香港"占中"事件;四  相似文献   

17.
《美国研究》2012,(3):122
编者按:2012年8月15~16日,由中华美国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美国研究所承办的"美国对外战略与中美关系(1972~2012)"学术研讨会暨中华美国学会、中美关系史研究会年会在长春举行。与会者围绕美国对华经济政策、美国巧实力战略、奥巴马能源政策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8.
王浩 《当代亚太》2015,(2):4-37,156,157
"亚太再平衡"是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核心。该战略实施以来虽一直饱受争议,但大体得以推进并取得了显著收益,特别是扩展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影响和战略存在,同时对中国崛起构成了一定的战略压力。然而文章认为,伴随着再平衡的不断演进,地区国际政治变迁已使美国在亚太过度扩张,它集中体现为亚太再平衡的内部和外部战略成本,包括盟友体系的弊病和风险、中美战略互疑的不断加深、跨太平洋经济合作构想面临的内外挑战、美国国内政治"迷思"对该战略有效性的伤害以及美国在其他地区进行战略收缩的困难高于预期等,已经逐渐超出其上述战略收益。在这种困境下,美国在亚太地区面临着在战略上"保持介入"和"进行收缩"的两难选择。尽管截至目前,美国国内围绕以上两种选择的争论仍在持续,但对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调整已不可回避。在地区安全局势持续不稳及中美就推进"新型大国关系"构建达成共识的背景下,未来5到10年,陷入过度扩张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更有可能朝着"有限收缩"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东盟实施大国平衡战略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以来,东盟一直在推行大国平衡战略,尤其是维持中、日、美三国在东亚地区影响力的平衡.东亚峰会的召开使东盟的这种战略扩展到了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然而同时,东盟的地区主导作用又受到新的威胁和挑战,无疑这又会影响它实施这一战略.另外,美国的无暇东顾又使得东盟倍加担忧,从而迫使东盟召唤美国关注东南亚,以恢复大国的平衡.  相似文献   

20.
从新中国成立到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前,中美关系历经1949—1969年、1969—1989年和1989—2009年三个"20年周期",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经济相互依赖是中美关系这三个周期变化的重要因素。奥巴马政府提出"重返亚太"、"亚太再平衡",特朗普政府提出"美国优先"并掀起贸易战,中美关系再次陷入低谷,权力结构性矛盾使中美从战略竞争走向战略对抗的可能性增大,这表明中美关系实际上已处于2009—2029年第四个20年周期的关键时期。中美关系前三个20年的周期性变化对东南亚国家的外交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具体体现在:按照意识形态"选边站";维护地缘安全;实施"大国平衡",推进经贸合作和区域一体化建设。在当前美国对中国采取战略对抗的形势下,东南亚国家坚持不"选边站"的立场会面临极大的挑战,中国需要思考其部分国家在极端情况下是否会重回"选边站"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