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进入21世纪以来,日印关系持续升温,政治、安全、经济等方面均取得了迅速发展。"印太"概念是在中国与亚洲双重崛起和世界政治经济中心东移的大潮中,日印双方战略协调与融合的产物,也是这两个亚洲大国对变动的国际权势格局重估的结果。"印太"战略代表了未来一段时期日印两国的外交倾向和政策选择,但日印在国际政治中的立场差异、"印太"战略自身的不确定性以及中国因素将对日印关系进一步发展构成制约。  相似文献   

2.
自澳大利亚和美国相继提出"印太"构想后,印度在言语和行为上都表达了积极迎合的态度。莫迪上任后,为加速扩展其地缘政治,制定并实施了"大周边"战略,以拓展印度在"印太"地区的地缘利益和战略空间,这将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印度的"大周边"战略,在陆上和海上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运行形成一定干扰和阻碍,使得"一带一路"建设在南亚乃至"印太"地区放缓。随着印度"大周边"战略的推进,尤其是美印日澳在"印太"地区战略组合的潜在形成,中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应对来自印度以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挑战,使"一带一路"建设保持健康稳定的长期发展,真正造福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人民。  相似文献   

3.
"阿拉伯之春"爆发10年来,中东国家进入艰难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型期,特别是经济持续低迷,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困率不断上升.与10年前相比,中东经济陷入发展困境,其主要原因包括中东国家粮食对外依赖度高、经济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创新创业艰难以及地区政治不稳定等.中东各国政府虽采取多种举措应对困境,但受结构性因素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太平洋时代"的不断深化,太平洋岛国地区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地区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在此背景下,2017年提出的"蓝色太平洋"是太平洋岛国地区主义的新发展,在地区认同、地区治理、地区安全观等方面具有多重内涵."蓝色太平洋"的本质是对地缘政治新环境的主动应对,其动因包括顺应全球治理的深化、利用"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和应对"印太战略"及地缘政治竞争带来的不确定性.新冠肺炎疫情和愈发激化的地缘政治竞争给"蓝色太平洋"从理念到实践的落地过程带来了挑战.不过,从长期看,"蓝色太平洋"仍具有一定前景,将推动"太平洋时代"变得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5.
吉布提特殊的地缘区位优势使得吉成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国家,以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为代表的中吉产业合作可以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在东非推广的重要"试验区"和"南南合作"的代表项目。不过,中国仍需对中吉合作中可能面临的地区安全局势风险、域内外国家的地缘政治博弈以及吉国内经济投资隐患等问题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6.
参与斯里兰卡港口建设是中国在印度洋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合作行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斯恢复印度洋航运中心的发展政策高度契合,也为两国港口项目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然而,中斯港口经济合作也日益受到斯里兰卡内部政治经济势力的再平衡与外部大国在印度洋地区地缘政治与安全博弈的复杂局面影响,这成为中国在印度洋地区开展经贸合作与构建海上互联互通须面对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沙特阿拉伯国王萨勒曼和王储穆罕默德大力推行"新政",已经取得初效。穆罕默德的王储地位逐渐巩固,经济改革和发展计划开始实施,社会改革取得初步进展,外交调整使对外关系格局更加平衡。"新政"是沙特为应对国内外重大挑战作出的反应,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经济和社会改革受到传统观念和体制的约束,周边关系的稳定受到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影响。"新政"代表了沙特未来发展的方向,为中沙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政策对接和务实合作提供了依据,也为双方巩固能源安全共同体、进一步扩大经贸合作和探索地区和平的路径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8.
中日关系事关地区和平与稳定。近来日本对华政策进行调整,在国际政治及安全层面遏制中国的同时,力图在经贸层面加强对华合作关系。日方呼吁开展日中高层来往、启动对华全方位对话交流,以政党外交探讨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合作意向,发声改善日中关系。中国一贯坚持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发展双边关系,呼吁日方放弃对华"两面下注"的做法,全面落实中日"四点原则共识",共同推动两国关系回到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9.
自2017年竞选总统开始,普京就正式提出并反复强调俄罗斯要实现"突破性发展"。"突破性发展"成为普京新任期施政的核心理念。"突破性发展"以国家项目为抓手,涵盖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既是俄罗斯国内形势的需要,也是普京执政理念的延续,其相关政策已贯彻在俄罗斯治国实践中。普京积极强化"突破性发展"理念,明确"突破性发展"领域,并不断完善"突破性发展"的指标体系。实现未来6年"突破性发展"的目标需要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主要体现在稳妥的人事安排上。但由于当前俄罗斯经济增长迟缓、政治稳定存在隐忧、发展结构性问题始终存在等因素,实现"突破性发展"的目标必然面临各种挑战。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领导人提出的新型全球化方案。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民心相通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与其他旧的全球化方案相比,"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不是推动制度变革建设一个好的政府,而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交流和累积共识是"一带一路"的治理之道,也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朋友圈"建设的强大动力。在理论上,社会网络运作模式成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理论框架,有着强大的理论潜力和治理效能。在实践上,人文交流为"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一带一路"倡议应按照区域合作架构的紧密程度,建立由联通度、熟识度、参与度、治理度和认同度五个因素构成的指标体系,以此系统测量民心相通建设的总体进展和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指明了方向.遏制、消除党内和国家政权内的腐败现象,树立良好的执政党形象,是落实"三个代表"的具体表现和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2.
中亚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缘位置和对中国而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通"中之重。近年来,"五通"建设在中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进一步拓展并形成了利益交融与合作共赢的新格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涵盖多领域和多层次,整体上呈现从以点带面、从线到面逐步走向区域大合作的积极发展态势。不过,随着"一带一路"的纵深推进,中亚国家一些民众的负面认识有所体现,域外国家对中国在中亚影响力持续上升的猜疑未明显缓解,中国未来需要妥善应对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19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意大利,期间两国签署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谅解备忘录,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意大利是西方七国集团成员,也是欧盟创始成员国,中意两国签署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谅解备忘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这既是对"一带一路"倡议既有成就的充分肯定,也必将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继续推进注入新动能。意大利地缘和经济优势使其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伙伴,而过去几年意大利对与中国加强经贸合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一带一路"倡议认识的不断提升也使得两国未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大有可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成为两国合作的新平台,中意合作将迈入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也有望对带动中欧整体合作形成积极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4.
薛丽 《当代世界》2021,(4):74-79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但与此同时,"地缘扩张论""重塑国际秩序论"等负面论调不断涌现,使"一带一路"建设遭遇话语困境.这些话语表现出二元对立、利益驱动、身份焦虑等主要特征,充分反映当前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以及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差异,也凸显"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构建有待进一步完善.中国应积极协调沿线各国共同破解话语困境,着力打造话语共同体;重点探究负面话语标签背后的政治因素和文化逻辑,分门别类地加以精准应对;强化"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5.
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是连接中国、南亚、中亚的重要枢纽国家.随着美国军队逐步撤出阿富汗,印度加大对阿富汗问题的介入,该地区安全形势出现新的不确定因素,地缘战略格局也将受到重大影响.同时,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巴经济走廊"顺利推进的背景下,"中阿巴经济走廊"的设想应运而生并展现广阔前景.但是,"一带一路"倡议在阿富汗的推进也面临阿巴矛盾、美国余存势力和印度深度介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应以安全合作为基础,以政治对话为突破口,以经济合作为主要途径,推进中阿巴三国人文交流,密切三国联系,打造新的三国战略空间.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思想"是俄罗斯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是解读俄苏社会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一把钥匙.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处于新的社会转型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再成为俄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重塑"俄罗斯思想",作为维系俄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精神支柱,就成为当政者和全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叶利钦时代政坛风云变幻,思潮流派纷争迭起,反映了转型期间社会的全部复杂性.普京时期开始进入相对稳定阶段,"俄罗斯思想"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18年9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标志着"一带一路"倡议与中非合作进入精准对接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非合作不断走向全方位、宽领域和纵深化的新局面,合作内容从过去的聚焦"五通"拓展到绿色发展、能力建设及健康卫生、和平安全等更多惠民新领域。中非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助力非洲的减贫和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为提升新时代南南合作水平及推动国际对非合作发挥了有力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陆钢 《当代世界》2018,(2):69-7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大数据战略"的讲话为"一带一路"的大数据研究指明了方向。随着研究的深入,应该在"一带一路"大数据决策系统上引入地理空间的认知概念。"一带一路"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沿线国家地理空间与决策者之间实现有效沟通的大数据可视化工具。该系统面向"一带一路"决策高层,强调智库与专业机构之间的合作,具有协同性、叠加性和可塑性,可以随时对沿线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出反应,为决策高层提供精准、即时和周到的大数据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19.
中共执政的旧社会"负面合法性"功能及其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共执政的合法性资源之中,旧社会的"负面合法性"是重要内容之一.它时中共建立和巩固新政权,对确立中共追求的社会主义政治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旧社会"负面合法性"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其作用的发挥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广泛的政治动员,以营造出民众的阶级意识、阶级苦难意识、翻身意识,从而在民众对旧社会的恨的基础上,生发出对新社会的爱的情感.旧社会"负面合法性"作用的发挥,因受时间和统治绩效的影响是有其限度的.在正确认识旧社会"负面合法性"的功能及其限度的同时,还要认识到其他类型的合法性资源对中共执政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东南亚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方向,"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的实践具有标志性和示范性意义。近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在东南亚快速推进,为中国—东盟合作注入了新活力。东盟各国政府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态度从最初的观望、谨慎逐渐转变为欢迎和支持,显示出"一带一路"建设在东南亚的巨大发展潜力。与政府层面相比,东盟智库层面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仍处于逐步深化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点。在此背景下,应深入分析东盟各国政府和智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多元认知和关切,制定有针对性的合作策略,以更好地在东南亚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