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程刚 《党课》2013,(18):72-73
那年,我大学第一年放寒假回家,由于家里生活拮据。到了县城火车站,我的兜里只剩下了1元钱,回家的班车票要5元钱,我只好步行回家。  相似文献   

2.
阿蕾 《党课》2011,(16):79-79
前些天搬迁到新房子,我也回家帮忙整理。在那间放杂物的小屋子里.我翻出了一张发黄的信纸,打开一看,竟然是父亲写的:蕾儿,我承认.这次是爸爸错了……  相似文献   

3.
大夏支部成立于1924年秋天,当时是在我的房间里开会的。记得当时我住的附近资本家门口,摆两盆菊花,就是那个时候。我们在附近宿舍里开会。1924年这一年年假,我曾回家一次,主要是看我的母亲。本来是想赶回家过元霄(正月初九日,莆田风俗不是正月十五日)到了十一日才到家,元霄已过。当时团的负责同志,要找以全国学生总会名义,回家去宣传。带了许多印刷  相似文献   

4.
填表     
女儿放学回家,递给我一张家庭状况登记表让我填写。当填到“有何种社会关系”一栏时,我犯了愁,对女儿说:“当初我和你妈从小县城到省城,无依无靠,到现在也没什么社会关系啊!”女儿想了半天说:“上次听我妈说我二舅不是在交管局工作吗?”  相似文献   

5.
送郎行──一个妻子唱给当了下乡工作队员的丈夫的歌杨建国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桥头。到桥头,把乡下,衣食住行要计划。早睡早起多锻炼,勤讲卫生作用大;不贪财,勿恋色;少喝酒,莫赌博;看书看报多学习,抽个小空要回家。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桥头。到桥...  相似文献   

6.
张辉祥 《党课》2013,(13):104-105
每到6月,我就会想起自己年少时参加高考的日子。我上学时正赶上“文革”,学校停课,不得不回家务农。等“文革”结束,国家的高考制度重新恢复,岁月却已经把一个求知欲正旺的少年摔打成了一个亦农亦读的健壮青年、  相似文献   

7.
田晓 《党课》2010,(9):116-117
香格里拉是我一直神往并倍感神秘的地方。去年十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几个“驴友”到了云南,最后一站来到香格里拉。往返七天的旅程,竟让我失魂落魄,找不到自己,找不到回家的路,只因为,已、依然在游荡,游走在天堂的路上。  相似文献   

8.
马伯庸 《廉政瞭望》2012,(13):71-71
上星期的某一天晚上,我和一个朋友在西单附近吃饭。席间我们高谈阔论,指点江山,臧否人物,言必谈及王小波、村上春树、奥尔罕·帕慕克,聊得十分尽兴。大约到了9点多.我们方才起身结账,各自回家。  相似文献   

9.
《北京支部生活》2006,(5):66-66
我和爱人是四川人,2002年,我们来到北京打工。因为他怀疑我对他的感情,经常对我打骂,最严重的一次他打伤我胳膊,在医院缝了六针,我提出离婚,他也同意。可听说在哪里登记结婚还要到哪里去离婚,我们回家一次开销比较大,我们能在北京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吗?  相似文献   

10.
在贵阳工作一年后,回家只住了一个晚上,我的喉咙就因北方冬天室内燥热的空气而痒痛难忍。当时和爸妈约定,要他们有机会到贵州来,来看看迥然不同于西北大漠孤烟的翠竹花锦、感受不同于北方燥热的温和湿润。2008年春节前夕,父母带着对我所描述的秀丽山川的憧憬来到贵州。可是一场意料之外的雪凝天气打乱了我的整个计划。爸妈到达贵阳的第二天,贵州就宣布进入大面积一级停电状态,通往省内著名旅游景点的公路也陆续被封。  相似文献   

11.
受的味道     
每到夏天,我们家便飘散着绿豆汤的清香。妻用一个紫色的砂锅,文火慢熬,一粒粒绿色的小豆在汤中拥挤着摇摆身子,最后那一锅浓浓酽酽的汤也变成浅绿色的了。我们家住七楼,厨房在阳台边。整个大楼的人在夏天总能闻剑我家熬绿豆汤的香气,所以每当我汗淋淋地上楼回家,碰见邻居,他们总会笑着说:“哟,回家喝绿豆汤啊?”这一声问候连同楼道里吹过的凉风一起沁入我的肺腑。当我轻轻旋转钥匙推开门,桌上早已盛着一碗微温的绿豆汤,在妻的凝视下,那碗绿豆汤我一饮而下,顿时,温润的感觉一下涌向我全身四脉八方……  相似文献   

12.
心中,那盏灯     
小镇上的猪市场越来越红火了,黑的猪、白的猪、花的猪,让一些稻草搓成的绳子牵着,热热闹闹的聚集于这片市场,等待新主人和屠户。每年夏天,我都会来到这座小镇,然后穿过猪市,走向街背后的那间小木屋,在那里点上一盏煤油灯,静静地聆听风声、雨声……十三年前,我又以2分之差高考落榜了。在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从来都是步行回家的我,狠狠地买了张客车票,坐车回家。父亲见到我,说曾祖父秀才落第那年还是坐大轿回来的哩!父亲悲凉的心思我当然知道,我已是第三次参加高中补习班,第三次以几分之差名落孙山。三年中我读掉了家中的…  相似文献   

13.
浓浓玉米情     
王新明 《党课》2006,(1):86-87
又到了玉米上市的季节。每当这时,即便是再好吃的水果.也难以吊起我的胃口。倒是那遍体金黄、略带清香的玉米,总让我格外偏爱与专宠,每天再陋,也不忘在街头市角买上几个.捎回家后细细品尝。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你好!我叫刘钢强,是湘潭县麦子石乡的一个青年农民。去年8月到湘潭市一建筑工地做副工,建筑老板给我的工资报酬是每天工资25元,伙食费自己负担,按做满一个月结算。到了国庆节前一天我拿着2个月挣来的血汗钱,高高兴兴回家过节。在家里过节休息了两天后,于10月3日上午赶  相似文献   

15.
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听朋友介绍,去书店买了一本《白石精华》。回家后反复翻看,爱不释手,有一段文字让我记忆深刻:“正因为爱我的家乡,爱我的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大地.爱大地上的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费了我的毕生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直到这几年,我才体会到,原来我所追求的就是和平。”  相似文献   

16.
巩高峰 《党课》2011,(2):72-73
秘密是我先发现的,那天我提前回家,给女儿拿演出服。  相似文献   

17.
现在,过春节远不像孩提时那样天天盼、夜夜想,一家之主的我在外打工多年,每到过春节就要盘算着能拿回家多少,过节要花掉多少,剩下的还能办多少事。这不,走亲访友,迎来送往,待我觉得能喘气的时候;已过立春。为了不误外出打工,我紧赶慢赶突击家中的农活,忙累的程度自不必说了。  相似文献   

18.
难忘的谈话──怀念耀邦同志刘绍棠1989年4月,胡耀邦同志逝世时,我虽已出院回家,但是只能瘫卧床上,不能下地走动。我的儿子代我到胡耀邦同志家里吊唁。50年代在共青团中央工作过的老同志,共同决定每人写一篇回忆和敬悼胡耀邦同志的文章,编成一本纪念文集,交...  相似文献   

19.
四代种田梦     
鲍永福 《实践》2013,(9):37
我出生在一个小山村,祖祖辈辈以务农为主。我的祖父是山西省应县人,因生活贫困于1919年只身来到内蒙古商都县西井子村给地主当长工,那时地主用欠了六年的工钱给了他30亩沙板地,从此,祖父、祖母搬迁口外,一头扎在自己的地里种田。从我记事起,祖父一年三季不回家,春种、夏锄、秋收,都吃住在田里临时搭建的简易窝棚里,一直到地冻茬干,祖父才回家避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勤劳善良的祖父就这样以78岁的高龄走完了他的人生路,他的种田梦是苦涩的。到了父亲这一辈,种田稍有变  相似文献   

20.
我叫牟丽英,家住柳河县兰山乡兴隆村。由于家里生活比较困难,初中毕业后我就回家帮父母种地。记得那一年我家种了8亩玉米,因为遭涝灾到秋天连秆带棒只拉回一牛车。母亲唉声叹气,父亲愁眉不展,当时我的心里非常不平静: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老法子已经行不通了,顺着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