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不久,在一张报纸上看到这样一篇短文:一名中学生回家对父母说要告诉他们一好一坏两个消息,让他们选择愿意先听哪一个?其父母说当然是先听好的再听坏的,于是儿子告诉他们,好消息就是从明天起再也不上早晚自习了,坏消息就是他被老师调到最后一排去坐了。其父母听后很愕然,没想到如今的孩子对座位这么在意这么敏感。  相似文献   

2.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一直有这样一张笑脸,总是带着鼓励的微笑,是那么美丽而温暖。当年刚上幼儿园的我,对一切都很陌生也很害怕,从来不肯开口说话,不愿意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玩。老师有次找来父亲,问他这个孩子是不是智力上有什么  相似文献   

3.
十根虫草     
<正>更尕索南是我在玉树资助的一名高中生。在学校资助办公室里,我第一次见到了这个孩子。他个子不高,黝黑的皮肤,看起来有点瘦弱,脸上挂着那种见到陌生人的羞涩和胆怯。通过老师的介绍,我得知他从小就没有了父母,根本不知道父母长什么样,一直在玉树州孤儿学校长大。在孤儿学校里,他非常刻苦、勤奋好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玉树州第二民族高级中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看到这样的孩子,自发地想去帮助他。于是,我很快跟他确  相似文献   

4.
报载:目前我国大约有1.2亿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由此产生近2000万儿童留守农村,其中44.1%的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进城生活,担心“城里上学太费钱”,“父母没有经济条件”。可怜天下孩子心!小小年纪就能体谅父母的难处,为父母分忧,说明他们很懂事。然而,这一事实又使人心情酸楚。四成之多的留守儿童忍受着和父母离别之苦,进城的父母不仅享受不到子女绕膝之乐,而且不能尽心地呵护孩子、抚慰孩子的心灵创伤。“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虽说是一种美德,但让本应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孩子长时间地失去家庭之乐、父母之爱,窒息孩子们稚嫩的情感,显然不利于孩子们全…  相似文献   

5.
赵瑜 《当代党员》2008,(6):68-68
我在一幅摄影作品前凝思,它拍摄于1996年3月22日,照片的旁边有这样的文字:这是一个21岁的母亲面临的痛苦选择。两年前,她从山区农村来到城市,在一个批发市场卖菜.与一菜贩子同居,有了一个私生女。不久,那个男人锒铛入狱,这使她和孩子的生活失去保障。此时,孩子醒了,哭声让她揪心;睡了.她又倍感生活的无奈。她迷惘地说:“我想给孩子拍张照片留下,然后把她给人……”  相似文献   

6.
你快乐吗?     
艾迪 《党课》2006,(4):82-83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两个小男孩儿,一个非常忧郁,另一个则很乐观。他们的父母带他们到精神科医生那里去看病,想让悲观的孩子快乐起来,并使乐观的孩子能够正视生活中的种种障碍。于是悲观的男孩子被锁进一个放着五光十色新玩娶的屋子,乐观的男孩子被锁进一个装着成堆马粪的屋子。当父母重新返回屋子时,悲观的男孩正在放声大哭,他不肯去动那些玩具,因为他怕把它们弄坏。而那个乐观的男孩正在兴高采烈地铲那堆马粪。他对父母说:“有这么多马粪,我知道在这附近的什么地方准有一头快乐的小马驹。”  相似文献   

7.
转眼间来到团场工作已经3年了,回首来时路我心潮起伏。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让父母放心的孩子,父母很信任我,每当遇到和我有关的重大事情,他们都会征求我的意见。大学毕业前夕,我做了一个他们怎么也想不到的决定:到大西北去。当我把我的决定告诉父母的时候,他们惊呆了,第一次否决了我的意愿,说什么也不同意,怕孩子将来到了那里吃苦受罪。因为,我出生在辽宁一个普通职工家庭,家境虽不富裕可是自力更生找个稳定的工作完全不成问题,对于遥远的西北,那是他们想都没有想到的地方。就这样,为了将来的就业问题我与父母之间展开了拉锯战,我也第一次做了一回坏孩子,我坚持自  相似文献   

8.
严婷  谭岷江 《当代党员》2010,(12):68-70
“父母令你最感动的事是什么?”“没有。我只看过一次他们的照片,后来照片丢了,记不清他们的样子了。”  相似文献   

9.
小的时候我就知道,爸爸、妈妈和陈伯伯、张茜阿姨的关系特别好。我们家的照片簿里,有一张有点发黄的照片,那是上海解放后爸爸、妈妈和陈伯伯、张茜阿姨带着两家的孩子照的。陈伯伯坐在正当中,大腹便便的,很潇洒,也很有派头。张茜阿姨那么漂亮,头上还扎着头绳,一点也不像3个孩子的母亲。我的爸爸妈妈也那么年轻……慢慢长大了,我才知道,原来,父亲和陈伯伯的交往并非一朝一夕,他们相知已有几十年了。  相似文献   

10.
唐大柏 《湘潮》2005,(6):52-52
这是一张画面发黄、模糊不清的历史照片,它记载的是一页永远不能抹杀,不能忘却的历史:1937年11月24日,日寇4架飞机空袭长沙,在小吴门、火车东站一带投弹6枚,居民死伤300余人。还是这张照片,将我带进了孩提时代的悲痛记忆:1939年6月11日中午,日本鬼子杀害了我父亲,接着又烧毁了我家的房屋,害得我家家破人亡,使我成为孤儿。1985年9月10日上午,我拿着这张记载着那段血淋淋历史的照片,到原长沙市东站路社区居委会采访历史见证人,社区居委会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并帮助我找到了当年大难中的幸存者——长沙市东站路老裁缝胡楚清。时隔四十八载,惨状…  相似文献   

11.
正我曾经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不幸的是,在1939年5月4日的日机大轰炸中,我的父母都被炸死了,当时我只有半岁,瞬间成为了孤儿。我是外婆带大的,小时候学说话,叫"爸爸!妈妈!"时,是外婆拿着我父母留下的惟一一张照片,让我看着喊人……  相似文献   

12.
《求贤》2011,(2):27-27
少华同小何已结婚,这是他们生活长河中的一件大喜事。他们说今年国庆节前夕可能要去看望小何的父母,我拜托你给我以帮助.做做小何父母的工作,也希望他们喜事简办,不受礼,不请客。对这点我曾同小何和她父亲都讲过,老何表示同意。我相信他们会支持我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2002年6月3日,《工人日报》头版刊登了一幅题为“菜市场里的童年”的照片,画面的背景是一处大型的菜市场、画面中央面对镜头站着一个四岁的孩子正天真地回答着记者的提问,尽管孩子的眼睛已被挡上,可孩子在并不优越的环境下依然无忧无虑成长的可爱样子,却让看过此照片的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不能平静。不难看出,作者拍摄此片的意图是呼吁有关部门对这些儿童的成长环境给予充分的关注,使他们能像其他儿童一样接受正常的幼儿教育,受到平等的对待。当然,照片的说明词也力图通过客观报道的形式体现出这一点,说明词这样写道:北京市莲花河附近的“红莲综合市场”里,一个个菜摊之间穿梭着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都是从外地来的菜贩,在大人没时间管他们的时候,他们在  相似文献   

14.
于丹 《当代贵州》2014,(6):65-65
正真正的教育是每个人在为未来做准备,而这首先是父母之心,包括我们如何以父母之心对待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面对今日诸多有违父母初心的社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重视重建中国家教与门风。让孩子懂得明辨是非有人说要让人的本心回到小学阶段,但我认为应该回到幼儿园时期,幼儿园是培养常识的重要阶段。幼儿园的孩子最遵守秩序,他们做什么事情都会排队,他们都很懂礼貌,见到大人都会打招呼。但是慢慢地我们会发现孩子不打招呼了,这是因为大人总是不理他们;后来又变得不讲规矩了,是因为他们开始了解社会了。一个民族不能数典忘祖,一个人永远不要笑话自己的童年,因为童年学的是做人的规矩。  相似文献   

15.
《党员文摘》2007,(1):F0002-F0002
今年59岁的孔贞兰是一位身材瘦小的残疾农家妇女,家住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九汲村,20多年来,她先后将14个因患重病或有先天残疾而遭父母遗弃的婴儿抱回了家,并像对待亲生孩子一样将他们养育成人,照片上,是孔贞兰正悉心照料新收养的4个不满周岁的孩子。  相似文献   

16.
王琳 《新湘评论》2010,(18):55-55
许多做父母的,自己的事业很成功,但面对自己的孩子却束手无策。他们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爱,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回报。做父母的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常常不知道孩子心里想什么,不知道孩子需要怎样的爱。因此,父母常常只注重在物质生活上满足孩子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正做父母的,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有一点我搞不懂,为什么许多中国家长喜欢在公众场合训斥甚至羞辱自己的孩子?先不说文明素质,你以为是妈妈就可以这么欺负自己的孩子? 尊重孩子,就是要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小女孩几乎都喜欢粉粉嫩嫩的颜色,而我女儿过12岁生日时,很认真地对我说:"妈妈,请你以后不要再给我买任何粉色的衣服了,也不要那些亮晶晶的装饰。我长大了。"某种意义上,她就这样发表了"独立宣言",彰显了小小自我的审美观。作为母亲,我的所谓"知名度",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过烦恼。他不愿意因为父母的原因而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1,(16):80-81
在美国,小孩刚入园,老师就给每个家长发一份备忘录,以孩子的口气提醒父母对待孩子时的注意事项: 1.别溺爱我。我很清楚地知道,我不应该得到每一样我所要求的东西,我哭闹不休其实只是在试探你。  相似文献   

19.
2009年12月24日,在第一届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中,邱礼国和同学管梓清获得了双机搬运赛铜牌。邱礼国是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第二小学的学生,老家在隆回县,在读幼儿园时,随着在长沙打工的父母来到长沙。听说在长沙读书可不太容易,当初的邱妈妈很是着急。孩子要开学了,邱礼国母亲便到雨花区教育局咨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家在途中     
白岩松 《学习导报》2011,(20):50-50
对于我来说,家是一个随着年龄而不断变化的概念。 童年时,家是一声呼唤。 那时的我似乎比今日的孩子拥有更多的自由。放学后,不会先在父母前露面,而是与左右相邻的小伙伴聚在一起,天马行空,玩得天昏地暗,直至炊烟散去,听见焦急的父母在四处喊:“回家了,吃饭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