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图们江地缘经济开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东北亚金三角的图们江地缘经济区基础设施项目开发将需要大量的资金。目前 ,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方式较多 ,在众多的融资方式中 ,BOT融资方式将成为图们江地缘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较为可行的融资方式。目前 ,图们江地缘经济区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 ,运用BOT融资方式将大大加快这一地区硬环境的建设 ,将为东北亚经济繁荣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 图们江地区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具有战略性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开发潜力。自去年十月参与国平壤会议后,这一地区已成为东北亚国家经济合作的热点地区,它的开发为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找到了最佳的生长点,也为中国东北地区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找到了很好的结合部。图们江地区开发离不开中国东北地区的腹  相似文献   

3.
蒙古参与图们江地区国际开发的新动向朱显平1995年12月,"关于建立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和东北亚开发协商委员会协定"等文件由中、俄、蒙、朝、韩等5国代表签字。蒙古成为图们江地区经济开发的当事国。正值5国代表签字之际,吉林大学──珲春市图们江国际开发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东北亚区域合作与图们江地区开发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多国合作项目——图们江地区经济开发项目的背景之后,把图们江地区经济开发分为3个阶段,即起步(90年代前期)阶段、冷却(90年代后期)阶段、升温(2000年以后)阶段,着重阐述了东北亚地理中心图们江地区开发开放的火车头——延边;参考东盟经济合作的成功经验,探讨了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可能性;对图们江地区开发开放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 随着世界经济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东北亚必将成为亚太地区经济的交汇点。由于图们江流域处于东北亚的核心部位,特别是图们江流域经济开发和国际经济开发的巨大潜力,使得该地区被称之为东北亚的“金三角”。延吉市作为“金三角”的一个支撑点,其地位与作用就越发显得突出和重要。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试图对延吉市在东北亚经济合作与图们江流域经济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6.
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在稳步启动丁士晟1990年7月长春召开东北亚经济合作国际会议之后,图们江地区开发不断取得进展,其表现有:第一,图们江是亚洲一条中等长度的河流,在1990年长春会议之前,国际上很少有人知道图们江,现在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条河流,国...  相似文献   

7.
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自1990年提出并启动实施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东北亚各国的交流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特别是2005年东北亚各国提出的大图们江地区开发与中国吉林省提出的"长吉图开发先导区"构想的结合,将使图们江地区的现代化、国际化走向一个全新的阶段.目前,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了进一步促进东北亚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增强图们江地区运输走廊的活力,中蒙铁路的建设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当今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使该项目的实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面对未来逐步扎实地推进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的新形势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新千年,东亚与俄罗斯经济开始复苏,我国经济环境也明显改善,这为东北亚经济合作与图们江地区开发提供了新的机遇。这要求我们采取具体措施,促进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将出口加工区的建设放在首位,并把软环境建设放在重要地位,从而把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推向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正> 随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关于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计划的公布与启动,近年来已经逐渐形成国际关注热点的图们江区域,更加为世人所瞩目。对于这一地区的开发,各相关国家都表现出了相当的积极性。可以说,在东北亚各国,以图们江开发为中心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已经开始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10.
<正> 图们江下游地区做为多国利益的交汇处,深受东北亚各国乃至于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图们江口开发对延边对外开放总体格局的形成和延边经济的腾飞以及对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苏联的干部委任制始于列宁时期 ,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委任制作为俄国文化的积淀在苏联一定历史时期的存在 ,有其合理性。但是委任制毕竟要被现代社会所抛弃。斯大林非但未能及时进行改革 ,反使之登峰造极 ,最后给后代留下了遗患。  相似文献   

12.
中国正处于国内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入调整、思想观念深度更新之中,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日益突显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来重新审视苏共亡党的原因对我国当前的党风廉政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苏共亡党教训可知,党风廉政建设是立党之本。  相似文献   

13.
1917年11月7日,斯莫尔尼宫沸腾的欢呼声向全世界宣布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1991年12月25日,镰刀锤头国旗的悄然降落宣告了社会主义苏联从地球上的消失.短短74年转瞬即逝,苏联于一夜之间突然崩塌,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惊和不解,同时也为中外学者研究这一20世纪的"历史之谜"留下了永恒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巴列维国王的白色革命动摇了在伊朗乡村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生产关系 ,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伊朗的发展。伊朗传统的社会结构也因白色革命的成功推进而发生了激烈变革。经济现代化的长足进步客观上要求政治领域进行相应变革。巴列维无视这些变化 ,继续强化君主专制 ,推行独裁统治 ,致使新兴的社会阶层无权分享政治权力 ,传统的社会力量被摧毁。巴列维国王的独裁统治引起伊朗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不满 ,推翻巴列维王朝成为伊朗社会各阶层共同的战斗目标。因此 ,白色革命后伊朗经济现代化进步趋向与政治领域滞后状态之间的矛盾构成巴列维王朝覆灭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论苏联失败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崩溃无疑是一种社会性失败,社会性失败必须从经济基础找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端实际是这一制度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的反映,这一矛盾就是计划的指令性与个人消费的不可计划性之间的矛盾.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纳入统一计划,是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存在前提.个人消费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个人消费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由此便形成了否定苏联计划经济存在前提的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在苏联计划经济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办法是压制个人消费,用供应短缺方式使原本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的个人消费变成可以统一计划的,这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种对立.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对社会再生产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使社会经济陷入危机循环,而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最终导致经济基础乃至整个苏联社会的崩溃.压制个人消费是苏联计划经济赖以存在的内部条件,与外部世界的制度性隔绝是其存在的外部条件,从长期看这些条件都是难以为继的.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月11日,“2006年拉美国家大选及其政治走向”课题结项暨拉美大选的影响与左派发展问题研讨会在拉美所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民与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深刻分析了当前的世界格局和政治走向,拉美左派的发展对该地区形势的影响。现全文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初俄罗斯经济迅速反弹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以来 ,俄罗斯经济走势一改经济转轨以来连续下滑的颓势 ,出现触底反弹并持续增长的积极迹象 ,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增长主要的仍是经济严重危机后的恢复性增长 ,由于制约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因素的存在 ,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基础并不牢固。从俄罗斯转轨以来的经济走势我们可以看出俄罗斯经济持续好转的原因及经济增长前景 ,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有一定启示的。  相似文献   

18.
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经过4月广州起义、10月武昌起义之后,爆发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两个月内即有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垮台。12月,孙中山先生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帝被迫宣告退位。  相似文献   

19.
南海局势与应对海洋法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以来,南海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菲律宾国会通过了"领海基线法案",把中国的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划为菲律宾领土;马来西亚前总理巴达维登上南沙群岛的弹丸礁、光星仔礁宣示主权等。这些情况的出现与海洋法的新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如何应对海洋法的新发展就成了捍卫领土主权、维护合法海洋权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东北经济落后原因诸说评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振兴东北经济必须准确找出其落后的原因。现学术界提出的“结构说”、“体制说”、“国企比重过大说”、“项目怪圈说”及“东北人观念落后说” ,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又都不很全面、完整 ,尚有其他原因需加以分析说明。国家在改革、发展战略与政策抉择上“失算” ,使东北地区收入过低 ,人才大量流失 ;在东北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 ,缺乏必要的资金补偿与支持 ,这都是造成东北经济落后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全面科学地找出东北经济落后的真正原因 ,才能保证应对方针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