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杨璐 《学理论》2012,(14):19-20
从古至今,法治与人治之争的问题由来已久。在古代,统治者利用人治思想统治中国数千年,如今的中国把法治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理念。追求自由、平等的统治秩序必然需要法治,但是"徒法不足以自行"。人治、法治有各自的优缺点,应当辩证地看待法治和人治之间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2.
从依法治国到以法治思维与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意味着中国的法治建设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并非已经实现了法治理想,仍需全面推进。人治方式是法治发展的阻碍因素,"仇和"式治理、"良性违宪"论在人治的意义上当被否定。因此,当以法治方式推进法治,变权力修辞为法律话语,尊重法律权威,正确理解并运用法律,实施宪法,以法治思维立法、执法、司法,逐步吸纳并挤占人治空间。  相似文献   

3.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核心业务之一的薪酬管理,管理难点在于其激励作用与企业经济能力之间策略绩效、成本制约的博弈。文章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管理的难点环节,提炼出影响薪酬管理的多类分级因素,并基于层次分析与因子分析对分层因素进行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归类。研究发现,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激励存在劳动供给"背弯"的现实困境,佐证了激励策略推行实施的难点,并针对性地提出具有明显改善的激励措施用以权衡措施与企业现实之间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正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用法治思维去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尤其把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法治带动,作为法治建构的一种路径,要求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转变思维方式,即由非法治思维尤其是人治思维转化为法治思维。领导干部树立法治思维的前提是要充分认识到法治思维作为科学的理论思维对实践的价值。下面从国际视野、历史维度和现实要求三个维度来认识法治思维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重人治、轻法治的四种偏向如何开展反腐败斗争,实际上有着两种不同的意见和主张:一种是"法治",另一种是"人治".公开不赞成"法治"的情况不多,但在行动上轻视"法治"、偏爱"人治"的情况还相当普遍.其表现有: 首先,夸大思想教育的反腐败作用.片面强调对人的思想、精神灌输作用,很明显这是以"人治"为特征的."法治"是根据国家和全体公民的最高利益及意志规范政府工作人员的一切行为为准则,具有极大的强制力.勿容讳言,我们并不否认思想教育反腐败的积极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6.
法治思维优于人治思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转型的理论根据。传统的人治思维因思维定式的惯性作用仍在排斥和消解法治思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转型的现实原因。党的十八大关于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提升的主张,指出了党的执政思维转型中的关键群体。人治思维滋生人治方式,法治思维对应法治方式,实现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的现代转型,促成法治思维的形成,还需要党积极地推动具体执政方式改革,变人治方式为法治方式,并不断创新法治方式。  相似文献   

7.
诺曼·莱文以价值中立的知识学立场将恩格斯的著作及其思想冠以"恩格斯主义",并构建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相区别。诺曼·莱文对恩格斯文本的知识论解读方式,遮蔽了文本产生的历史情境和它指向的现实问题,使其陷入了对恩格斯理论指向的解释困境。恩格斯文本的有效性不仅在于符合一般的思想史逻辑,更在于它始终面向现实问题,其本身就是社会现实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农村法治建设是我国法治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是法治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法治精神作为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之维,在促进村民法治行为、保障村民自治实施、维系农村和谐社会等方面有独特功效。现实中,受传统人治社会的遗风、农村熟人社会的情风、村民法律认知低下、农村法治权威缺失等因素制约,我国农村社会的法治精神缺失问题较为突出。结合理论与现实,培育农村社会的法治精神,需从强化法治权威的震慑保障、拓展法治素养的基础作用、激活关键少数的法治引领、涵养尊法守法的法治氛围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9.
虽然将法治予以中国化已经成为法学家们的自觉意识,但在实际探讨中不少学者却不自觉地以一些既有的理论范式来裁剪社会事实,而没能够抓住法治建设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事业之间的关联——这个当下法治中国化中的关键问题,从而在宏观和微观两极之间摇摆不定,不得要领。当下法治中国化的核心在于凝练出适切的法治"中层理论",然后将其与具体的法治实践进行不间断的往返互动。  相似文献   

10.
人治袪魅与法治返魅:社会冲突治理的二维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论坛》2016,(1):31-35
随着我国正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我们在品尝经济发展成果的时候,也面临各种各样"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验和挑战,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因不同陷阱或矛盾纠纷引发的社会冲突时有发生,并呈现出易发、并发和多发态势。究其触发因素,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自然条件和国际环境等多个方面,而从治理方式上看,则主要是在人治与法治的对弈与博弈格局中,法治不足、人治突显,于民众主要表现为:面子心理、打劫心理、从众心理、闹大心理和求人心理,于运权者则表现为:血缘政治,权力家族化;圈子政治,权力部门化;条子政治,权力人情化;特权政治,权力私有化;交易政治,权力商品化。所以,从治理的视角和理念看,实现我国社会冲突有效治理的基本路径就是去除人治、树立法治,即人治祛魅、法治返魅。  相似文献   

11.
环境信息的公开,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与公民生存发展之人权,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公开环境信息除了坚持公开、平衡和救济等原则外,还须探究环境信息公开之法理基础:环境知情权、人民主权及信息不对称理论。然而,环境信息的公开仍存在许多现实困境,这些困境之根源在于,公民知情权与国家安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利益、公民社会成长与权威政府统治之间的矛盾。由此可知,践行环境法治,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公民社会之成长是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法治政府绩效评价:可量化的正义和不可量化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行政论坛》2017,(3):86-92
法治政府绩效评价以结果和公众满意度为导向,体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是关键性指标的评价。由于法治不易测量的属性,为了在追求公信力与可操作性之间取得平衡,法治政府绩效评价关注功能定位、评价主体与指标体系的耦合性,要求构建主客观指标互补互证的评价体系。一方面,量化政府法治职能的实现程度,形成"正义"指数,成为观察法治水平的窗口及营商环境的参数;另一方面,通过剖析典型的法治因素,体现不可量化的价值,实现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的有机结合。推进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标,发挥"以评促建"的功能,法治政府绩效评价的量化工具性和非量化的价值性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思想史上,摆脱人治实现法治的一个关键路径,在于优良政体的探究。这一努力发端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完成于十七、十八世纪尤其是启蒙时代。在十七世纪中期的弥尔顿和哈林顿那里,古典的政体与法治思想得以传承并获得新解。而一些启蒙思想家则纷纷追求政治科学的哲学建构,其核心在于阐释优良政体的理论。在这些启蒙思想家看来,法治无疑是其优良政体的基本构件和特征,从而政体科学成为其法治思想的哲学场域。从政体出发思考法治,导致法治政体思想在西方近代奠立起清晰的形态。  相似文献   

14.
现代法治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程序法治.有无正当法律程序是法治与人治的根本区别.相对于实体法律和非法律程序而言,正当法律程序具有形式性、补充性、正当性和法定性等特点.就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而论,正当法律程序是权力制衡的必要机制,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是法律公正的客观要求,是法律价值的现实载体.设定和实施法律程序必须遵循公正性、公开性、平等性、中立性和合理合法性原则.  相似文献   

15.
正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内涵法治是我们国家已经确立的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思维是指按照法治的原则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基本观念,是与人治思维、特权思维等相对而言的思维方式,法治思维首先要求领导干部要用法律观念来行使权力。"领导干部在行使公权力时,应不断审视其行为目的的合法性、权限合法性、内容合法性、手段合法性,以及程序合法性"。法治  相似文献   

16.
变"人治"信访为法治信访--兼论新《信访条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月10日,国务院公布了新的<信访条例>,并于5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本文分析了新<信访条例>的主要特色及不足,认为新<信访条例>的颁布实施,仅仅是信访制度改革的新起点,后续的改革应该与政治体制改革联系起来,采取渐进方式实现以法治为内容的信访制度,取消"人治"信访,从而逐步走出目前的信访困境.  相似文献   

17.
法律有必要也有可能介入到孝廉文化领域,因为孝中存在着私法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廉中存在着公法上的权力与责任关系,孝与廉还具有共通的秩序价值和利益诉求。纵观中国法制史,我们可以在传统社会中找到丰富的孝廉法制资源,这些本土资源对于当代孝廉文化的制度建设无疑形成深远的影响力。然而,传统法律制度毕竟不能满足现代法治理念的要求,需要我们在科学把握法治与德治、礼治及人治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制度重构。  相似文献   

18.
精品文摘     
正本刊文摘摘编自各大媒体,敬请作者与本刊编辑部联系,以便寄赠样刊及稿酬。欢迎作者自荐文摘。江平/法治思想助推中国变革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法治进程可归纳为四个轨迹:第一个轨迹是循着人治和法治进行的。一个国家怎么能够做到相对长治久安呢?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寻求长治久安之策就在于制度的完善,或是解决制度和人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就是从建立制度开始的,就是从限制和解决个人过分庞大的权力开始的。第二个轨迹是集权和自治  相似文献   

19.
精品文摘     
<正>本刊文摘摘编自各大媒体,敬请作者与本刊编辑部联系,以便寄赠样刊及稿酬。欢迎作者自荐文摘。江平/法治思想助推中国变革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法治进程可归纳为四个轨迹:第一个轨迹是循着人治和法治进行的。一个国家怎么能够做到相对长治久安呢?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寻求长治久安之策就在于制度的完善,或是解决制度和人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就是从建立制度开始的,就是从限制和解决个人过分庞大的权力开始的。第二个轨迹是集权和自治  相似文献   

20.
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规范性缺失主要表现在: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预警机制不完善、工作流程阻滞、特有文化与法律权威的矛盾冲突。其原因在于,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存在着人治色彩、救济功能大于法律救济功能、与群众工作的互联互通程度较弱。提高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规范性程度的制度安排主要体现在:健全群众工作制度,以群众工作统揽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合理配置和科学设计纪检信访举报权力以及流程;健全法律制度,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体制之内"变为"法治之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