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依据民主党派社会基础的根本变化,科学界定新时期各民主党派的性质,为新时期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邓小平关于民主党派性质的科学论断,为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新时期团结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他把毛泽东建国初期提出的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继承下来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为多党合作应遵循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2.
邓丽霞 《求实》2003,(1):11-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重新肯定了我国各民主党派的社会主义政党性质 ,肯定了其在新的历史时期中的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积极推动了民主党派的组织恢复和发展 ,提出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把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上升到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高度 ,启动了多党合作的制度化、法律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路爱林 《实事求是》2004,5(4):17-19
邓小平对毛泽东多党合作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民主党派的性质进行了新的界定;阐明了衡量中 国政党制度的标准;发展了指导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间关系的“八字方针”;提出了参政党的概念;推进了多党合作制 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是多党合作的“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是指共产党存在多久,民主党派就存在多久;“互相监督”,是指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相互进行监督,但由于共产党处在领导位置,主要是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肝胆相照”,是讲彼此信任、坦诚相见;“荣辱与共”,是讲共同的事业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十六字方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新型的社会主义政党关系,是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5.
白凤玲 《理论学刊》2005,3(9):63-64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多党合作的思想理论,成功地进行了伟大的制度创造和政治实践,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理论。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确立了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1.把团结民主党派作为党的一条坚定不移的方针。对于在我国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众多民主党派,毛泽东历来把它们作为团结和争取的对象,并与之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同时把这种合作…  相似文献   

6.
韩斌 《学习论坛》2000,(12):11-12
邓小平是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总设计师,他在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多党合作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对新时期多党合作问题作了精辟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多党合作理论。 一、论述了新时期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和性质 我国历史上的民主党派是资产阶级与上层小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但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已不存在,民主党派也就失去了原来的社会基础,民主党派的阶级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然而变化后的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和阶级性质是什么?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一问题没…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2月16日,在邓小平逝世20周年之际,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与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在重庆联合举办了“人民之子——邓小平经典图片展”。展厅里,人们在一幅幅珍贵的图片前流连驻足,仔细观看。邓小平,多么令人难忘的名字!重庆人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主政大西南时期那些日日夜夜。  相似文献   

8.
《世纪桥》2017,(7)
新中国建立初期,党事实上的执政地位没有得到凸显,随着党的施政纲领逐步推进,以各民主党派为主要成员的政协会议所具有的政治影响力在下降,各民主党派在党的政权架构中的作用有所减弱,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党际关系出现嫌隙。八大的召开正式明确了党的执政地位,并确立起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党际民主方针,为党处理与各民主党派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同时在客观上也为各民主党派帮助党进行执政党建设创造了可能。随后在党的整风过程中,党际民主方针得到了落实,但在后期整风运动转向了反右派斗争,党际民主交流中断,党际民主方针的实施也告失败。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香港回归十周年,也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成功实践的十年。十年来,虽然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禽流感、SARS等各种形式的冲击和考验,但是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香港战胜了一次又一次困难,维护了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目前,香港社会正朝着健康的发展道路迈进。  相似文献   

10.
我心中的邓小平,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同时也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奠基人。 毫无疑问,毛泽东是中国多党合作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早在1956年4月,他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主张"还是几个党好",并形象地说"共产党万岁,民主党派也万岁",提出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但随着"反右派"的开展,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我国的多党合作遭到挫折。  相似文献   

11.
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获得了重大发展,取得了重大成果。主要是: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格局是历史的选择;与民主党派的关系由"八字方针"发展为"十六字方针";随着时代发展对民主党派的性质和作用作了新概括;提出了"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参政党"等新概念,提出促进政党关系和谐新论断;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高度重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出了衡量中国政党制度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得以形成的思想理论源泉。邓小平在重新确立实事求的思想路线方面对历史和现实的作用及影响是巨大的。一、邓小平对“两个凡是”方针的抵制——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提出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首次推出“两个凡是”方针,指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完全背离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1刃7年5月动日邓小平发表题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谈话…  相似文献   

13.
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一起创立、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多年来,郑州市委在长期多党合作的实践中,始终秉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同心同行,多党合作事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7年.中国共产党在解决民主党派存废问题上,反复强调与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思想,以稳定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的政党关系.长期合作思想与1956年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有一些区别.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工作中总是将民主党派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上。党关于民主党派工作的方针政策,从来就是党的统一战线总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党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并坚持了帮助民主党派发展与进步的正确方针,积极支持帮助民主党派建立发展组织,领导推动民主党派顺应历史潮流不断前进,从而促进了统  相似文献   

16.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之间建立了一种新型的、特殊的、古今中外仅有的政党关系,并且为这种关系制定了一个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一方针既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负责人之间生死相依,患难相助的历史写照,又是具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之时提出了“还是几个党好”的思想.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阐明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多党合作”的理论.两者作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多党合作的思想理论既有明显的一致性,也有不可忽视的差异性.两者对于处理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调动民主党派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积极性都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毛泽东“几个党好”的思想和邓小平“多党派合作”的理论都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客观必然性、政治基础、方针政策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凡  刘东平 《廉政瞭望》2011,(12):58-58
邓小平遭遇“进门难” 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饭店是当时公开的政务和外交活动集中的地点.中共领袖、民主党派领导人以及一些知名人士出入频繁。有一次,当时还在四川担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区兼二野政委的邓小平到北京饭店开会。  相似文献   

19.
1989年党的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方面,不断探索开拓,推动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新发展。一、对民主党派的性质和作用作了新的概括,强调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鉴于建国后我党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上走过的弯路,1979年6月,邓小平指出,各民主党派“都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①。10月,他又…  相似文献   

20.
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邓小平同志生前十分关注祖国统一大业,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的形成、确立和发展作出了不朽的页献。建国初期,邓小平参加了党的对台方针的实施工作。1952年,邓小平进入中央领导核心。他多次出席中央研究台湾问题的会议,提出自己的意见。1958年10月,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常委会讨论台湾海峡形势问题,邓小平在会上同意毛泽东的设想,让蒋军继续留在金马,使美国当局背上这个包袱。他认为,在军事上要谨慎,只打蒋舰,不打美舰;在宣传上要大张旗鼓地谴责美国侵略我国领土台湾,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