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的采访权是一种社会公共权利 ;采访权的权源来自从表达权延伸出来的知情权 ,知情权的享有与行使有多种形式 ,但新闻媒体是公民实现知情权的主渠道。记者在实施采访权的过程中所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无专门法律可依 ,此外还存在被拒绝、被腐蚀、受干扰或威胁、被殴打伤害、被驱逐或“封杀” ,以及滥用采访权等等问题 ;记者的采访权能否实现 ,不仅直接关系到公民的知情权 ,而且关系到公民的其他诸多权利的实现 ,因此 ,保护采访权的实质是维护公民的政治权利  相似文献   

2.
问:记者的采访权和公民的隐私权或拒绝采访的权利,到底哪个大?如果记者强行采访,拉着欲采访者不放,或未经允许强行拍照摄影,可以正当防卫打他吗?如果可以,那政府官员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名人和普通人在法律上有区别吗?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自身权利的保护意识也在增加,隐私权做为一种人格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那么从严格意义上讲,何为隐私?什么是隐私权?我国现行法律又是怎样保护公民的隐私权的?就这些问题,笔者翻阅了资料.并从法律角度提出以下看法。  相似文献   

4.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近年来连续发出了《关于保障新闻采编人员合法采访权利的通知》、《关于加强新闻采编活动保障工作的通知》等,不久前还明确表态:“我们一向支持记者合法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坚决不容忍打击报复记者行为的发生!”这些文件和表态,无不表达了国家对记者的知情权、采访权、发表权、批评权和评论权的保护与保障态度,  相似文献   

5.
论新闻采访权的法律规制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权作为一种社会权利在对我国法治建设起到巨大推进作用的同时,由于其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问题也日益凸显。新闻采访权需要以衡平原则、博弈原则、限制原则等原则加以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6.
黄莺 《法学论坛》2002,17(5):46-51
虽然 1 0 0多年前隐私权就被提出 ,但对隐私权的理解至今未能达成共识。为了突破传统理论研究的困境 ,笔者建议从侵权行为与隐私权双向反思的角度重新界定隐私权及其侵权行为。根据这一思路 ,“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即指一切直接或间接针对与社会利益无害的个人隐私信息所实施的侵害个人独处权利的行为。而“隐私权”即为主体所享有的自主支配个人隐私信息而排除上述侵权行为以保护私生活不被侵扰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陈雄 《法制与社会》2011,(29):30-32
计算机与网络的广泛应用,改变了隐私权的内涵。而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侧重于保护个人掌控自己的私人信息的权利。但是,我们在强调保护此种权利的同时,也要防止权利的滥用。这就需要通过确立具体的判断标准,以便达到合理保护权利的目的。日本在网上隐私权保护方面是较为成功的国家之一。日本是如何建立有效的网上隐私权保护制度,其中又有哪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8.
我国法律对于新闻采访权的保护存在不足,使得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一直游走在道德与法律的边缘,一方面,自身合法权利处于无法可依的境地;而另外一方面,要完成新闻采访工作,又必须依赖于内心的职业道德。如何不再让新闻采访权游走在道德与法律的边缘,以法律手段实现新闻采访权的制度化保护,是当前摆在学术界面前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9.
最近一篇夺人眼球的报道,《范冰冰保镖上演“全武行”》(2007年5月7日《青年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在新闻传播界又一次引发了对记者采访权和人身权保护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监督体系中有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及舆论监督等。前几项监督根本上是一种权利对权利的制约,具有强制的效力,而舆论监督是从宪法和一些基本法律关于公民自由权利当中引申出来的,是一种软性监督。其中新闻舆论监督又以其影响范围更大、公众参与性更高、干预力更强成为舆论监督的最有力的表现。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和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的权利。新闻记者有享有记者的采访权、编辑权、写作权等。本文就是针对新闻舆论监督在中国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与解决对策所做的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1.
郑淑玲 《法制与社会》2012,(20):185-186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正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从事媒体工作的记者,无疑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记者的主要工作是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其中信息采集的主要方式是采访。然而近年来,记者在采访活动中,频频遭遇采访对象、管理部门的拒绝、辱骂、甚至暴力阻扰、扣押等。这些冲突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对记者新闻采访权的再一次关注。  相似文献   

12.
2001年11月4日,围绕着“罗侠记者被打”这一事件,笔者参加了一个名为“如何保护采访权”的论坛会。会议传递出的一个总的信息是:记者屡屡被打,采访权经常受到侵犯,实际上就是公民的知情权和民主权利不断地遭到破坏,新闻立法迫在眉睫。对此说法,笔者不敢完全苟同。 谈到采访权,笔者想起自己两年前代理的《无锡日报》诉中国足球协会名誉侵权一案。1999年7月26日,中国足球协会对于涉嫌在国奥队参加奥运会预选赛期间报道舒畅和李蕾蕾欲退出国奥队假新闻的河南《大河报》、杭州《都市快报》、《无  相似文献   

13.
新闻监督是我国对司法机关进行监督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随着权利意识的日益加强,新闻侵权的讼争也日益增加,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名誉权、隐私权与新闻媒体的社会使命冲突不可避免。本文论述了新闻侵权纠纷中媒体可以采用的抗辩理由,可以作为现实司法实践与远期新闻立法之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社会中,权利与权利之间存在冲突是普遍现象,其中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由于隐私权是一种消极的权利,容易受到其它权利的侵犯,尤其是来自知情权的侵犯,因此隐私权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法律明确的保护。可是如果无限制地强调隐私权的保护,又会导致知情权难以实现,二者的关系错综复杂。本文首先对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基本问题进行简要分析,然后对隐私权与知情权保护过程中存在的相互冲突,以及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最后提出协调这两种权利的基本原则以及具体方法,期望二者的利益达到最大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新闻记者采访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类冲突引发对采访权的思考 新闻记者享有一定的采访权,这属常理,不应 有什么争议。过去,只要不违法,记者可以到他们 想去的任何地方采访他们想见的人,而采访对象 也常以能接受记者采访为幸,给予尽可能周到的 配合。采访权一说,似乎不值一提。而现在这种状 况已悄然改变,发生在新闻记者与采访时象之间 的冲突时有出现,常引起全国轰动和注目。这些冲 突大致包括两类:一类是采访侵权,记者因为采写 新闻报道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 合法权益,致使采访对象不满,告到法院引发“新 闻官司”。据不完全统计,自1987年《民法通则》  相似文献   

16.
“知情权”一词,是美国新闻记者肯特·库柏在1945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公民有权知道其应该知道的信息,国家应保障公民在最大范围内享有获取信息的权利,特别是有关国家政务信息的权利。简而言之,知情权作为人权之一种,是指公民有权了解社会诸活动的权利,它包括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其它事务的了解要求。  相似文献   

17.
隐私权,也称私生活秘密权,是指公民个人活动自由和控制个人生活秘密,排除他人非法干涉的权利。隐私权作为法学概念,最先由美国法理学家沃伦和布兰代斯于1890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论文《关于私生活的权利》中提出。他们提出隐私权的概念和设想,认为是一个法律上的原则,可以用来保护公民个人的秘密免受大众化的新闻事业、摄影、记者或者其它现代设备拥有者录取景象或音响,或者将录音录像重播等行为的侵犯。到本世纪中期,这一理论被许多国家接受,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制度开始形成并发展起来。七十年代美国就制定了与保护隐私权有…  相似文献   

18.
庄建伟 《检察风云》2010,(20):62-63
近期各地陆续曝光了一系列粗暴甚至以刑事手段“对付”记者的事件。种种迹象表明:舆论监督与公共权力摩擦日趋明显。日前,《新闻记者》杂志和华东政法大学司法研究中心联合举行了“公权力和采访权关系”新闻法制研讨会。专家学者呼呈:不要动辄使用刑事手段对付记者,媒体有权对新闻“线人”信息予以保密。  相似文献   

19.
隐私权是公民对个人生活秘密和个人生活自由享有不受他人干涉的权利。它实际上是一种生活的自由权,包括隐私不被窥视、侵入、干扰和非法收集利用的权利。而互联网络自其产生以来,因其提供、查找、传播信息上的便捷,在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方便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妨碍或影响了人们的某些生活自由。在信息社会中,它主要表现为对数据隐私权的侵犯。如何在互联网上保有自己一片安静的天空,仅仅领先技术上的处理是远远不够的,有必要从法律机制的健全上寻找出路。一、互联网上隐私权的保护对象——个人数据在互联网中,网上信息的…  相似文献   

20.
隐私权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隐私本质上是私人信息,隐私权是个人控制其私人信息的权利。无论隐私是否涉及到个人名誉,从对隐私的成本——收益分析来看,在权利的初始配置的意义上,都应当将控制私人信息的权利配置给信息生产者而形成隐私权。隐私权不能仅仅囿于人格权的范畴,而应该向其财产权性质方面着力发挥。将私人信息的权利配置给个人,个人就能够控制其私人信息从而形成对其私人信息的财产权,进而实现对隐私权更为切实的保护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